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滕王阁序》解读(五)

       前言:唐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前往交趾(位于今越南河内)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今天解读的是《滕王阁序》的第六和第七段,还剩下王勃最后所赋的一首诗。如果想查看前面五段的解读,可以点击我的头像查看。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解释: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王勃只不过是一个三尺童子,充其量不过文弱一书生。

       勃:王勃的自称。

       尺: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三尺大约等于0.7米。王勃肯定不可能这么矮,因为“三尺”是一个术语,用来指代童子、小儿,自古就有“三尺童子”的说法。

       微:轻微的、卑微的,形容词。

       命:性命、人命,名词。

       介:个,数量词。

       书生:读书的年轻人。

大明宣德三年二月八日武英殿御制

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没有请缨杀敌的途径,虽然自己已经是和终军请缨之时相同的弱冠之年了。

       路:途径、门路,名词。

       请:请求,动词。

       缨(yīng):绳索,名词。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载:汉武帝派遣终军出使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欲说服南越王归顺。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世因此以“请缨”指投军杀敌。

       等:等同、相同,动词。

       终军:(约前140年—前112年), 字子云,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外交人物。终军少年好学,十八岁被选为博士弟子,西入京师长安,受到汉武帝的赏识,拜为谒者,供职宫中,后擢升谏大夫,期间曾回答白麟奇木为大一统之兆,又审断博士徐偃允许民众私自煮盐铸铁为有罪,为出使匈奴之事出谋划策,并出关巡行郡国,都令武帝十分满意。元鼎四年(前113年),终军自请出使南越国,说服南越王内附汉朝,随后留镇南越。翌年因南越丞相吕嘉发动反汉政变,终军与安国少季等汉使皆遇害,遗著有《终军书》八篇,现存四篇。终军英年早逝,人称“终童”。但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弃繻”“请缨”等流芳千古的典故,为后世所推崇。

终军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后世因此称男子成年的二十岁为弱冠之年。

       等终军之弱冠:和终军(请缨之时)相同的弱冠之年。

3、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志向,倾慕少年宗悫那乘风破浪的风范。

       怀:心意、想法,名词。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典出《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班超》。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班超成就大业,被封为定远侯。后遂以“投笔”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慕:向往、崇尚,动词。

       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东晋书画家宗炳之侄,南朝宋名将。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叔父宗炳曾询问他的志向。宗悫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叹道:“如果你不能大富大贵,就必然会使家族破败。”这就是成语“乘风破浪”的出处。

       风:风范、气质,名词。同时还暗合宗悫“乘风破浪”之“风”。

       长风:长久遗留下来的风范。

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舍弃一生出仕为官的机会,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舍:放弃、舍弃,动词。

       簪(zān):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名词。簪缨是古代达官显贵的别称。

       笏(hù):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名词。

       簪笏:这里代指在朝为官的官职。

       龄:年数,名词。

       百龄:百年,指长久的岁月,亦指人的一生。

       舍簪笏于百龄:王勃这句话是说自己今后很长时间都无意于出仕做官了。

       奉:侍奉、伺候,动词。

       晨昏:在早晨和黄昏,时间副词。

       奉晨昏: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也就是所谓的“晨昏定省”,子女们早上要省视父母问安,晚间要服侍父母就寝。

       奉晨昏于万里:奉父亲、于晨昏、于万里,王勃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要去万里之外的交趾,晨昏定省地侍奉父亲。

5、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和孟子家的芳邻一样优秀的人挨在一起。

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非:不是,否定副词。

       谢家之宝树: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子弟们打算如何参与人事,纠正人们的欲望,使他们变得更好。芝兰:芝,通“ 芷 ”,芷和兰,皆香草,比喻德行的高尚。 玉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树,或用珍宝制作的树。芝兰玉树:芝兰和玉树用来比喻才德之美。王勃在此处用“谢家之宝树”来比喻贤良优秀的大家族的子弟。

       接:靠近、挨上,动词。

       芳:美好的,形容词。

       孟氏之芳邻:这里借用的是孟母三迁的典故,用孟子的母亲所寻找到的优秀邻居,来借指今日赴宴的嘉宾,以此来夸赞今日的嘉宾,自己今天碰到的嘉宾们,都如同孟母三迁才碰到的好邻居一样优秀。

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陪侍和聆听父亲的教诲。

       他日: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时间状语。

       趋:快步走,动词。

       庭:厅堂、房子的正厅,名词。

       趋庭:从语法的角度来讲,“趋庭”是讲不通的,因为“趋”是不及物动词,它的使用如同下文的“鲤趋而过庭”一样,用作不及物动词。此处是用作了一个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是孔子教训儿子孔鲤要学诗、学礼的故事,后世因此用“趋庭”作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叨(dāo):作为动词,这个字的意思是话多、说很多话,此处是用作副词,而且是方式副词,通过说很多话,副词。之前这个字被解读为动词,认为它的意思是承受,而且是惭愧地承受,表示自谦,如果这样解读的话,那么,很明显这个字的主语应该是王勃,(王勃)很惭愧地承受(他父亲)的陪伴,这是完全讲不通的,不符合最近被的逻辑推理。

       陪:伴随、陪伴,动词。

       鲤:孔鲤,此处用作副词,而且是方式副词,像孔鲤那样地,副词。

       对:应答、回答,动词。

       鲤对:这也是典故,和上面的“趋庭”是同一个故事中的典故。

7、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今天在此地结识阎都督以及各位,非常愉快地借助这块宝地来写下这篇文章。

