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杂谈——“秦晋之好”如何转为秦晋世仇的?

《秦本纪》记载:秦穆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秦国“迎妇于晋”,缔结两国姻缘,成就一番佳话,也由此演化出来一个成语——“秦晋之好”。

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能在一些婚礼上听到司仪用“秦晋之好”这样的词汇来庆祝两家喜结良缘。

这一典故也证实了秦晋两国曾在春秋时存在一段“蜜月期”,不过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政治联姻,依附关系

公元前656年,秦穆公娶晋献公的女儿,即申生的姐姐为妻(后称秦穆姬)。

不过要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姻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秦穆公此举重心也在于“联”,而非“姻”。

这也代表着,秦晋两国在政治上达成了一致。在秦穆公继位时期,秦国的领土已经扩张到了黄河岸边,与虢、虞两国相接。

此时晋国正值晋献公在位且国富民强之际,开始大肆清扫周边小国,于是先后消灭了霍、魏、东山皋落氏等国。其中与秦国密切相关的便是虢、虞两国的灭亡。

虢国占据唏、函两地,虞国掌控茅津,这三处被称之为“河西之地”,乃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

当这一地区都落入晋献公的掌控之中后,晋国不仅与秦国地缘相接,也扼住了秦国东出之要冲。

秦国此时地处西垂,偏居关中,由于立国较晚,在东方诸侯国眼中被视为“夷狄之国”。因此,与晋国结成政治联姻,不仅可以获得晋国的帮助,也能解决东出的困境,达成军事同盟。

反观晋国,选择与秦国联姻也同样怀有政治目的。

环顾晋国四周:“戎狄之民实环之,汪是土也。”

距离较近的齐国同样国力强盛,隐隐有称霸的迹象。这时如果晋国联合秦国,就可以共同清扫周边戎狄国家,本国也可以集中精力与齐国进行较量。

除了外忧,晋国此时还有内患尚未解决。

史料记载晋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国力提升,军队纪律严明,率军队灭了骊戎,得骊姬。

然而好景不长,晋献公二十年,由于偏宠骊姬姐弟,想要废除太子,改立骊姬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

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心生一计,趁申生前往曲沃祭祀他的生母齐姜时陷害于他。

申生在返回王城后拜见献公,并且供上准备好的胙,然而骊姬早已买通了他身边的人,在胙中下了剧毒。

在献公进食前,负责验毒的侍者发现食物中有毒,献公便勃然大怒。此时骊姬再度煽风点火,唆使献公让申生以证清白,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以死明志。

在太子自杀后,公子夷吾、重耳为求自保纷纷逃亡他国而告终,史称“骊姬之乱”。

年迈昏庸的晋献公早已不复曾经英名,面对国内混乱的政治形势,即使晋献公有争霸之心却也没有争霸的实力。

为求稳妥,也只能先缓和国内的矛盾,通过联姻的方式为晋国拉拢盟友,保存实力共同抗戎。

反观秦国自从秦穆公继位后,开始大刀阔斧地发展国内经济、农业和军事实力,不仅因此,当秦穆公提出迎娶申生之姊为妻时,晋献公很快便同意了。

此时,秦晋两国的关系主要是秦依附于晋。

内忧外患,关系转变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然而他在辞世前并没有确定国君的人选,国内的两位权臣里克和荀息分别属意推举公子重耳、奚齐为国君。

为了能够拥立重耳,里克杀掉奚齐后,荀息转而支持悼子。

不久后,荀息和悼子也死于里克之手,晋国陷入大乱。

此时与晋国相连的秦国看到了可乘之机,想要干预晋国内政进而为日后吞并晋国做准备。

恰逢此时,夷吾也想要获得秦国的支持,从而坐享渔翁之利成为晋国国君。

为了说动秦穆公,夷吾向其承诺:事成之后,将河西之地拱手让于秦。

前文提到,河西乃秦国东出的门户,想要东出争霸,就必须将其掌控。

除此之外,他也知晓里克与夷吾不和,如果帮助他当上国君,那么晋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陷入君臣不和的困境中,这对比邻而居的秦国而言自然大有裨益。

同年,夷吾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安全回国,并顺利继位为晋惠公。

不过他在掌权后并没有实现他对秦国的承诺,反而以无法说服国中大臣为由拒绝割让土地。

面对背信弃义的夷吾,秦穆公怒不可遏,但考虑到晋国尚存民心并不适合出兵攻打,于是只好按而不发,咽下了这一苦果。

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7年),秦国在其统治下蒸蒸日上,由于善用能人志士,经济发展空前繁荣。

