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周王朝第三任帝周康王

姬钊,中国王族分封时代西周王朝的第三任帝,其祖父是西周王朝首任帝周武王姬发,其父是西周王朝第二任帝周成王姬诵。

  周成王三十七年(壬戌,公元前1079年),在位37年的周成王姬诵殁,其儿子太子姬钊继承王位。

  周康王元年(癸亥,公元前1078年),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他,又作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基业。
  周康王二十五年(丁亥,公元前1054年),周王朝派兵进攻鬼方(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鬼方是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周初,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曾将其放逐至泾、洛(今陕西泾河、洛河)以北,并令其按期入贡。后因周王朝镇压东方管叔、蔡叔和武庚叛乱,遂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机从岐周(今陕西岐山)以西和陇(今陕西干阳、陇县)之间对西周西北边境进行侵扰,并威胁到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姬钊为消除边患,命盂率大军进攻鬼方,鬼方亦调兵迎战。经过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余人,俘获四名首领及其下13000人,还缴获大量车马牛羊。于是,周王朝又将鬼方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汫陇和岐周以西。

  周康王二十六年(戊子,公元前1053年),在位26年的周康王姬钊殁,其遗体葬于毕原,其子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考古发现: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为周康王姬钊时期铸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眉县,1951年,由潘达于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皆出土于晚清时期,故并称晚清‘海内三宝’。其中,大盂鼎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鼎。

  大盂鼎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共291个字,铭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其文雄壮凝练、圆润遒劲,用笔方圆兼备,字体端庄美观,布局质朴平实,通篇铭文气韵生动,疏密得当,让人叹为观止,堪称西周早期的金文书法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大盂鼎自出土以来,几经波折。

 清朝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潘祖荫从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手中得到大盂鼎。潘祖荫对金文颇有研究,得到大盂鼎后,很快弄清腹内铭文的内容,并认定这件铸造于西周康王时代的礼器是无价之宝。鉴于宝鼎铭文中提到了西周贵族‘盂’,因此他将这件宝鼎定名为大盂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除了大盂鼎,另一件青铜重器大克鼎也为潘祖荫珍藏。潘祖荫病故后,其弟潘祖年将二鼎运回故乡苏州,作为传家之宝,谨守护持,绝不示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沦陷,潘家后人将二鼎深埋保存,而后全家避难到上海,直到战乱结束,二鼎才得以安渡劫难。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大盂鼎的第八位主人、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已年过半百,深知单凭她一家之力,实在无力保护这两只无价的宝鼎。

  1951年,潘达于给华东文化部写信,表达了捐鼎决心。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大盂鼎与大克鼎便陈列在馆内。

  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大盂鼎从上海来到北京,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4年3月14日,是潘达于老人的百岁寿辰,为感谢这位为国捐宝的老人,上海博物馆请回了大盂鼎,并举办了‘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如今,历经风雨的大盂鼎静静伫立在国家博物馆展厅内,周身散发出一种洗练、凝重的大气之美,充分体现出西周王朝的鼎盛之势。

  第一部分,用较多文字说明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赞扬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表示康王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为榜样。

  第二部分,主要是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

  第三部分,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王朝第三任周康王-姬钊 
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姬钊,他在位期间有哪些作为?
周康王姬钊
“宝属”护国宝——大克鼎、大盂鼎传奇
西周最大的鼎出土后100年8位主人多数没有善终,直到上交国家
大盂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