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匈奴迁徒之后演变成了哪个民族?

当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时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没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引用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商汤放逐夏桀后夏朝的后裔们逃到北方大漠,开始过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逐渐繁衍形成后来的匈奴民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仅仅只是草原上诸多部族之一,然而当中原华夏由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向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过渡之时匈奴人在其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迅速统一了草原各部,崛起成为悬在中原王朝北部边疆的一把利刃。当冒顿还是太子时、当匈奴尚未统一草原时他曾被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的后妻排挤,以致于被作为质子送到月氏。头曼单于的后妻为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唆使头曼进攻月氏以趁机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后他跟随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这时的匈奴受到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东西夹击,不得不在夹缝之中艰难求生。东胡为了试探匈奴的新君主,于是就逼迫冒顿交出国宝千里马。冒顿询问众臣的意见,大家都认为:千里马乃是匈奴的国宝,断无轻易赠与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顿却说:”不可因为一匹马而与邻国失和“。谁知东胡得寸进尺地向冒顿索要阏氏(单于的妻子),匈奴众大臣无不义愤填膺,但冒顿却说:“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强大的东胡作对呢?”得到匈奴的宝马和阏氏后东胡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来顺受啥也做不了,于是东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顿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根本,怎能随便送人?!”随即带领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败东胡。征服东胡后对当年在月氏当人质的经历念念不忘的冒顿兵锋西指,在匈奴的军事压力下月氏人分化为两支:一支西迁逃亡,被称之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并臣服于匈奴,这支被称为小月氏。统一草原各部的匈奴还趁中原秦末汉初的战乱之机夺取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又勾结汉高祖刘邦册封的异姓王——韩王信企图攻打太原。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迎击匈奴,却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以屈辱的条件求和才换得匈奴人撤围,此后汉朝转而采用和亲的方式处理同匈奴的关系。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刘彻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了一场针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尽管这次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流产,但由此改变了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转而开始主动出击。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面对匈奴的大举入侵,汉武帝兵分四路进行反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这四路大军中李广是老将、名将,最为匈奴忌惮,然而正因为如此匈奴出动主力大军重点打击李广部,结果李广战败被俘,但他凭借勇力逃出并重新归队,然而他这支汉军基本全军覆没。公孙敖的一万骑兵在匈奴人的打击下损失七千;公孙贺倒是没什么损失,那是因为他在大漠中旅游了一圈愣是没碰着匈奴人,所以尽管没损失但自然也没战果。相比之下卫青是幸运的——匈奴人以为他只是凭借汉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没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对付李广和公孙敖了。卫青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孤军深入,迂回到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成功俘虏了700多匈奴人。卫青此战不仅是四路大军中唯一的胜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围后历次汉匈之战中汉军首次深入匈奴后方的胜仗,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陆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有鉴于此决心反击: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时任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尽管汉武帝的强势打击促使了匈奴的衰落,但在汉武帝时代并未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事实上此后匈奴一度复兴并同汉朝再度爆发冲突。在两汉之交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汉朝抓住有利时机对两部进行分化瓦解,成功使南匈奴归附汉朝。南匈奴归附后北匈奴就成为了汉朝最大的外患,同时北匈奴同南匈奴以及新兴的乌孙、鲜卑、乌桓等部族之间也存在矛盾,于是在永元二年(90年)汉将窦宪、耿秉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北匈奴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外蒙古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

此后北匈奴就从中国的史籍中失去了踪影,关于北匈奴的去向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直到随着近代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以及新的考古发现才逐渐勾画出北匈奴西迁的大致路径: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迁的序幕。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不过这批迁徙到康居故地的北匈奴后裔很快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公元290年左右一支名为匈人的部族灭掉了顿河东岸的阿兰国,当地人只知道只是一支来自亚洲的黄种游牧民族。不过关于迁徙到欧洲的匈人是不是北匈奴后裔史学界一直有争议,其实游牧民族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所谓的匈奴其实是一个囊括了草原上众多部族的联盟,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证据只能大略推断出欧洲匈人应该是来自北亚草原的一支游牧民族,至于其和北匈奴嫡系之间的血缘究竟有多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我们目前只能大致推断得出:欧洲匈人是源于北亚草原的一支游牧民族,其祖先应该是在公元90年的燕然勒功军事行动中受到冲击而西迁的北匈奴以及北匈奴西迁道路上被裹挟的其他民族融合的产物,至于他们同北匈奴嫡系之间的血缘关系早已是说不清道不明之事了。

