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颠覆传统认知:从《左传》中的自杀故事领悟春秋时期的精神风貌
userphoto

2022.08.27 内蒙古

关注

“春秋”的由来

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把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战国时期很容易理解,当时的特点就是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是为战国。那春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来源是一部名为《春秋》或《鲁春秋》的书。鲁国是一个承袭周人独特历史精神的封建古国,也是记载历史最完整的国家,《鲁春秋》记载的两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就叫做春秋。

《春秋》的书名取自于书中固定的记载方法,首先标明年代,再注明月份。如“春正月”、“夏六月”、“秋八月”等等,皆有四季之分,故名《春秋》。这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文献,每年记载的事项并不多,基本可以确认,《春秋》里记载的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榖梁传

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中关于“祀”的记载并不多,但“戎”却是无处不在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衰落,一方面反映出最重要的礼仪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被淡忘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开始频繁出现。此外,《春秋》中也有很多与继承有关的记载,周人建立了严格的宗法制度,亲族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而又严格的规定,国君死了该谁继承,怎么继承,都是按照宗法制度决定的,但这时候国君的去世,往往会引起继承上的纠纷,宗法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掌控局面了。

公羊传

从《春秋》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重要事件,但《春秋》的文字太过简短,很难将当时人们的心态和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和《榖梁传》,主要是对《春秋》的阐释,《左传》则采用“以事解经”的方式把《春秋》中的人物、经过、对话等都记载了下来。

如果把《左传》和《春秋》结合起来就会看到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有太多和自杀有关的记载,先来看看孔子的弟子们。

子路之死

卫国大乱时,孔子的一位弟子高柴惊慌失措地逃离,遇到了正要去卫国的子路。高柴拦住子路,告诉他不要去卫国,子路却没有理会,因为他是孔悝的家臣,孔悝遇到危险,他必须要去救援。

子路画像

子路在城门口遇见了公孙敢,公孙敢也劝说子路不要入城。子路的回答是:“这还是不是我认识的公孙敢?你不也有自己的责任么?可现在却为了自己活命,选择了逃走。我子路不是这种人,拿了人家的俸禄,就应该替人家解决麻烦。”,公孙敢仍不肯让子路入城,但城中的使臣要出城,子路便趁机闯入。

子路直接向挟持孔悝的蒯聩发起了挑战,蒯聩勃然大怒,派出了两名力士将子路斩杀。子路临死之前,还特意系上了断掉的帽带,嘲讽蒯聩不懂礼貌,蒯聩气得让人把子路碎尸万段。

子路坟

设想一下:你会不会和子路做出相同的决定?再想一想:你身边的人,谁会和子路的决定相同?子路已经不是二十多岁的少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就以这样的方式死去。

孔子得知高柴无法阻止子路,悲愤地说:“子路这回必死无疑!”,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子路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却仍旧做出这种选择。子路虽然是被两名力士杀死的,但本质上是自杀。如果他还有一丝求生的意愿,他完全可以不入城,不去招惹蒯聩。子路之死,是因为他执意要将自己的责任凌驾于自己的性命之上。

曾子之死

曾子生前的记载见于《礼记·檀弓篇》。曾子病入膏肓,弟子乐正子春,还有儿孙曾元和曾申在旁服侍,这时有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支蜡烛进来,烛光一照,看见曾子睡的床铺,不觉一惊,说:“这是大夫的褥子吗?”,乐正子春连忙阻止,可是已经晚了,曾子听到了。

曾子听得清清楚楚,果然看到自己的床上放着季孙氏送来的褥子,这是他平时不用的,不适合他的身份。曾子说:“快扶我起来,我不是大夫,不能用大夫的褥子。”

孔子画像

他已经病入膏肓,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曾元就让他不要着急,等明天早上再换。曾子大怒,斥责曾元:“你对我的感情,还不如一个小孩呢。他发现我躺在不对的褥子上感到惊讶,而你却并不在意。”,曾元等人只能照做,可是还没来得及换,曾子就死了。

