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六国风云番外篇:汉末三国的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的起源

千年石室嘎仙洞

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消灭了中国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凉。至此,他彻底结束了繁杂无序的十六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此时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却已无法确知本族的原始居住地了。这支顽强而坚毅的鲜卑族,只能通过先辈们的口耳相传,才能大致了解到他们的祖先,曾生活在北方遥远的大鲜卑山。

人生于天地之间,必有其来处,没有先世记忆的人,始终只是无根的浮萍。所谓“慎终追远”,追溯先辈足迹的意义,无比重大。关于这个认识,胡汉之间并无差别。因此,北魏君臣无不抱憾怅惘。

但不久后,振奋人心的消息到来了。

这个消息,是由北来朝贡的乌落侯国带来的。据使者所称,他们在国境内发现了北魏先辈住过的石室。时在太平真君四年(443)。

拓跋焘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当即派中书侍郎李敞跟随使者前去祭祀,并于石室内刻下祝文。该祝文记载于《魏书·礼志》。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忆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剋揃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这就是嘎仙洞的传说。

然而,传说只是传说。打从清末民国初起,学者们就对石室的位置进行了无数次推测与探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可喜的是,这个沉淀千年的历史公案,终在公元1980年7月30日得以了断。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的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北段找到了嘎仙洞,发现了一千五百年前李敞刻下的祝文。传承千年的文字古朴沧桑,内容也与《魏书》的记载几乎一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嘎仙洞为拓跋氏起源的传说是确凿无误的。

在五胡十六国的时空里,拓跋氏建立的国家叫作“代”。虽说它在“十六国”中还排不上号,但它却是彻底结束十六国对峙局面的北魏的前身,它的故事也是看点十足的。

拓跋氏的先人们,起初生活在嘎仙洞附近,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经过了漫长的繁衍与发展,到了拓跋毛的统治时期,其部落组织已极具规模。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魏书.序纪》

说明鲜卑就是黄帝孙子始均的后裔。《山海经》也说黄帝之孙始均均生北狄,管你什么匈奴,鲜卑,契丹,突厥还是蒙古这些都是黄帝后裔。所以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可惜独立出去了。不然教科书肯定会有写外蒙古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不过,史称其“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震北方,莫不率服”,这就有些夸张了。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来看,拓跋氏很难发展成这种规模,史书所言应为虚美之词。至于说什么“威震北方”,那更是无稽之谈。

到了东汉时期,北匈奴因遭受重创而被迫撤离,遂为他们腾出了一块风水宝地,首领拓跋推寅便瞅准机会,带领着族人走出了大兴安岭,来到呼伦湖附近定居。

这是拓跋鲜卑的第一次大迁徙,也是第一次和外界产生互动,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故此拓跋推寅则被史学界称为“第一推寅”。

呼伦湖的环境并非完美的栖息之地,拓跋鲜卑不想停下南迁的步伐,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拓跋推寅突然倒了下去,一时间群龙无首,南迁计划也只能被迫中止。

于是,拓跋鲜卑在呼伦湖又生活了大约百年的时间。在经历了七代统治者(史家称,每代约十五年)之后,首领拓跋邻再次提出南迁。不过,此时拓跋邻年老体衰,便只能托付其子拓跋诘汾来实施南迁计划。

为表敬意,部落的人们尊称拓跋邻为“推寅”。推寅,在鲜卑俗语中,是“肯钻研”的意思。为区分于首次南迁的拓跋推寅,史学家便把拓跋邻称为“第二推寅”。

接下来,趁着檀石槐部落联盟瓦解之际,拓跋诘汾领着部落经过了“九难八阻”,终于来到漠南的阴山一带。这里曾经是匈奴故地——冒顿发迹的地方。

拓跋鲜卑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成为现实。

力微皇帝无舅家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拓跋诘汾去世,其子拓跋力微继任首领。

拓跋力微

关于拓跋力微的身世,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帅哥诘汾曾在山泽中遇到一位天女。天女告诉他,她是奉天命来寻找诘汾的。好吧,想必他们也确认过眼神,遇上了对的人。两人当晚成为夫妻。次日一早,天女告别诘汾,并吩咐他明年此时再约。到了第二年,谁都没有爽约,来的却是三个人。

天女递给诘汾一个男婴,说:“这是你的儿子,要好好养育他。将来他一定会成为帝王。”这个孩子,就是拓跋力微。

随后,一句谚语流传开来: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

往往,史书在描写古代帝王出生时,会附会一些祥瑞或者神话色彩。什么“满室红光”啦,“妊娠当晚夜梦神人”啦,咱们听听也就是了。所以说,这个“力微为天女所生”的故事,无非是想表达其统治部落的“正统性”。总之,他是天命所归的领袖,大家不能有丝毫异议。

但,当我们仔细打量一下,会发现它似乎与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太一样。拓跋力微的身世,竟是知父而不知母!

