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高宗李治的皇后

武氏,其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她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任皇后,也是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还是有史以来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其父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因其家中以经营木材为业,所有富有钱财。在李渊反隋时,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

  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620年),武士镬的原配夫人相里氏去世后不久,他又续娶隋朝宰相之女杨氏为妻。时年年逾四十的杨氏成为武士镬的继室,并为他生有三个女儿。

  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624年)二月十七日,杨氏生下第二女武氏。
  唐太宗贞观元年(丁亥,627年)十二月,三岁的武氏与母亲一同随父来到利州(今四川广元)。

  唐太宗贞观九年(乙未,635年),武士镬病卒,时年武氏十二岁。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年)十一月,十三岁的武氏因长得明媚娇艳,被唐太宗纳入后宫。武氏入宫前,其母杨氏抱着她,因不舍而伤心落下泪来,小小的武氏则安慰母亲说:“母亲何必这样难过?能见到天子不是很幸运的事吗?或许这是女儿的福份。”武氏入宫后,因得太宗宠爱而被封为五品才人,并赐号为‘武媚’,亦称‘武媚娘’。但好景不长,有一段时间,白天经常看到太白星出现,于是太宗心中犯疑,于是召太史令李淳风前来解释。李淳风说:“经臣观察天象、占卜历数的结果,这次太白之夭是女主昌的预兆。”太宗于是猛然想起,民间曾流传一本《秘记》的书上记载着: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聪慧的太宗马上联想到了武媚,至此,太宗于是克制自己,不再接近武媚。于是莫明其妙失宠的武氏,只得孤单的生活在宫中。后来,因她与唐太宗的太子李治年纪相当,相互产生了爱慕之心。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己酉,649年),唐太宗崩,其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而武才人则按惯例,被送入感业寺削发为尼。第二年的五月,唐太宗的周年忌日,李治来到感业寺为父祈福时与武媚娘相遇,两人相互倾诉了离别的思念之情。这时,由于无子而已失宠的王皇后想借武媚娘来打击自己的情敌萧淑妃,于是主动向高宗请求将她接入皇宫。
  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651年)五月,孝服已满的唐高宗,迎武媚娘再度入宫。第二年,她便为高宗生下第五子李弘,不久,便被封为二品昭仪。
  唐高宗永徽五年(甲寅,654年)初,武昭仪又生下高宗第三女安定公主,高宗因宠爱昭仪,于是视此女为掌上明珠。有一天,王皇后独自前来探望女婴,等王皇后离去后,武昭仪却发现女儿已死。唐高宗得知此事后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凶手。

侍奉宫女都一致说王皇后刚刚离开此地,武昭仪便痛哭流涕,乘机历数对皇后的种种不满。唐高宗听后深信不疑,认定女婴为王皇后所害,顿生废后之心。于是,他和武昭仪一起来到长孙无忌的府第,藉饮宴之机刺探其的立场。在饮宴期间,高宗先是把无忌的三个儿子拜为朝散大夫,又赐给大量的金银锦帛,接着才吐露打算废立皇后的心意。但长孙无忌只是岔开话题,回避正式的表态。唐高宗和武昭仪没有达到目的,只得不快地回宫。不久,武氏又指示她的母亲杨氏到无忌处说项,但却遭到无忌的严词拒绝。同年,武氏又生下高宗的第六子李贤。

  唐高宗永徽六年(乙卯,655年)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昭仪咒死。事泄之后,唐高宗在大怒之下,不但将柳氏赶出宫中,而且还想把武媚娘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唐高宗欲行废后而立武昭仪的消息后,勾结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向唐高宗接连投递了请求立武氏为后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他,于是废立之意再次萌生。同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绩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昭仪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厉害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十一月初,武皇后派人将囚禁的废后王氏和萧淑妃各打一百棍杖,并割去手、足投入酒瓮之中,还气愤不过地说:“让这两个泼妇的骨头醉死酒中。”王、萧二人在酒瓮中哭喊了几天几夜,才气绝而死。临死前,萧淑妃大声骂道:“阿武妖精,竟惨毒至此!愿来世转生为猫,阿武为鼠,我要活活将她喉咙咬断。”据说武皇后后来在宫中禁止养猫,而且常常夜梦王、萧二人披头散发在宫中作祟。所以在她执掌朝政以后,就常住东都洛阳,终身不归长安。也就在这一年,武氏生下高宗第四女太平公主。因为第一个女儿,武氏为了争宠而将其扼杀于襁褒之中,所以武氏对这个女儿十分的腻爱。

  唐高宗显庆元年(丙辰,656年)十月,武皇后又生下高宗第七子李显。

  唐高宗显庆四年(己未,659年)四月,武皇后又捏造罪名,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重臣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她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不剩。
  唐高宗显庆五年(庚申,660年),唐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因此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皇后代理朝政。由于武皇后生性霸道,故每当决事,高宗都受制于她。此后,唐高宗逐渐开始产生不满。