《礼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所强调的自然是曾子重视和尊重礼仪。曾子无论如何都不愿躺在大夫的褥子上。曾子应该很清楚,如果换褥子,只怕这一晚都过不了,但在他看来,礼仪要比自己的命更重要。哪怕是死,他也要将其换掉,以求安心。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晋国的世卿之间,发生了内战,屠岸贾为了剿灭赵氏,一口气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朔的夫人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怀有身孕,侥幸逃脱。赵家有个家臣名叫公孙杵臼,见到了另一个家臣程婴,问道:“你为什么还活着?”,意思是主人有难家臣应当同死。程婴说:“我不是不想死,只是还没到时候。赵朔留下了血脉,如果生下来是个男孩,那就说明赵家还有后,我会照顾和保护他。如果是个女儿,我会立刻赴死。”

赵氏孤儿电影剧照

结果生下来是个男孩,但不幸的是消息泄露给了屠岸贾,屠岸贾在国内到处搜寻,几乎在赵朔的夫人那儿找到这个婴儿。赵朔的夫人把婴儿藏在怀里,对他说:“如果赵家注定要绝后,你就哭吧!”,孩子果然一声未哭,逃过一劫。

程婴找到公孙杵臼,与他商议此事。公孙杵臼只问了一句:“养育他长大比较困难,还是赴死比较困难?”,程婴说:“养育他长大更困难。”,公孙杵臼说:简单的事交给我,最难的事交给你。”,于是他从民间寻来一位不幸的孩子,故意当众辱骂程婴,说程婴不肯去救赵家血脉,让所有人都认为“赵氏孤儿”就在他手里。屠岸贾便去找公孙杵臼,把他连同假冒的“赵氏孤儿”一起杀死,给程婴争取了时间和机会暗中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

赵氏孤儿音乐剧

“赵氏孤儿”赵武长大成人,将屠岸贾斩杀,复仇成功。程婴到赵武那里告别,赵武泪流满面:“你对我有恩,我这一生都可以侍奉你,你为何要抛下我?”,程婴说:“我非死不可,公孙杵臼认为我可以做到,于是他就先去死了。要是我还活着,他一定会认为我是个无能之辈,一直没有完成任务呢!”,程婴不顾赵武的苦苦哀求,竟然真的自杀了。

赵氏孤儿京剧

“赵氏孤儿”成为中国戏剧一个重要的剧目,其根源在于其中超越世俗情感的戏剧性。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甚至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对于自己的职责,都是如此的重视。

自杀的臣子

《左传·僖公九年》中记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在外,与国内的支持者有来往,他们密谋等晋献公去世后,将重耳迎回去继位。晋献公把奚齐立为太子,安排荀息辅佐。献公在弥留之际,对荀息说:“我立奚齐为太子,有许多人不同意,你打算如何?”,荀息说:“我会竭尽所能地帮助他,对他忠心耿耿,如果成功了,是您的在天之灵保佑,如果失败了,我就去追随您。”

左传

晋献公又问道:“忠贞是什么?”,荀息的答案是:“只要认定对晋、对公子奚齐有好处的,就无所不为,这就是忠;无论做什么,哪怕是生活上的小事,都光明正大,不会让人怀疑,这就是贞。”

晋献公一死,天下大乱。文公的支持者有意怂恿其他公子的势力反对奚齐,里克要杀奚齐,就去找荀息。荀息说:“如果你把奚齐杀了,我也会去追随他。”,里克说:“那只会让你白白死去,没有任何意义。”,荀息回答:“我答应过先君,人难道可以因为自己的性命而反悔吗?”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奚齐遇害,荀息正要自杀,有人劝他:“如果你对献公的承诺很重要,那就找个新的少主,扳倒里克。”,荀息把献公的另外一个儿子立为国君,但依然没能阻止里克,也被里克杀死了,荀息也因此而自尽。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里克的回答:“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他很清楚自己的死亡并不能扭转战局,但对先君的承诺,却比他的性命还要重要。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还记载了一件事。晋惠公死后,晋怀公继位,晋国政局中最大的变数,依然是长时间在外游历的公子重耳。晋怀公感到惶惶不安,他命令全国人民不得追随重耳。晋国大夫狐突,他的两个儿子和重耳流亡到了秦国。命令下达,狐突不愿意让他的儿子回来,晋怀公抓住了狐突,逼着他叫儿子回来,否则会被处死。