众所周知,玄鸟降卵而生商,华胥履迹而生伏羲,朱果而孕生清始祖,这些传说都是知母而不知父,包括前文提到过的檀石槐,也是知母而不知父的。

这些都符合古人的常情。

甚至说,在我们现代社会里,都发生过用DNA检查以确认生父的荒唐事。那么,在拓跋力微的身上,为何会出现知父而不知母的谜团?嗯,更直白地说吧,拓跋鲜卑为何要编造这么一个传说?

很显然,他们是在掩饰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秘辛。

虽说是秘辛,却也不是无迹可寻,我们大可从拓跋力微的行迹里,略窥一二。

长大后的拓跋力微“生而英睿”“有雄杰之度”,可说是帅哥一枚,一表人才。按理说,有神话传说背景的加成,他的事业即便不是扶摇直上,也会一帆风顺吧?但倒霉的是,力微刚一上任,就遭遇了“开门黑”——西部的鲜卑大人的迎头痛击。

数日间,部落离散,这是致命的打击。无奈之下,力微投奔了没鹿回部的大人窦宾。

这个窦宾的鲜卑姓为纥豆陵,也就是说他本应该叫“纥豆陵宾”,由于后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就把鲜卑姓改成了汉姓。由此,纥豆陵氏就变成了窦氏。

再后来,当北齐年间的魏收撰写《魏书》时,出于述说从简的考虑,人名一律使用汉化后的姓氏,无论传主生活在汉化前还是汉化后。

不久,拓跋力微协同窦宾作战,共同反击西部,不想又惨遭失败。就在窦宾失去战马、徒步行走的危急时刻,力微将战马让给了窦宾。

窦宾这才侥幸保得一命。回去后,他公开寻找献马之人,可力微秉着“深藏功与名”的优良作风,偏忍着不说,直到窦宾偶然得知此事,才承认自己的那番壮举。为表谢意,窦宾决意将自己一半的领土分给力微。力微摇头谢绝。

太棒了!这小伙子只知奉献而不贪功,这人品哪儿找去!何况长得还帅气!——窦宾心说。

于是乎,窦宾看力微越看越顺眼,索性招他做了女婿。

婚后,窦宾再次问女婿想要什么,力微终于不再隐瞒,说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想法:“请允许我带着自己的部众,去北边的长川生活吧!”

窦宾也是个明白人,知道他不甘寄人篱下,便满口答应了他。

此一时彼一时,力微和自己的关系亲近了,这时再开口提要求,便不是不知逊让,而是有雄心壮志。窦宾再次确认自己的眼光没错。

不难想到,力微是个典型的心机男,他从来就不是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先前的做派,无非是玩的以退为进的套路。

至于窦宾为何得知力微的壮举,多半是因力微主动放出了口风。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此时的力微并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只是用他的办法,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被神话传说掩盖的残酷事实

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力微统领的拓跋部再次得到振兴,之前被打散的部众也不断归附。他们成为草原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就在力微成为首领的第二十九年,也就是曹魏正始九年(248),老丈人窦宾突然命垂一线。临死前,他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要好好对待拓跋力微。但可惜的是,两个儿子一向不服他们的姐夫(或是妹夫),把父亲的遗言当成耳旁风。

他们想趁力微吊丧之际,解决掉这个心腹之患。不过由于他们的口风没关严,此事很快传入了力微的耳朵。“你不仁,我不义”,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力微决定先下手为强,有趣的是,他所使用的招式和对手如出一辙。

力微先杀死自己的妻子窦氏——也就是窦宾的女儿,然后派人去报丧。两个小子惊痛之余,全无警心,竟然傻乎乎地来到力微的部落大营。力微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当然不会客气。一刀一个,如切瓜砍菜一般,顿时送给窦家一个“整整齐齐”。

这还不算,再来一出更狠的。拓跋力微趁机兼并了老丈人的部落。

其后,周边的部落大人都来款附,力微的部队很快建成了“控弦上马二十余万”的规模。以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二十多万的数字有些夸大,但这也能证明这个部落联盟的强大实力。

