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习录》“心即理”:天理本在人心,不假外求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有三个方面:“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三个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前者为后者的前提,后者为前者的结果。

今天我们先来看“心即理”,这个思想并非王阳明原创,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王阳明在陆九渊的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的概念。阳明心学认为,真理就在你的里,心的本体就是天理,这里的天理就是指宇宙间的大道。

心即理也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而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说一切事和物都与你的心同为一体。对你来说,你能看到的物才是物,你能想到的事才是事。你没有看到的事物,或不了解的事物,它们同归于寂或空,不存在。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一精一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这里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到达至精至一的地方,到达精神的极致。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事时吗?”

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镇,朋友指着岩中的一棵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句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这句话其实可以证明,王阳明心学并没有否认物的客观存在,只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人来讲。比如一本书,张三看到他了,那么他就存在张三的心里,李四没有看到他,那么他在李四的心里就不存在。

前段时间,网上有种说法叫:“你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你现在能赚到的钱,都是你最熟悉的领域,是因为你的心投射到了这些事上了,于是你的心明白起来了;而你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对你来说一无所知,此时你的心归于寂,意没有动,这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领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形容完全听不懂对方意思的人叫“对牛弹琴”,因为牛没有心,这里的心不是心脏,也不是心理学,而是指人特有的无限的超越的心。最美的音乐对牛来说毫无意义,对于艺术的欣赏,只对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来说才有意义。可见,阳明的心外无物,并不是针对外界事物是否独存在这类问题而发的,阳明心学讨论的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非存在本身。存在是客观的,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则由人来赋予,如果离开了心,那就是没有意义的世界。

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孔子讲“孝”,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除了生病以外,没有任何事让父母操心。生病是没办法的,生了病父母要担心,也是没办法的。但除此之外,工作、婚姻等任何事情,都不能让父母操心。所以“孝”首先不是你能为父母做什么,而是你把自己搞定,别让父母操心,这样你就已经是孝子了!这是孔子定的标准。

那关于“孝”,最难的是什么呢?孔子说是“色难”,你自己的脸色最难!你平时是做了很多孝敬的事,但是老人家比较啰唆,跟你碎碎念,你一烦,脸上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王阳明引用《礼记》上说的,没有深爱作根,自己心里对父母的深爱还不够。

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而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要学技巧、学要点、学招数。当我们要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认识,是理念,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方法。一切都只在自己心里,如果你正心诚意,一切自然生发;如果心不正、意不诚,你就什么都学不到。

阳明心学对当代商业管理有何启发,山姆·沃尔顿在自传《富甲美国》中说:“只要我们公司管理做得好,只要我们关心我们的员工和顾客,遵循那些基本原则,提升我们的基础实力,我们就能够成功。我觉得最好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我们自己的员工身上,花在我们的分店里,而不是跑到外面去推销我们的公司。”

你看,他从头到尾说的都是自己的心。成功者都遵循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则,并且本色不改,不忘初心。能守住自己的心,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良知良能,就是天才。

所以说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心外无理,求理于吾心,人人皆生而具有圣人之道,有成为圣贤的潜力,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再苦再累,你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学系列之传习录之二
追求至善人心——读《传习录》有感
千古一人王阳明——一代心学大师的嫡变
《传习录》:究竟什么是格物致知?如何格物才能达到“止至善”!
体验式学习的辩证思考
谈王阳明的“内圣外王”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