不仅国内有擅长养马、驯马的专家,农业发展水平甚至超过了东方许多侯国,粮食储备非常多,就连奴隶都可以喝上酒。

反观他们的邻国晋国,却发生了罕见的灾荒,不得不派遣使者向秦国借粮。

这时有人提起了前几年夷吾撕毁约定一事,于是邳郑子豹便提出不如趁这个机会攻打虚弱的晋国。

不过百里奚却反驳道:“虽然夷吾失信在先,但是百姓们却是无辜的,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公孙支与他的意见一致,便说:“天灾人祸难以避免,既然有了使者前来借粮,就不能不给他们。”

秦穆公思量几番后还是决定采用百里奚和公孙支提出的“救灾”、“恤邻”的建议。

他觉得在此时帮助晋国,可以获取晋国百姓对秦国的认可,日后即使两国交战也可以拉拢晋民民心。

史书中也将此次输粮救晋的行动称之为“泛舟之役”。

次年,秦国也同样面临饥荒,便向晋国请求救济,但是晋惠公非但没有借粮给秦国,反而要率军攻秦。

毫无信义可言的晋惠公彻底激怒了秦王及其百姓,他趁人之危的行为也让国内的百姓所不耻。

同年,秦军亦出兵伐晋,两军短兵相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之战”。

一方是民心所向且有强壮战马的秦国,一方是屡屡毁约、失去民心的晋国,胜负结果可想而知。

秦军不仅大获全胜,还生擒了晋惠公。

不过此时秦穆姬听说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被生擒后,便换上了丧服,威胁秦穆公说:“如果晋君今天上午被抓到秦国,那我下午就自裁;下午来,我便明天上午自裁……”

秦穆公考虑到目前秦国并没有完全吞并晋国的实力以及和秦穆姬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放归夷吾,将晋太子圉留在秦国为质。

不过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他还将女儿怀赢嫁给了圉。有了这次联姻,秦晋两国也再一次维持住了表面的和平。

不过在此期间,秦晋两国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变成了晋国需要依附于秦。

矛盾激化,彻底决裂

两国再度联姻后,秦晋共同出兵灭掉了梁国,这一小国正是太子圉的母国。

此时夷吾缠绵病榻,晋国诸多公子都在争夺国君之位,但是身为太子的圉却被困在秦国为质。

母国被灭后,圉也失去了一大助力,为了能够登上王位他想要说服怀赢跟他一起前往晋国,却被她拒绝了。

于是他便在护卫的陪同下,深夜从秦国逃回了晋国,并顺利继位为晋怀公。

圉的出逃再一次让秦国颜面扫地,不过这也给了秦穆公一个干涉晋国内政的借口,他转而开始支持公子重耳,并且将怀赢在内的秦国五位宗室女都嫁给了他。

62岁的重耳在经历了19年的他国流亡生活后,终于重返故土得以登基为晋文公。

飘零逃亡的生活让他受尽苦楚,更加明白底层百姓的艰难,所以在他继位后,开始进行改革,发展民生、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公元前635年,由于晋候勤王有功,周襄王将阳樊赐给其国君重耳。

加之他励精图治,晋国渐渐积累起了在中原称霸的资本。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队对峙于城濮,此战以晋军胜利而告终,不仅阻止了楚军北进中原,更奠定了己方的霸主地位。

这时秦晋两国的关系再次发生反转,秦国开始追随晋国的脚步讨伐其他国家。不过我们前面提到,秦穆公一直都有称霸的野心,他并不愿意一直当一个马前卒。

公元前630年,晋与秦相约攻郑,郑国得知消息后便派遣烛之武劝说秦国。

秦穆公也深知,随着晋国领土的不断扩张,终有一天两国将会迎来决战,于是便撕毁盟约,绝晋结郑。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晋之争也彻底被摆在明面。

秦国试图夜袭郑国,将其作为进入中原的跳板,但是却因为走漏消息只能中途返回。

不愿意无功而返的孟明视等人在回国途中顺手灭掉了一个小国——滑国。

随后晋国出兵伐秦,两国在殽山发生大战,以秦惨败而终。

表面的和平被打破后,秦晋两国便彻底陷入了战乱不休的敌对关系。

参考内容:

《从秦晋之好到秦晋交兵——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

《“从秦晋之好”看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语典故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到底是怎么个好法
秦晋之好-成语出处
慧眼看历史(五)秦晋之好有多好
浅谈“秦晋之好”的来源以及晋国灭亡与秦国崛起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秦国攻打郑国时晋国要插手攻击秦军,不是说秦晋之好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