怎么说呢?拓跋力微杀害妻子,兼并妻族,从人伦的角度讲,这事儿太残酷了。没有丈人的帮助,力微哪能轻易地重振部族?万想不到,他拿妻子的死,换来了兼并妻族部众的机会,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我无意去指责力微的冷血。北魏一朝,几乎每个顺利登基的皇帝,手上都会沾染亲人的鲜血,而“子贵母死”制度更是灭绝人欲,冯太后为了发扬这个制度,甚至已经到了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的程度,为了巩固家族的利益,冯太后已然失去人性。

冯太后

可是,在那个辽阔而又逼仄的草原上,唯一的生存哲学,便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今天你不去打倒竞争对手,明天就有可能会遭到对手的反噬。

看过了这个残酷的故事,我们再回头看看力微出生的传说吧!

如“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的谚语所说,力微没有舅家。那么问题来了,他的舅家到底去了哪儿?

很有可能的是,力微的父亲诘汾,也做出了与他儿子类似的选择。他先是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再兼并了岳父的部族,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最终完成了政权的顺利嬗递。为了掩盖那些残酷的事实,便编出了人神相恋的故事和“无妇家”“无舅家”的谚语。

知父而不知母的神话传说,本就少而又少;而知母不知父的情况,才符合古之常情。所以说,力微杀妻兼并窦宾部的做法,也许正是出自对他父亲的效仿。

只是力微杀妻之事不胫而走。知道的人太多了,无法掩盖得住。

力微联盟的解散

十年后,力微迁徙到盛乐,于四月间召集部落大人,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这次祭天大会意义非比寻常,它正式确立了部落联盟的成立,以及拓跋力微在联盟里的宗主地位。

对于这些鲜卑人来说,祭天是无比神圣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加之力微联盟是一个新兴的部落联盟,故而,这次祭天仪式也被赋予了“开国仪礼”式的性质。

更为深远的意义,则显现于北魏的后世。

在北魏平城时期,西郊祭天是一项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举凡《魏书》中对于西郊祭天的记载,前面统统都有“夏四月”三个字。也就是说,西郊祭天都是固定在四月举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受到了先人祭天的影响。

然而,就在这本该庄严神圣的仪式上,赫然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拓跋力微点了点名册,发现诸部大人几乎都来参会了,唯有白部大人不给面子。力微暴跳如雷,忙问大家该如何处置。

打他!大家面面相觑,而后异口同声。

于是,力微亲自出征,砍下了白部大人的头颅。

这叫什么?杀一儆百,大家都懂的。就这样,力微的名号打出去了,效果也很明显,从此往后“远近肃然,莫不震慑”,再没人敢存有怠慢之心了。

回溯一下祭天仪式的内容,力微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他说:“据我观察,前世匈奴劫掠中原的老百姓,是不对的。他们固然能抢到粮食,但也会死不少人,这实在是得不偿失!不仅如此,他们还得罪了中原王朝。这套做法我们不能照搬。”

那该怎么办呢?自然是与中原王朝和亲,改善关系。

三年后(261),力微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拓跋沙漠汗,去中原王朝当人质。学好中原文化,才能成为更有能力的接班人。力微暗暗地想。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仰慕汉文化的力微,终究还是失望了。他虽能如愿地把儿子送去洛阳学习,却没能实现他最终的愿想。不过,力微不会想到,二百多年后,他的后人,却秉承了他的遗志,以强大的魄力、灵活的手腕,对拓跋氏进行了汉化改革,彻底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拓跋宏

那么,当年孤身来到洛阳的拓跋沙漠汗,到底经历了什么?

走出塞外第一人

走入洛阳的沙漠汗立刻被这繁华的都市所吸引。

这里没有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有的却是亭台楼阁、风流名士。看,那巍峨的宫殿、繁闹的街市、华美的服饰、迤逦的园林、俊爽的文士……虽无浩大天地,却自有一段风流气韵。

美哉!壮哉!沙漠汗一下子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他决定安心在这里生活,学习这里的一切,日后回去壮大自己的部落。

打定主意后,沙漠汗结交名士、虚怀若谷,很快就被洛阳的上层社会所接纳。同时,他又承担着“和平使者”的身份,促成拓跋部与中原关系的改善,双方开启了友好的贸易往来。

此时正值曹魏的统治末期,司马氏把持大权。吴蜀二国还未消灭,曹魏的统治者自然不想为北方民族所掣肘,故此,对于远道而来的沙漠汗,也是极力拉拢。

自此而始,曹魏每年都会把数以万计的金、帛、缯、絮输送到盛乐。作为回报,拓跋部则会献给曹魏大量的马匹和皮毛。不唯如此,在双方的边境上,也兴起了民间商业交易的风潮。可以说,彼时大家各取所需,平等互助,和谐共生。

沙漠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后,纵然经历了魏晋易代这样的大变故,也依然维系着拓跋鲜卑和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

在洛阳生活了七年(261—268)后,沙漠汗请求回归。晋武帝司马炎也非常大度,痛快地答应了他,并派专人护送他回到盛乐。

又过了七年(275),沙漠汗再次出使中原,于当年冬日返回。司马炎赏赐给他丰厚的礼物,足足装了一百多辆牛车!

