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红楼梦》120回是同一个作者吗?(二)

【原创】《红楼梦》120回是同一个作者吗?(二)

时髦的傻子 【图片源自网络】【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四)、贾宝玉是《红楼梦》第一男主角,也是作者着意塑造的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孔孟儒教的异端邪派之典型。前80回中,贾宝玉的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厌恶国贼禄鬼、鄙视仕途经济、排斥孔孟之道,逾越封建礼法、抑男扬女、偏僻乖张等特质,是作者着意描写的重要内容。

       例如第3回宝玉给黛玉取字,本身就是僭越封建礼法的乖张行为。其一,命名取字,本来非师长不可,但宝玉竟敢擅自僭越;其二,《礼记》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黛玉明显未到及笄之年,宝玉竟置之不理;其三,《颜氏家训》云:【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所以字又称【表字】。而他给黛玉取的【颦颦】,表的却是【眉尖若蹙】受压抑状,并非封建礼教所宣昭的德性。然而凡此种种,宝玉都浑然不顾。

       再如第5回:【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燃藜图》的内容取材于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所载故事,东晋时期王嘉的《拾遗记》中也有基本相同的记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燃),因以见面。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画的内容正是描写西汉大儒刘向专注校书【专精覃思】的。但宝玉却不喜,【(见之)心中便有些不快】,说明宝玉对刘向素有厌恶。

       然而,通行本第92回【评女传巧姐慕贤良】里,宝玉为巧姐详解《列女传》,而此书的作者正是他素有厌恶的刘向。不可否认,《列女传》中确实有些内容是旨在褒扬真善美,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或聪明才智的。但也同样不可否认,作者刘向作为封建道德熏陶下的儒教名家,其思想内涵必定少不了束缚古代妇女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列女传》也必然要宣扬【贤而有德、非礼不言、非礼不动、谨遵妇道、忠贞不二】等思想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正是宝玉所厌恶的。窃以为宝玉对刘向这种前倨后恭的情节绝非巧合,而是续书作者试图改变原作者人物设计的重要证据!

       第16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春做了贵妃。【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宝玉)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程高本也有:【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等文字。而续书第85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一回里却写道:【宝玉听了,才知道是贾政升了郎中了,人来报喜的,心中自是甚喜。】——当初家里出了皇贵妃,宝玉尚且【毫不曾介意】、【置若罔闻】。现在家里出了个小小【郎中】,宝玉竟然【心中自是甚喜】——常言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两厢一比较,孰优孰劣孰真孰假一目了然。

       事实上,通行本从第81回【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起,续作者对宝玉的描写刻画就悄然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渐偏离原作者设定的轨道。在曹雪芹笔下,贾政和宝玉在读圣贤书、看重仕途经济的问题上矛盾是比较尖锐的,父子俩甚至能到了视若寇仇的地步。但这一回书里,贾政开始变得温和了,宝玉也变得温顺了,仅有轻微抵触情绪,便顺顺当当入了学。之前入家塾是为了【恋风流】(第9回),这次入家塾也没了知己玩伴,竟认真读起书来,至第84回已经能做得出贾政认为还不错的八股文了。

       再看第82回:【袭人忙爬起来按住,把手去他头上一摸,觉得微微有些发烧。袭人道:“你别动了,有些发烧了。”宝玉道:“可不是。”袭人道:“这是怎么说呢!”宝玉道:“不怕,是我心烦的原故。你别吵嚷,省得老爷知道了,必说我装病逃学。不然怎么病的这么巧?明儿好了,原到学里去就完事了。”】——前80回里,宝玉没病装病是为了逃学,而这一回里宝玉真有病却装没病是为了上学。续书刚刚开始,人物性情前后反差竟如此之大!

