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清“千张袄”制作技艺渐成历史

临清“千张袄”制作工艺

“临清宝,真不少,瓜干枣脯千张袄”,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千张袄,是临清的传统名牌产品之一,远近闻名,妇幼皆知。千张袄有其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明代,衰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临清地处卫运河两岸,向来是商贾往来之所,车舟辐辏之地。由于临清商业发达,交通方便,远在明朝极盛时期,临清的皮毛业就极其兴旺,仅天桥一带就有皮作坊百余家,到清代,临清已有80余家千张袄作坊。

千张袄的形成,历经了相当长的时间。那时的皮毛工人辛勤劳动一年的收入远远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他们除干皮活外,不少人还做杀羊、面食等小生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作坊主之间相互竞争激烈,他们大鱼吃小鱼,盘剥工人的手段也越加苛刻。作坊主们为了收买人心,拉拢工人好好为他们干活,每年将裁制皮衣的下脚料分给工人们一些,美其名为“年终馈赠”。然而这些“馈赠”的边角余料碎皮渣子,既不能充饥,又不能抵债。皮毛工人们为养家糊口逼的没有办法,只好将碎皮下脚料,按毛的色泽、长短形状,千针万线缝缀成若干方块,拿到皮子市去出卖,这就是千张袄的雏形。后来人们又将若干方块搭配在一起,剪裁成皮袄。久而久之,干张袄就作为一种民间手艺品出现在市场上。随着千张袄销路的扩大,仅靠本地羊皮的下脚料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去山西交城等地购买摊上的羊皮下脚料,进行加工生产。千张袄的花色品种和规格式样比较丰富,它分为白色、花色、黑色,根据毛的长短,又分为大毛、平毛、小毛几种和专用羊皮缝制的产品。它的规格样式也有很大的发展,不仅有中式男女袄的样板,而且还有中西式背心等,更加适应了用户的需要。千张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轻便暖和,尽管是千条百块连在一起,但与整皮羊袄有着同等御寒能力,毛色的配制堪能与整皮袄媲美。其制作工艺也非常精巧,首先选配好原料后,进行缝合,在缝合中,有弯随弯,有斜随斜,就像巧妙的建筑师在精心砌不规则的石块—样,缝成七寸左右的方子,缝制要一丝不苟,十分讲究。然后平整皮板,水洗毛花,最后才成为千张袄。千张袄和整皮袄比较,除具有物美价廉和轻便暖和之外,还消除了整皮袄厚薄不均和容易黏结成毡的弊端。自清代起,千张袄这种民间工艺独特产品,都是一家一户独家经营,它具有家庭手工业的形式。

在清代,千张袄的生产,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其兴衰。到民国初曾山现过兴旺景象。日本入侵中国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量千张袄艺人外出逃荒,千张袄生产被迫中断。临清解放后,老艺人们又组织起来,千张袄再获新生。随着人民生活的需要,其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上世纪60年代,临清生产千张袄年产达万件以上。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湖南等地。

延伸

集“皮”成裘的临清千张袄已成历史记忆

“回民两把刀,宰羊卖切糕”“临清州,三件宝,瓜干枣脯千张袄。”这些由来已久、流传于临清的民谣,道出了临清人以往引以为豪的绝活和宝贝。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临清人除了仍能看到“两把刀”外,瓜干、枣脯也难觅踪影,承载千针万线的集“皮”成裘的临清千张袄技艺也与临清渐行渐远,慢慢留下的只剩历史记忆。

千万张皮子才缭成精工裘

“说实话,旧时临清人人会做千张袄,不过,非常麻烦,因为千张袄的原料本身就是下脚料。”5月21日,原临清市博物馆馆长、文史专家马鲁奎告诉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千张袄并不是仅用了千张皮子,而是象征着很多的意思。很多羊皮下脚料像柳叶那么宽,上面有羊毛。一些袄需要上万块像柳叶这样的皮子缝合而成。有些袄采用二羔子皮(小羊羔皮),用这样的皮子缝出来的袄自然价钱贵一些。