兴高采烈的沙漠汗满载而归,可就在他刚走到并州,打算跨出西晋国界时,便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沙漠汗的人生轨迹,就此偏离了本来的航线。

这个人叫卫瓘。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他。伐蜀功臣邓艾、钟会都死于他的阴谋之下。

当时,担任征北将军、幽州刺史的卫瓘见到沙漠汗后,警惕之心油然而生:站在他眼前的虽是个鲜卑人,但他却深受汉文化的熏陶,谙熟中原的礼乐典章、官僚制度。如果把这样一个人才放回去,将来必然会对大晋不利。

卫瓘立马上表给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扣留下沙漠汗,不许其归国。此时此刻,沙漠汗俨然是另一个版本的刘渊,但沙漠汗的命运可比刘渊悲惨多了。

此时,司马炎不愿落下言而无信的名声,没有答应卫瓘。卫瓘便再次上表,请求贿赂其部落大人,离间他们的关系,使他们自相残杀。司马炎这才颔首准奏,把沙漠汗留在了并州。

不得不说,搞阴谋诡计,卫瓘确实有两把刷子。

传说中的“黑魔法”

两年之后,正是咸宁三年(277),卫瓘终于答应释放沙漠汗。为何会选择在这个节点放人呢?

一则,在这两年间,卫瓘把力微帐下大大小小的部落大人贿赂了个遍,说了很多沙漠汗的坏话,“部署工作”已经就位。

二则,在咸宁二年(276)时,西晋遭受到一场瘟疫的攻击,整个洛阳城死了一多半人,晋武帝司马炎也差点没挺过去。在病重期间,太子司马衷没有能力主持朝政,齐王司马攸的威望大增,取代太子的呼声高涨。这个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当年因司马师无子,他才被过继了过去。大病初愈的司马炎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遏制齐王司马攸,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改动朝廷的中枢机关和权力架构,外戚杨骏就此被司马炎扶持上位。

嘿!看到权力中心开始洗牌,卫瓘也想赶回洛阳分一杯羹啊!

没错,职位是固定的,名额是有限的,晚了可就连汤都没得喝了。卫瓘心急如焚,多次上表请求回朝。至于沙漠汗嘛,俨然成了累赘与包袱,再不及时扔掉的话,或许会成为洛阳拒绝他回朝的借口。

听说儿子回来了,力微高兴得不得了,赶忙让部落大人去阴馆(今山西朔州)迎接。

可是,这些部落大人,表面上服从乖顺,背地里都接受了卫瓘的贿赂,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欢迎远道而归的沙漠汗,他们摆下酒席给沙漠汗接风洗尘。

酒过三巡,沙漠汗指着天上的鸟说:“看我给大家打下来。”说罢,他拿出了弹弓,搭上了弹丸。

瞄准,发射……飞鸟应声而落。

在场的所有人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这帮人从来没见过弹弓,因为没看到箭矢,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原的妖法——仅凭空弦就能打落飞鸟!

他们开始认真考虑卫瓘对他们说过的话:沙漠汗穿着光彩鲜丽的衣服,手中掌握着“黑科技”;他那优雅的谈吐之间,洋溢着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呵,好可怕啊!如果这样的人继承了首领之位,将来免不了要移风易俗。到时候,我们这些土包子那还不得被淘汰啊!

想到了这种“后果”,他们快马加鞭跑回了力微面前,争先进献谗言,说沙漠汗用空弓打落飞鸟,学会了中原的“黑科技”与“黑魔法”,他甚至有可能是伏地魔的人!这可是乱国害民的征兆啊!阿瓦达索命!这番言论在后人眼中自然是滑稽可笑的,但此时的力微年老体弱,在部落的权威与控制力上,已大不如从前了。看到手下的部落大人如此忌恨沙漠汗,将信将疑的力微只好向他们妥协,授意他们除掉自己的亲儿子。“三人成虎”的魔咒,再次应验了。

部落大人们心下大喜,“齐心协力”杀死了拓跋沙漠汗。

不久后,沙漠汗的死讯传到了盛乐。毕竟是骨肉亲情啊,力微霎时后悔了。虽然他不知道事情的症结在哪里,但他明白自己的决定太过轻率。真是父慈子孝,亲儿子说杀就杀。

作为第一个接受汉化的拓跋鲜卑人,沙漠汗的结局未免令人唏嘘。可以看到,拓跋鲜卑在汉化的道路上充满了阻力。未来,他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冲破这层阻力,尚需时日。

联盟解散,所为何事?