       第84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贾政和宝玉谈论写作八股文。贾政从第一艺(艺即【制艺】,即【八股文】)【摇头道:“不但是孩子气,可见你本性不是个学者的志气。”……“这更不成话了!”】,到第二艺的【这改的也罢了,不过清苦,还说得去。】,再到第三艺的【这也并没有什么出色处,但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宝玉已经由原来对父亲的违逆变得顺从,由原来的离经叛道变得热衷儒学,由原来的【逃墨归杨】变成了【逃杨归儒】(孟子: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自然也就受到父亲的表扬。

       第119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宝玉甚至参加了自己极为厌恶的科举考试,竟然还中了第七名举人。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宝玉【却尘缘】之念应该是早已有之,但凡有此念头者自然是已经看破红尘,抛尽俗念。但应试中举正是宝玉深恶痛绝的最大的俗念。宝玉先去应试而后才出家,搞不清这俗念究竟是有也没有?这【尘缘】究竟是却了没却?连贾府众人都不免心生疑窦:【宝二爷果然是下凡的和尚,就不该中举人了。怎么中了才去?】(第120回)

       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玉和宝钗探讨的那支《寄生草》曲子里所云:【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其实就是宝玉出家的预言也是预演。若再参照脂批,宝玉出家之前已经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也就是【贫穷难耐凄凉】的景况了。但是续书第120回,宝玉却【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宝玉这【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竟不像刚出家的穷和尚,倒真成了【峨冠礼服,贺吊往还】一般的【文妙真人】了!叫人有点莫名其妙。

       第一回书中甄士隐出家:【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撇下孤苦伶仃的封氏竟浑然不顾。而续书的宝玉出家,第119回已经写明了【却尘缘】,第120回还要和父亲贾政郑重拜别——【拜了四拜】。与前述疑问一样,实在搞不清这【尘缘】究竟是却了没却?了了没了?也难怪鲁迅先生说:【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曹雪芹与红楼梦》纪录片极为赞誉后40回里的两大支柱,即【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但是【宝玉出家】情节里却有如此之多难以自圆其说的描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就是续书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

       诚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人物的性格会有所变化。但是,如果说真能变到原来人物设计的对立面,也确实有点叫人匪夷所思!

       通行本对宝玉的描写,还有一处明显可证后40回确为续书:第116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里写道:【宝玉跟了和尚。。。。远远的望见一座牌楼,好像曾到过的。。。。只见牌上写着“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一幅对联,乃是: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门上横书四个大字道“福善祸淫”。又有一副对子,大书云: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宝玉恍惚,见那殿宇巍峨,绝非大观园景像。便立住脚,抬头看那匾额上写道:“引觉情痴”。两边写的对联道: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宝玉看了,便点头叹息。。。便仗着胆子推门进去。。。见有十数个大橱,橱门半掩。。。。伸手在上头取了一本,册上写着“金陵十二钗正册”。。。一面叹息,一面又取那《金陵又副册》一看,看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先前不懂,见上面尚有花席的影子,便大惊痛哭起来。】

       毫无疑问,这就是第5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里宝玉去过的【太虚幻境】。但是颇为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是故地重游,为什么所有的匾额和对联内容会全部换新?就连原来储藏金陵十二钗册子的【薄命司】,牌匾名称也换成了不伦不类并不像处所的【引觉情痴】,原来的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也换成了【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窃思【太虚幻境】毕竟是上天仙界,不同于人世凡间,不至于也要隔上十年八载的就来一次拆迁重建、门面装潢吧?但为什么却会风物依旧而字牌全非了呢?百思终有一解,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续书作者深谙前后照应的为文之道,但为了避免模仿得过分雷同,就把所有匾额和对联全部换新。殊不知弄巧成拙,恰好留下【此地无银】的纰漏,自证了后40回就是续书。很有点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讽刺意味!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补上“翼然”“沁芳”这一课
《红楼梦》里的31幅对联,字字珠玑,句句哲理
红楼梦对联赏析
红楼梦: 导致贾府走向衰亡的根源是什么? 原来贾母才是罪魁祸首
红楼梦诗词赏析162
红楼梦的章回读后感 每回100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