“千张袄”的皮货来源,主要是宁夏、内蒙古的滩羊。羊皮收回来后分几类,有绵羊皮、滩羊皮、寒羊皮等,颜色有黑色、白色、杂色、褐色、花色等。经过多道工序将生皮子弄成熟皮子,做皮袄、皮裤等大件皮衣时会削下来一些皮子的边边角角。这些被削下来的下脚料皮子,再让工人们根据收购方要求的尺寸缭皮子,缭皮子时一类皮子相同颜色的缝到一块,也有的根据花色要求,不同颜色的皮子缭到一块。有缭成半尺见方、一尺见方等大小不一的皮子块,然后做成皮袄、皮裤等。缭皮子是个技术活,根据针角的多少来判定皮袄的价值。这种用碎皮子按照皮毛的颜色搭配缝制成各具特色、规格多样、工艺精湛、质地柔软的皮袄,就是最初的“千张袄”。千张袄可谓是千纳裘,由于缝制精细,配纳精巧,无论从毛穗上,还是从色泽光度上,都与整张滩羊皮袄相差无几,再加上它价廉物美,很快就成了皮毛市场上的畅销货。“千张袄”由此成为独具特色的皮毛产品。

传说乾隆为其起名千张袄

说起临清千张袄,当地还流传着乾隆皇帝到临清的故事。有一年,正值阳春三月,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船队顺运河来到了临清。御船刚行驶到临清广济桥码头,乾隆就吩咐手下人靠岸。他要上岸逛逛临清的街巷胡同,并顺便体察一下临清的市井民风。

为安全起见,乾隆乔装打扮成一位掌柜,两名随从打扮成了伙计。乾隆一行三人在临清广济桥码头下了御船,然后进竹竿巷、走锅市街、踏天桥、过状元街、穿皮巷。不知不觉他们三人逛到了临清店铺鳞次栉比、以经营皮货为主的碎皮市胡同。不多时,天空中忽然刮起了北风,还下起了桃花雪。街市上的行人纷纷奔跑躲避这突如其来的雨夹雪。乾隆一行几个人也快步走到路边的一家皮货铺子里。这家主人见状把乾隆等人让进屋,乾隆发现店铺墙上、货架上挂满了皮袄、皮坎肩等皮货。也许是突如其来的风雪缘故,此时乾隆连打了几个喷嚏。店掌柜赶忙在货架上取下一件皮袄,披在了乾隆身上。当乾隆得知身上这件暖和的皮袄是由碎皮子缭缝而成时,随即说,碎皮子也能做成这样暖和的袄?你这碎皮袄确实好,叫碎皮袄名字有点不雅,既然碎皮袄的皮子取自千百张羊皮,不如就叫“千张袄”更好。

不久,临清州署衙门里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两天逛碎皮市的那掌柜就是乾隆皇帝。临清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不久,都知道乾隆皇帝将碎皮袄改名为“千张袄”了。

千张袄制作技艺渐成历史

临清城里的回族人,有不少是祖祖辈辈靠皮毛行业过日子的户主。新中国成立前从事这一行业的,多是回族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陆续有了临清皮毛厂、福利皮毛厂、毛毡厂等集体性质的企业与回民皮毛厂一起从事“千张袄”的加工生产。改革开放前,在县城从事“千张袄”生产的工人达500多人,年产万件以上,主要销往京津沪及湘鄂赣等9省市,非常受欢迎。

临清市太平街回民王桂清(1902—1978)曾是临清市地毯厂工人。1963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他悉心学习传统产品千张袄的制作技术,技艺日臻精湛。为使千张袄制作技术发扬光大,他认真传授徒弟,改进工艺,使千张袄的花色、式样不断得到更新,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湖南等省市。他制作的千张袄两次被山东省二轻厅评为“名牌产品”。

“制作千张袄的一些老艺人还有的健在,但多年不从事缭皮子这样的技艺了,年轻人也不太知道。说起千张袄缭皮子技艺,只能让老年人回忆一下。”马鲁奎说,千张袄这种缭皮子的技艺淡出人们的视野,与外界发展环境有很大关系。旧时生活条件不好,做皮衣皮裤剪下的边边角角不舍得扔,条件不好的工人拿回去缭到一块,才催生了这一行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穿一件羽绒服就能过冬,人们不再坐下来一针一针地缭,也不费那功夫了,这是历史的发展决定的。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皇帝和临清千张袄的传说
口外大皮袄(中)/张志军
两件小皮袄zjkzxd
熟皮子和抻皮子
刘春青的农民互联网
农村逐步消失的老行当(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