狐突告诉怀公:“我的两个儿子,今日能成为晋国的大夫,就是我教会了他们“忠”字。这时候让他们回来,就是要他们不“忠”,不忠的大夫又有何资格伺候国君呢?还请您明察秋毫,莫要乱行大刑,若您不理解也没有关系。”狐突最终还是死在了怀公的手中。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是个不称职的国君,他的所作所为让世卿赵盾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劝谏。晋灵公勃然大怒,命鉏麑去刺杀赵盾。凌晨时分,鉏麑到了赵盾家,却见内室大门早已打开,显然是有人醒了。只见赵盾穿戴整齐,神情肃穆地等待着上朝,由于天色还早,他便坐在那里打盹。

鉏麑触槐

鉏麑很是感动,此人对自己的职责如此看重,真是“民之主也”。杀这样的好人是对国家不忠,不杀是对国君的不守信。这可如何是好?要么不忠诚,要么不守信,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干脆“触槐而死”,一头撞在树上死了。

自杀的公子

以上所说的大部分都是家臣,但不只是他们,就连那些地位比他们高的人,也都不在乎自己的性命。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了晋国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的经过。骊姬是晋献公宠妾,一心要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所以申生就成了她的眼中钉,恨不得将他铲除。她说她梦到了先祖,让申生代为祭祀,仪式结束后将胙肉带回来给晋献公。骊姬给肉下了剧毒,给狗吃了狗就死了,给小臣吃了小臣也死了。骊姬说这肉是太子给的,献公一听,顿时大怒,说申生不用做太子了。申生慌忙逃回他的封地,献公为了发泄怒火,杀死了申生的师父。

左传

有人对申生说:“你应该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亲,揭穿骊姬的阴谋!”,申生说:“没有骊姬在身边,父亲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年纪大了,我不能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另一个人说:“那你就逃出晋国吧。”,申生无可奈何地回答:“所有人都知道我想毒死父亲,我能跑到哪里,有什么人会收留我?”

申生迫不得已,只好自尽。他没有试图解释,只是选择了自杀。

除此之外,卫国公子也是如此。《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卫宣公与夷姜生下公子急子,在宣公的安排下与宣姜成亲,但宣姜长得极美,宣公便将这个未来的儿媳妇抢了过去,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寿子,一个是朔子。

左传注疏

夷姜后来自尽而亡,得宠的宣姜欲将其所生之子立为太子,遂密谋除掉急子。宣姜说服了宣公,让急子出使齐国,然后秘密在路上设下埋伏要暗杀他。

寿子得知这个阴谋,急忙通知急子,让他别去齐国。急子却不理会,说:“连父亲的话都不听,我还算是个儿子吗?”

寿子不得不另想办法,在送别宴上,把急子灌得酩酊大醉,拿着急子的旌旗启程,途中埋伏的人误以为是急子,就把寿子给杀了,寿子代急子而死。但这并不是结束,急子酒醒了,明白寿子的意图,连忙跑过去,可是为时已晚,于是对刺客说:“你杀错了人,我才是真正的目标。”,于是刺客把他也杀了。

春秋时期的精神风貌

春秋时期为何有如此多自杀的事件发生?这么多人自杀,而且都是以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的理由而自杀!

很显然,他们与当今社会的价值差异,突出了春秋时期的精神风貌。对他们而言,生命不是最重要的,活着也不是最重要的。活下去,是现代人最看重的事情,没有什么能比活下去更重要,但对于他们而言,在自我认知和决策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比生命更为重要。

礼记

这并不是轻生,而是体现了现代人所丧失的一种力量,即信仰的力量。在当时,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为了实践信仰所付出的一种必然的代价。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即便是这种极端的决定,在当时也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更重视的是自己如何死去,而不是如何活下去。

在那个年代,死亡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在面对各种原则冲突时,必须要用生命来解决。这也是现代人难以了解的另一种价值。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在各种原则之间做出妥协,或者选择坚持,或者选择背叛,有时候甚至会抛弃所有的原则,因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氏孤儿的六生六世之十二
赵氏孤儿,一个流传千年的假故事
还《赵氏孤儿》的真相【转】
积德行善福荫子孙,透过错综复杂的赵氏孤儿一案,看赵武如何逆袭
赵氏孤儿的嬗变
《晋国笔记》节选(十二):赵氏孤儿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