       今:今天、在今天,时间副词。

       兹:在这里,地点副词。

       捧:两手托着、捧举,动词。

       袂(mèi):衣袖、袖口,名词。

       捧袂:举起双袖作揖,此处指拜见阎公以及众宾客。

       喜:高兴地、愉快地,副词。

       托:依靠、凭借,动词。

       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自古就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门又称伊阙,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所在,相传,大禹开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盂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此处,王勃是以鲤鱼过龙门来比喻自己过南昌,表示由于谒见阎公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份。

8、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即便是司马相如,也只能抚摩着自己写的《子虚赋》而自我爱惜。

       杨意:蜀人杨得意,任掌管天子猎犬的官,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是由他推荐给汉武帝的。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王勃这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叹惜遇不到引荐的人。

       逢:遭逢、遇见,动词。

       抚:用手抚摩,动词。

       凌云:代指司马相如的赋。《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献《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而:并列连词。

       惜:珍惜、爱惜,动词。

9、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已经遇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可羞惭的呢?

       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既:助动词,表示完成,相当于英语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have。

       遇:相逢、不期而会,动词。

       奏:弹奏、演奏,动词。

       流水:流水之音,用来表示意境高超的音乐。

       以:这个“以”字用的并不好,不如使用“而”。

       何:为什么、有什么,副词。

       惭:羞愧的、惭愧的,形容词。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王勃引用这个典故是形容自己是善弹琴的俞伯牙,而阎都督则是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意思是说,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自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看到这幅绘画,思绪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品读这个故事的那个暑假,雨后的夏日午后,远处的蝉鸣,有趣的故事书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词解:

        1、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唉!美好的场所不会永远都存在而不变化,盛大的宴会也不会再有第二次。

       呜呼:感叹词,通常用来感叹自己内心无奈或悲伤。

       胜:美好的、美妙的,形容词。

       地:地方、场所,名词。

       不:否定副词。

       常:恒久的、不变的,形容词。

       盛:盛大的、隆重的,形容词。这个字肯定不是“丰盛的”意思,如果是“丰盛的”意思,它修饰的应该是食物,而不是宴会。

       筵:宴席、宴会,名词。

       难:不容易地、困难地,否定副词。

       再:第二次的、重现的,形容词。

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王羲之的兰亭已经不再存在了,石崇的金谷园也已经变成了废墟。

       

       

         

       在我们这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时态,比如这里的完成时,在我们去理解这些句子的时候,需要我们依靠常识来推断出来,句子本身通常不会直接表达出来。

       兰亭:亭名,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已:停止、不再存在,动词。

       矣:句末语气词,用来拉长前面不及物动词“已”的语气和语义。

       梓(zǐ)泽:晋代石崇的别墅--金谷园的别称。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县境内。郦道元著的《 水经注·瀍水》中说:'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别墅因地取名,石崇常在此宴客赋诗。”当时石崇和国内著名文人共24位,号称“金谷24友”,经常在梓泽金谷园饮酒作诗,所作的诗汇编成一本书,名《金谷诗集》。

       丘:废墟,名词。

       墟:废墟,名词。

       丘墟:名词近义词连用。

       梓泽丘墟:梓泽(变成)丘墟,这句是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句型,这里省略的系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become。

3、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临近分别之际,赠送给阎公这篇序文,以此来感谢自己有幸在这次宏大的宴会上所承受的阎公的恩惠。

       临:靠近、接近、面临,动词。

       别:分别、别离,动词。

       赠:赠送,动词。

       言:指的就是这篇滕王阁序。

       幸:幸运地,副词。

       承:接受、承受,动词。

       恩:恩惠、恩泽,名词。

       伟:宏大的、盛大的,形容词。

       饯:宴会、宴席,名词。

4、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登上滕王阁顶,写下这篇序文,是被大家所期望的。

       登:攀登、动词。

       高:高处,名词。

       作:写作、创作,动词。

       赋:赋文,名词。

       是:助动词,表示肯定。

       所:助动词,表示被动。

       望:期望、期盼,动词。

       群公:指的是当日宴会上的各位宾客。

       是所望于群公:是被群公期望的。

5、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冒昧地把自己胸中的情怀竭尽而出,恭敬地写成了这边短短的序言。

       敢:冒昧地、冒失地,副词。

       竭:竭尽、穷尽,动词。

       鄙:见识浅薄的,形容词。

       怀:胸怀、心意、情谊,名词。

       恭:恭敬地、谦恭地,副词。

       疏:陈述,动词。

       短:短短的、篇幅不长的,形容词。

       引:卷首语、序言,名词。“短引”,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篇《滕王阁序》。

6、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一篇文章已经全部写成,四句押韵的诗也已经写成。

       言:言辞、辞令、辞章,名词。

       一言:一篇文章,指的就是王勃上面所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均:全、都、全部,副词。

       赋:赋写,动词。

       韵: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名词。

       四韵:下面王勃写的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一个韵脚,共四个韵脚,所以,称之为四韵。

       俱:全、都,副词。“俱”和“均”是相对应的,两个字词性和语义都一样。

       成:写成、完成,动词。

7、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请大家尽情挥洒自己如潘越般的才华,各自倾倒自己如陆机般的文采。

       洒:挥洒,动词。

       潘江:指的是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荥阳郡中牟县(今属河南)人,西晋文学家。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形容潘安与陆机的才华。潘安还是古代中国男性美的代表和符号,在文学作品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男性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

       各:各自,副词。

       倾:倾倒,动词。

       陆海:指的是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陆机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

       云尔:句尾语气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勃《滕王阁序》复习
老俞闲话丨不管“阁中帝子”今何在,“长江”不会“空自流”
2012年高考文言文知识归纳—《滕王阁序》
even
滕王阁序 解读(三)
滕王阁序 解读(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