  唐高宗龙朔二年(壬戌,622年),武皇后又生下高宗第八子李旦。

  唐高宗麟德元年(甲子,664年),高宗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拟好,武皇后却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全推到了上官仪的身上。同年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从此,唐高宗上朝时,武皇后必在帘后进行操纵。至此,天下大权完全归于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权也都由她定夺,而真正的天子对其只能唯唯从命。所以,朝廷内外都称为‘二圣’。
  唐高宗乾封二年(丁卯,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李弘监国。

  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674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同年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

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廪入(增加薪水);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下诏皆施行之。武皇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其影响很大。
  唐高宗上元二年(乙亥,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还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值,唐高宗的风眩更甚,于是想委任于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太子李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意欲禅位于他,但此时的武后却想总揽大权。时值,太子李弘因见萧淑妃之女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因母罪而被幽禁在宫中,年逾三十而未嫁,便奏请出降,唐高宗许之。结果武后大怒,不久太子死于合璧宫,时人认为被武后所毒杀。同年六月,武氏所生的李贤被立为皇太子。但自从他当了这个太子,便有感于母子亲情在权力斗争之下已荡然无存,乃作《黄台瓜辞》,希望其母武后醒悟。此诗与曹植的《七步诗》并列为千古绝唱。其诗全文如下: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此诗以藤蔓比喻亲生母亲武后,以四个瓜感伤四兄弟的性命朝不保夕,然而这首千古绝唱并未改变太子李贤的命运,最终他还是因为其母而亡。

唐高宗弘道元年(癸未,683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武皇后所生的李显于柩前即位。唐高宗临终前遗命: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皇后决定。四天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684年)二月,中宗欲以自己的皇后韦氏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太后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改立自己所生的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而武太后则临朝称制,并改国号为‘周’。同年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以支持庐陵王为号,在扬州举兵反对武氏,十多天便聚合了十万部众。武氏当即以左玉钤为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同年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同时,武氏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便是农夫樵人,武氏都会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氏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中无一、二。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于是朝廷内外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
  则天顺圣皇后垂拱二年(丙戌,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

则天顺圣皇后垂拱四年(戊子,688年)八月,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唐太宗之子)李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呼应。武则天分遣丘神绩、魏崇裕击之。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同年九月,越王李贞兵败自杀。这一年,武后还命令僧薛怀义率领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费时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九条龙作捧着的姿态。上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明堂既成,又命僧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建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

则天顺圣皇后垂拱四年(己丑,689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后来,武后想杀尽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撰、东莞郡公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

则天顺圣皇后载初元年(庚寅,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这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武则天不问其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则天虽以官位收卖人心,然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她效力。

则天顺圣皇后长寿三年(甲午,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后的功德。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此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

则天顺圣皇后万岁通天元年(丙申,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叛乱,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将军曹仁节讨伐,均大败而归。

则天顺圣皇后神功元年(丁酉,697年)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同年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武后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睿宗)及庐陵王(中宗)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使他可以继位为帝。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愤怨,下令数他的罪状,并没收其家财。
  则天顺圣皇后圣历元年(戊戌,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于是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于是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武后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诤谏,武后每屈意从之。后来,狄仁杰卒时,武则天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巳,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侍侧。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桓彦范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卒于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
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虽然唐室依照她的遗诏谥号,后来仍有数次修改。
  唐
睿宗景云元年(庚戌,710年),改为大圣天后;
  唐睿宗延和元年(壬子,712年),改为天后圣帝,未几,改为圣后;
  唐玄宗开元四年(丙辰,716年),改为则天皇后;
  唐玄宗天宝八载(己丑,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考古发现: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其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据史书记载,其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则是清乾隆年间重建。

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武则天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四十六首,《全唐文》编其文为四卷。
  武则天造的字:
  照(曌、瞾);月(囝);地(埊);国(圀);人(玍);正(缶)。据说武则天当皇帝时,曾造过19个字。武则天造字,都是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并没有新鲜的内容,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在武则天看来则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

武则天的文笔:
  《臣轨》
  【原文】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忧患生于所忽,祸害兴于细微。人不慎密者,多有终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成。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⑤。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  

【释文】修身养性,端正品行,不能不慎重;谋划思考机密大事,不能不周密。忧患常源于轻视小事,灾祸常因为忽略细节。一个人行事不慎重周密,大多会后悔终生。所以说,说话容易泄漏机密,是灾祸的媒介;做事不慎重,是失败的缘由。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事物;耳朵聪敏的人能听到弦外之音;善于谋划的人对策出现在预兆之前;做事慎重的人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十分慎重。远离困窘就必须及早谋划,不想贫穷就必须趁早预计。不该说的话不说,可以避免祸患;不该做的做不做,可以躲避危险。
  骆宾王对武则天的点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廷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奋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遗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则天究竟是怎样当上女皇的
武则天----一个被逼出来的皇帝
武则天·无字碑·千秋功罪任评说(一)(二)
唐高宗李治为何会爱上武媚娘
唐高宗废立皇后之谜
初唐』李治为何不顾大臣反对一定要立武则天为后?[高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