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承宗: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300年后果然应验

引言

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我们整个历史。从秦朝统一六国开始,我们一共经历了2133年的封建王朝。

在封建王朝中,最高位的自然是皇帝,历史上的每一位皇帝的愿望都是自己的皇位永固,他的子子孙孙能够一直享受王权带来的统治快感。

被前一个王朝更迭取代的统治阶级,被迫沦为庶民或是阶下囚,他们内心的共同愿望基本都是推翻统治,进行王朝复辟。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孙承宗的传奇故事。

一代名臣 战略治军

孙承宗,明末杰出军事家、战略家。《明史》列传中的人物都是并列叙述故事和人物评价的,但是唯独对孙承宗是单列一章进行叙述的。

史评家对孙承宗的评价是他的军事战略才能高于军事指导才能。由他主持修建的关宁锦防线,在明朝末期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国家风雨飘摇,充满烽火狼烟。

这条防线延长了整个明王朝的寿命,替明朝抵挡了很大一部分后金的攻击和侵略。

明朝在历史上一向给人“诗酒花茶”的高雅印象,宋词在明朝时期到达顶峰,出现的文人不可胜数,明朝的点茶技艺也是一绝。

然而,虽然明朝的文化文学的鼎盛,但是明朝时期军事力量的薄弱。孙承宗更是明朝少有的军事人才。

他建立的关宁军是明朝镇辽的精锐部队,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

孙承宗在修建军事防线和创立军事部队的这两方面的功绩就足以将明末的灭亡向后延迟至少20年。孙承宗不仅在“硬件条件”上给明朝做好了应对侵略的准备,他也秉承“爱兵如子”的心,和自己的将士同吃同住,一同上场杀敌。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暗箭、刺客、燎原战火,都有可能在一瞬间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在战场上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作为将领的孙承宗更是需要理智清醒的头脑,面对复杂的战况需要作出应对的调整和变通,以便让自己的部队蒙受最少的损失。就是这样刀口舔血的日子,他过了整整十年。

明朝的部队面对骑兵众多、骁勇善战的清军自然是敌不过的,他们吃了很多败仗,早已伤痕累累。他早就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国家的存亡才是他最为关心的。

他的边防部署和临阵指挥能力也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参考。作为将军他身经百战、作为臣子他忠心耿耿。即便最后兵败被杀,他高喊出“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个人在,必灭清”。

最后就义赴死,壮烈牺牲,他的国家没有被他救回来,但是这样的孙承宗让人感佩。

高风亮节 难逃诬陷

在孙承宗进行军事改革,操练部队、抗金战争初现成效、皇太极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来犯,结局仿佛快要有所转圜的时候。伴随着皇帝的嘉奖、信任,也有负面的诋毁、嫉妒的情绪,在他的身边慢慢萦绕开来。

镇辽的战争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朝廷对孙承宗的褒奖纷至沓来,皇帝对他的赫赫战功,毫不吝惜赞美之言。然而,加官进爵,封赏钱财都成为了他在朝廷中被小人构陷的导火索。

明末宦官当道,为首的太监魏忠贤在皇帝身边混得如鱼得水,颇受皇帝宠信。他也把持着朝政,朝中的大臣都知道靠拢魏忠贤能为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让自己能够青云直上,而拉拢魏忠贤的套路不过是钱财和好处。

随着孙承宗的红极一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他有远在边疆,魏忠贤也动了拉拢孙承宗的心思。

魏忠贤这个贪污成性的人,他的拉拢手段不过就是用钱砸,可惜这招在孙承宗的身上并不见成效。土豪魏忠贤打着慰问犒劳将士的名头,犒赏三军。

孙承宗虽作为军人,但他也是正规科举出身,魏忠贤的小九九全都被他看穿了。犒赏三军、慰问将士都是假的,魏忠贤贪财喜权,对他百般拉拢不过是为了军队的支持。

有了军队和军权,魏忠贤想要什么不得,任由他发展,没等清军打来,明朝在内就不攻自破了。

魏忠贤对内打击东林党人,而东林党和孙承宗的关系又十分亲厚。魏忠贤的钱银拉拢的计谋不成,便又生出一计。既然无法拉拢孙承宗,那就让孙承宗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贤自己大权在握也是美滋滋的。

孙承宗与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等人交好,这二人却屡遭魏忠贤的迫害,仕途难保不说,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孙承宗便借着给皇帝祝寿的由头,从边疆进京给自己的好朋友们做辩护。魏忠贤趁此机会,向皇帝进谗言,说孙承宗就是想要意图不轨,自己掌握着边疆的防护之职,把握着军权,明朝是否受到侵犯,也是在孙承宗手中把握。

而孙承宗此番的进京贺寿也是为了“清君侧”,军权已经不能满足孙承宗的野心,他想在把持军权的同时把握住朝政。

魏忠贤这个小人,别的本事不行,他的言论在皇帝耳边吹得多了,白的也能给说成黑的。皇帝未曾同意孙承宗进京的奏折。魏忠贤也趁热打铁,不断在皇帝耳边吹风。

孙承宗为了自证清白,主动辞官。但是他对国家抵抗清军的赫赫战功,皇帝也是看在眼里的,为堵悠悠众民之口,皇帝封孙承宗光禄大夫一职。老奸巨猾的魏忠贤,从中作梗,将自己的亲信高第推上了辽东经略的位置。

