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秀区商业街巷篇——一德路:幽兰不及油栏香

“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仙观,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曲巷,十甫路。”这首留在许多老广州人记忆中的童年歌谣,以数字排列广州的街巷名,一德路占了“一”字的便宜,排在“天字第一号”。

一德路

  一德路在明代新城南城墙的南面,1920年拆城筑路时,因为附近有清代时的一德社学(今一德路小学),故命名为一德路。清初的两广总督衙门在卖麻街,鸦片战争期间,一德社学曾参与组织百姓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攻入广州,闯到总督衙门搜捕两广总督叶名琛不着,便将督署抢掠一空,并放火焚烧,一德社学和附近靖海、五仙两城门,均被焚毁。

  后来总督衙门迁到越华路,被毁的衙门旧址于同治三年(1863)改建为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光绪十四年(1888)始落成,历时25年。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当年法国人把电影放映机带到广州,在石室的丕崇书院内放映电影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登陆广州。时间是清光绪、宣统年间。

  总督衙门没有能够把这里变成政治权力中心,天主教堂也没有能够造出一个宗教文化中心来,以前是果栏、菜栏、鱼栏,民国时依然是果栏、菜栏、鱼栏。不管是官府在这里宣圣谕,还是神父在这里讲耶稣,广州人一於阔佬懒理(粤语不理睬之意),依然唱着他们的市井隐语:“芝神斗苏马,零牛庄弯响”(昔日商贩交易时的数目暗码,代表1至10)。

  据说,卖麻街早在宋代就是一个织网和麻袋、麻绳的集市,从地理上看,宋代初这里还是烟水苍茫的大江,南宋末年才渐渐成陆。这个卖麻的集市,很可能是在江边的沙洲、小岛上,专做渔民生意的。明清时代,卖麻街一带,已是十行九铺、民物殷阜的街市了。白米巷有许多米铺,玉子巷有许多玉器、象牙店。

一德路西端是油栏门,即海珠南路南端,苏州文人沈复来游广州后写《浮生六记》时,把它称作“幽兰门”,字面上看很文雅,却把务实的广州人搞得云里雾里了,油栏就是油栏,清楚明白,一听就知道是油业栏口,哪来什么“幽兰”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从珠江发炮轰击广州,油栏门被炮火所毁。

  广州人习惯把商品集散地称作“栏口”,俗称“九八行”。清光绪时有所谓“七十二行”的货栏。广州靠水吃水,货运主要依赖水路,栏口也大部分设在珠江边。竹木柴炭业有柴栏、杉木栏、桨栏、竹栏;米业有糙米栏、沙基米行;油业有油栏、豆栏;水产品类有咸鱼栏、塘鱼栏;猪有猪栏;牛有牛栏;鸡有鸡栏;蛋有蛋栏;菜有菜栏;果有果栏。行栏的主要收益,是向买卖双方收取成交金额2%至5%左右的服务费。

  清末的谷栏在一德路西端(仁济路口),也叫谷埠。以前人们一说起谷埠就联想起那些在珠江上脂粉寮,那是因为谷埠曾经是紫洞花艇麇集之处。民国初年,谷栏移到了一德路东端(五仙门),抗战后又一度移到东堤。广州最大的果栏、菜栏、咸鱼栏都集中一德路南侧(清代城墙之外),广州人一说“去三栏”,就知道是去一德路。

  栏口开市,通常是在曙色未现之时,天亮则散去,故又称“天光墟”。落栏买货的零售商、食肆采购商,早早便云集码头,栏口卖手站在趸船上,扯大喉咙“喊冷”(喊价),岸上的买手七嘴八舌还价。出价是很考卖手的,通常他会故意抬高一点价钱,然后由买手你压一毫,我杀五仙,直到卖手认为价钱合适时,一声“杀你”(成交之意),这笔买卖便算成交。

  卖手不能喊价太高,否则买家嫌贵,根本不还价就一哄而散,最后可能会落得个坐艇(开价太高,无人帮衬,反而要贱卖)的结果;也不能喊得太低,否则等于贱卖大出血,被顾客“冚盆”(一次全买下),行家嘲笑事小,因此丢掉饭碗事大。所以,他必须非常了解行情,既要识货(判断货色好坏),又要识市(熟悉行情),还要识人(了解买家),出价恰到好处。一流的卖手是货栏之宝。

  码头上灯火明灭,人影幢幢,到处都在装货、卸货,嘈杂的点数声,此呼彼应:“包一有个七,三七突个一,回一剩个六,一共二千七!”整个交易过程,百口喧呼,震耳欲聋,热闹紧凑。天亮以后,商人们、卖手们便到一德路的源源楼、沧海楼、一德楼,挜(占)凳霸台,呼朋引类,茶靓水滚,一盅两件。摸摸焗盅盖,斟斟生意经。

 菜栏在一德路东端的五仙门附近,开始以卖韭菜为主,亦称“韭菜栏”。至清末民初,已发展起连丰、乐成、乐平、泰来、新大兴、新成记等18家大栏。还有一些专卖蔬菜种子的店铺,像黄三兴、范元合、蔡兴利、邓志合等,他们派人到四乡采购种子回来,而四乡的菜种流动小贩,却跑来这些菜种商店采购,然后又返回四乡的集市墟期摆卖。

  抗战爆发后,果菜栏都迁到了今果菜直街、果菜西街一带,称为“新栏”。海味、干果食杂的批发市场,亦集中于一德路。那时做菜栏,是赚大钱的生意,因为鸡鸭牛羊只能供应本地,但蔬菜却有可能远销海外。像泮塘五秀(莲藕﹑菱角﹑茭笋﹑马蹄﹑茨菇),是许多海外华侨解乡愁的相思物,不仅可以卖到香港、澳门、东南亚,甚至可以跨洋过海卖到旧金山去,真是羡煞旁人,行内都称蔬菜业为“小金山”。

  然而,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广州作为省城,它的商业中心位置没有变,但水路运输却渐渐退出了舞台,如今珠江广州段河道也禁止货船驶入,沿江的码头、货栏,大多随着市场的变迁而式微了,有些杀摊了,有些搬走了,有些改换经营模式了。但经过一系列大浪淘沙的巨变之后,令人惊讶的是,一德路的传统经营特色,居然可以保持不变,还是一条干果、海味、食杂的专业街,实在是难能可贵。

  信息来源:(摘自越秀区——《越秀商业街巷》)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德路:幽兰不及油栏香
101岁的一德路,百元内搞掂宅家圣诞,还嫌弃它么?
一德路
故地
路为何一德?
带数字的广州街巷,从1叫到10,你能叫出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