晚年丧子的痛楚,一直萦绕在力微的心口,他久久不能释怀。加之年老体衰,没多久,力微的身体就垮了下去,一病不起。

此时乌桓人的首领库贤,在庭院里磨刀霍霍,故意把声音弄得很大,让大家都知道。各个部落大人就过来问他:“这是要干啥啊,老哥?”

库贤轻蔑一笑:“你们啊,儿子都快没了,还什么都不知道。力微首领痛恨你们谋害太子,想把你们的儿子都召集起来,一个一个砍死!他要给沙漠汗报仇。”

听到这番话,部落大人们觉得这逻辑没有问题,一个个信以为真。他们连散伙饭都来不及吃,便各自带领着自己所统的部落各奔东西,力微苦心创建的联盟瞬间瓦解。

唉,原本好好的联盟,怎么一下子就崩盘了呢?

这个不难理解。此时,草原上的部落联盟,还没有发展到国家阶段。拓跋力微虽为联盟首领,但他的权力无法渗入每一个联盟的内部,换言之,力微对部落联盟的约束力还是很有限的。所谓的联盟,不过是不同的部落群体组成的一个松散的部落联合体罢了。这样的组织,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便很容易走向分崩离析的地步。

出现了这等糟心事,重病未愈的力微,不禁惊怒交加、急火攻心,气晕之后就再没醒过来……

那么,库贤为何要这么做呢?

首先,与部落大人们一样,他也受到了卫瓘的贿赂。所谓“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在这方面库贤还是比较“守信用”的。

其次,库贤作为乌桓人的首领,不甘屈居力微之下。乌桓与鲜卑同属东胡这一支。两个民族有相同的语言,习俗也大致一样。当初,双方在代北地区谋求发展时,不仅没有发生严重的对立矛盾,而且力微还通过强大的部落联盟吸纳了乌桓人,使两个民族在代北和谐共生。

只是这个部落联盟又是那么脆弱,到了力微统治的衰弱期,库贤就萌生了脱离联盟、独自发展的想法,当然,其他部落大人也都有这样的心思。这便是力微联盟轰然倒塌的原因。

不过,尽管库贤的演技很出色,但他带领的乌桓人始终还是被排斥在北方少数民族之外,更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与政权。要知道,早在曹操当政的时期,乌桓人就已驰骋中原,号称天下名骑了。曹操为了得到他们,不惜转战千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句,就是曹操征乌桓的途中所写的。

然而,要想建立自己的国家,不是仅靠彪悍的战斗力就可以的,他们既缺少一股内在的凝聚力,又习惯于“随波逐流”的生活。故此,在乌桓人中间,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如檀石槐、拓跋力微、拓跋珪这样的领袖人物。但是我们依然要认可乌桓人的历史贡献,因为他们在拓跋的历史乃至鲜卑的历史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总之,乌桓人与拓跋鲜卑在代北共生了百余年,双方有过一些摩擦、纠纷,甚至冲突,但两个民族最终还是达成了相当程度的融合,一起走向进步、迈向文明——尽管这中间伴随着无尽的杀伐,爬满了侵蚀人伦的毒螫。

正如学者田余庆晚年的感慨:“当一个部族、一个社会群体走完了进化过程的某一阶段而高奏凯歌时,它们在精神上还可能承受沉重的负担,隐藏着由于它们的残酷行为而留下的心灵痛楚。我们为拓跋的历史感到沉重,为乌桓的历史感到沉重,也为人类历史包括我们亲历的历史感到沉重,而祈求理性的进步。”(《拓跋史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脆弱的草原霸主——拓跋鲜卑崛起漠南,建立代国之路
史说三国:三八六 鲜卑衰落
三国之鲜卑下(五十九)
拓跋力微
铁血北朝3: 鲜卑联盟群主大位空缺,各路大佬互殴,拓拔部抢占C位
铁血北朝7:强势吞并没鹿回部,拓跋力微和魏晋短暂而美好的蜜月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