慷慨就义 满门壮烈

1638年,清军再次攻打高阳城,已经76岁高龄的孙承宗披甲上阵。带领全城百姓奋起,抗击破城而入的清军。

彼时手中已没有兵权的孙承宗,在清军的铁骑下,根本无力反抗,城内能用的士兵只有孙家的亲丁护卫,还有高阳城的老弱妇孺。

在这样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清军残忍屠杀了孙家上百口人,孙承宗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全部罹难、英勇殉国。

被俘虏后的孙承宗,面对清军许给他的高官厚禄,丝毫没有动容,在他的心里,哪怕是被皇帝猜忌,被弄权宦官构陷,他也不能向侵略者低下他高贵的头颅。

他的桀骜和不屈在清军这些野蛮人的眼里,是扎眼的。他们把孙承宗系在马尾巴上,一路拖着奔跑。

马匹奔跑起来的灰尘蒙上了他的老眼,满地的黄沙中,他仿佛看见边疆关塞的满日黄沙和映日红霞。他站在百万雄兵面前,发号施令。

你看,他是这样一个威武的将军。你看,他是在红日中保家卫国的忠臣,你看,红霞中,孙承宗的鲜血是不是也刺痛了高阳城百姓的心。

遍地的狼烟烽火,抱头鼠窜的宦官奸臣,皇帝的御座之上还留下了未曾散去热气的博山炉。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承宗就义。孙氏满门壮烈,留下了遗憾,也留下了为人称颂的历史佳话,不知明帝是否在这时后悔过,从未看清过朝廷的前路,也从未体谅过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心。

孙家恩怨 缓以图之

就在孙承宗殉国后不久,满清入关,明朝灭亡。孙承宗在就死前留下“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必然灭清”。

这句话仿佛已经刻进了孙家人的骨血里,前有孙殿英挖了慈禧墓,后有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彻底推翻满清统治。

在高阳城的战役之后,孙氏一门几乎无人幸存,剩下的旁系,也选择隐姓埋名,苟且度日。在他们心里清军灭门的惨案日日回荡在眼前,他们心里的仇恨似藤蔓一样,细小蜿蜒,却一日一日缓慢生长,往日光底下爬。

随着时间的推移,1912年清王朝也逃不过明王朝终将灭亡的宿命。满人仿佛失去了清军刚入侵时凶狠残暴的血性,长期的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们从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肥羊。

也是外有侵略、内有奸臣的局面。一个叫孙中山的年轻人站了出来,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政治理念,也带来了新式的文化和制度,冲击着封建王朝和满清的统治。划时代的“辛亥革命”在孙姓年轻人的手里,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冥冥中似乎是孙姓血脉的缘故,或许还带有孙承宗赴死前的壮志难酬,覆灭清王朝的同时,也结束了封建帝制。

以后都不会有奸臣作梗,以后也不会有皇帝偏宠,更不会有君君臣臣的上下尊卑,像孙承宗这样高风亮节一心为国的人,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

他将一生奉献于边关,本该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惜明朝大厦将倾。

当年明朝的覆灭,不仅是宦官弄权、皇帝昏聩,听信谗言,识人不清。不仅是明朝一代,封建帝制的许多朝代都逃不过这样的灭国原因。孙承宗这样的贤臣良才,耿介忠厚爱国不屈,最后落的下场是凄惨不堪。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更多的言论倾向于他是一个精神偶像,我们在感性上,对这样爱国的将领,例如岳飞、袁崇焕等都是称颂、敬佩的。

结语

我们深层的进行思索,像孙承宗这样的人,爱国、不屈、有才。作为个体可以说是完美的,但是放在封建历史的长河中,孙承宗等人是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的,他们所有的抱负是难以展开的,所以引来了小人的构陷,失去了统治者的信任。

孙承宗的一生在我看来是充满无尽的孤独的,他的热忱根本换不来好的回馈和结果,他的就义换来的是国破家亡。这样的结果不可能是他想要的。历史能告诉我们的是,不是孙承宗的遗言,清朝就覆灭了,唯心主义言论根本不切实际。

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万事万物的不断前进发展,充满曲折。孙承宗的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世子孙不断前进。

何止孙氏子孙,是华夏子孙。明朝虽灭,但是爱国之心不灭。我们在历史的车辙印上都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字和故事。

参考文献

[1]怀想孙承宗[J]. 河北审计.1999(10)

[2]孙承宗与辽东防务[J].阎光亮.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4)

[3]孙承宗保卫北京述论[J]. 余三乐.北京社会科学.1994(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若不死清军难入关,临死前说了16个字,300年后子孙为其报仇
明末权欲膨胀的阁臣有多可怕:崇祯下发16口尚方剑,有人手里数把
宋徽宗为什么把军权交给太监童贯?看似糊涂,实则理由充分
“京城六陷,天子九迁”——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什么频繁出逃?
《盛唐金镜录》:建宁王之死,这是一个极为不好的信号
唐朝中后期宦官为何能完全控制禁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