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庄子·齐物论》中的论辩观
    《庄子·内篇·齐物论》有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千百年来对此的注解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或望文生义,或随意解经,人云亦云,总之都是离题万里。而以形性数一体化观之,其理清晰可识。

    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古代称为六合,泛指世界。

    世界,是通过边际(空间)与始终(时间)的有限性来认识的。即,世为有始有终的时间,界为有边有际的空间。

    世界之外,称为宇宙。

    宇宙,是通过边际与始终的无限性来认识的。即,宇为无边无际的空间,宙为无始无终的时间。

    所以,宇可以称为无界,宙可以称为无世。

    一世为一生,可以数计;一界虽可清晰形分,但难于数计。

    所以,宙则可以世之可数之性(一世为一生,二世为二代,三世为祖孙三代,或者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变迁),可连续性认识的链接。即,有始有终的周而复始的连续链接,不仅仅可以链接过去,也可以链接未来。这样,人类生命与自然关联关系,就可以进入一个数字表达的新认识阶段。宇宙虽然不能描述,但是,世宙之间的关联关系,则可以通过对世世的累世之数,链接未来,链接过去。这样,宙之无始无终,就可以通过世之有始有终之数向过去与未来两个方向的相对表达。

    在世与宙关联关系的表达中,通常以三十为一世,取自五运六气的一个变化周期。雌雄两个周期为一个甲子(注:中国的阴阳历法中的甲子之学,是产生于生命与自然的世宙认识论)。

    在人与自然的关联关系中,人类首先要认识的应该是自然。

    那么,自然是什么呢?

    自然就是世界,简称为自然世界。因此,自然世界不是宇宙。所有个体生命的总体构成,为生命世界。个体生命的一生一世、一命一界,只是生命世界中的一世一界。而生命世界,则是由每个个体生命的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构成的全体自然数列。

    所以,中国的自然数,是从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四象之数开始的。它展示出来的数字可数性,是活生生的生命集合,而不是孤物独识的万物。

    自然数是用来描述自然的,它描述的内容则是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所以,与自然对应而产生的认识理论体系,首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三生观”(注:生克、生死、生灭)与“三世观”(注:世界、宇宙、自然);而后,则是三焦三命论,九命一界的九宫之数:九九归一。

    自然数中的自然,是数字表达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所以,中国的自然数表达的内容是整个自然界,指无穷无尽、多种多样的大自然中的一切存在。与宇宙、世界等词汇具有等范畴的同义与不等范畴的差异。在对人类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连续、持续的表达中,从雌雄性关联关系的起始,逐渐进入多人生人世、多命一界构成的人类社会性。所以,自然数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结构性来研究人世中人生人世哲学的数学工具。

    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拓展,自然数的应用范畴从生命世界,逐渐扩展应用到非生命世界(即现代科学中所说的物质世界)。

    在中国远古时代,自然生命世界为天地人体系,自然生命物质世界为天地人物体系。前者是三焦论,后者为四象论。

    “六合之外”,泛指宇宙,之所以不论,是因为六合之外的宇宙无穷可止(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界)。因无限可格,故不可论形之边界;因无序可尽,故不可论性之终始;因数不胜数,故不可论数之或然。

    “六合之内”,泛指世界,之所以论而不议,是因为六合之内世明界清。故形之貌,可点(端)、可线(向)、可面(相)、可体(象)、可系,论而有据,无可再议;故性之属可向、可相、可象,且性之象可再向、再相、再象、……,论而有系,无可异议;故数之序有变、有通、有对、有反,无可非议。

    “春秋经世”,泛指时空一体观,之所以不辨,是因为时空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时行有常,周而复始,定论于干支,异议于经纬。二十四折节一出,则无再辨之间隙。

    综上所述,“六合之外”,天外有天,浩瀚无垠,无始无终,无边无界,“可议而不可论”。“六合之内”,有边有界,有始有终,则“可论而不可议”。“春秋经世”,时空一体化的认识理论,“可议而不可辩”(注:各执一端的辩论,会使不同的议论走向对立相反的绝对二元认识,从而违背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论、议、辨表达的知识层面,是相对的统一为“论”,相对统一的变化认识分歧为“议”,绝对化二元认识为“辨”。

    因此,相对论是可依据不同的变化条件而可再“议”,但是,不存在绝对化对错之争辨。

    绝对化二元论的对与错的争辩依据,通常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自掌握知识的孤立性、片面性、僵化性的局限而形成的偏激认识;二是对具体争辩的事物尚且缺乏全息认识,确用自己熟悉知道的内容与自己尚在一知半解的内容相比较,从而作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对与错上一个层面上的问题研究,则是各自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的真伪之争(如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真、伪科学之争)。

    而理论体系真伪之争的上一个层面,则是对产生这个理论体系的认知方法的分歧。即客观存在的有无之争。而对客观存在有无的更高层次探索,则是人类重复、反复对客观存在进行认知的问题(有无、动静、虚实、隐显、正反、异同、……)。

    因此,对与错,真与伪,有与无,构成了三个不同的争论层面。在三个不同的争论层面中,研究纠纷引发的争论,则应该是分清他们所属的层面。鉴别对错,只是问题的开始。至于对错之争,也只是一种知识之间掌握水平高低不一的判定,或者两种分歧知识之间的应用分歧。而用各自掌握的理论进行判定式的争论,则是能够认知理论缺陷和障碍的一种最佳途径。

    在我国时髦一时的中医真伪和立废之争,也只是局限在初始争论层面上的话题,多半属于看法之争;很少有进入上一个层次——理论应用之争;而进入重复认知、反复认识的研究方法之争,几乎就没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启示录020:世上真有绝对意义上的生灭和有无吗
太极图昭示自然规律与自然关系
入中心得--有和无之间的奥妙
死亡,只是一种观念
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
梁冬 | 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被远程操控的,软硬一体化的超级人工智能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