无论欧洲匈人和北匈奴嫡系之间的血究竟有多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北匈奴率先掀起的这次北亚游牧民族的西迁行动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进程:在亚洲被称为白匈奴的嚈哒人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大举南迁,摧毁了号称当时全世界四大帝国之一的贵霜帝国。在其全盛时期向西击败波斯萨珊王朝,迫使波斯王称臣纳贡。向东跨越葱岭进入汉代西域都护府辖区,一度迫使北魏遣使到南梁通好,以免腹背受敌。5世纪时嚈哒人还曾南下侵入笈多印度。不过比起西迁欧洲的匈人而言:他们还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375年匈人向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发起进攻,受到匈人威胁的东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盘并和西哥特人组成联军。东、西哥特联军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人,而匈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哥特人的军阵背后。被匈人击败的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定居于罗马帝国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蛮族纷纷在匈人的战略压力下逃到罗马帝国境内躲避。在这一时期斯拉夫人开始分化为东、西、南三大分支:东斯拉夫人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演变为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则演变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等。至于日耳曼人很快和罗马帝国爆发了冲突: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亚得里亚堡大败罗马军队并将率兵亲征的罗马皇帝瓦伦斯杀死。公元410年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众攻破了号称永不陷落的罗马城。

当斯拉夫、日耳曼等蛮族被匈人驱使进入罗马的同时匈人以今天的匈牙利平原为基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帝国: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遇刺,阿提拉成为了匈人帝国唯一的单于。阿提拉独掌大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人而逃亡英伦三岛,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被迫臣服于匈人。

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人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人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阿提拉的帝国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北到北海,南到黑海,将今天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意志、波兰、匈牙利等地尽数收入囊中。然而阿提拉并不满足于此——他将进一步扩张的目光锁定在了西罗马帝国。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西罗马方面自然无法接受如此苛刻的要求,于是双方随即爆发了战争:阿提拉集结了匈人骑兵以及臣服于他的斯拉夫、日耳曼各部族的军队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统治下的高卢地区(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阿提拉的大军兵临奥尔良城下。在这里阿提拉遇到了自己的克星埃提乌斯。

埃提乌斯是罗马人与汪达尔人的混血,他于公元418年作为罗马方面的质子来到了匈人的王庭,与此同时当时的匈人王庭也向罗马方面派出了质子——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匈人单于阿提拉。埃提乌斯在作为人质生活期间近距离接触观察了匈人的一切情况——他不仅熟知匈人的内部情况,而且和匈人内部的实权派人物打得火热。他曾不止一次借助匈人的力量打压其他蛮族以及自己在罗马的政敌,由此加强了自己的权势。据说他和阿提拉之间有过君子协定:只要埃提乌斯还在世,阿提拉就不进攻西罗马。事实上阿提拉早期扩张的目标是日耳曼蛮族和东罗马帝国,确实同西罗马保持了相对长时间的和平状态。不过随着阿提拉的野心的日益膨胀,他到底还是打算对西罗马下手了。埃提乌斯则联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和阿兰人等盟军约4万人御敌于奥尔良。

此次会战双方损失惨重: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一世战死,结果是匈人被赶到莱茵河以东。但阿提拉并没有因此接受教训,而是于次年领兵避开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北部。也许是对阿提拉入侵的恐怖记忆犹新,欧洲人给他送上了“上帝之鞭”的称号。匈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人议和。恰在此时匈人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给自己送过来,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就在阿提拉撤军不久他就神秘死亡,而他的对手埃提乌斯也在罗马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被充满猜忌的皇帝杀死。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人,迫使其退到南俄罗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人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匈人帝国崩溃不久的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蛮族出身的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即在其废墟之上诞生了一系列日耳曼国家:西哥特人在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地区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渡海到达北非;东哥特人占据了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法兰克人更是曾一度建立地跨今天的德、法、意等国的帝国,此后从这一帝国解体而来的德、法、意三国都是当今欧洲的大国;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到达不列颠岛,成为今天英国人的直系祖先。至此欧洲由罗马帝国的统一盛世转变为小邦林立的中世纪,事实上当今很多欧洲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在匈人帝国崩溃后匈人后裔分化为几部分:一部分退回南俄罗斯草原,成为可萨人、佩切涅格人、钦察人等游牧民族的祖先;一部分留在匈牙利平原的和同样来自北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作为北匈奴分支的步落稽部落大约在公元370年左右来到欧洲伏尔加河西岸的干草原,大约在460年他们开始定居在亚速海北部与东部的一个弧形地带,他们被欧洲人称为保加尔人。公元6世纪保加尔人在首领库姆拉特汗率领下从黑海北岸、北高加索地区迁移到默西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同也正向这一带迁徙的斯拉夫人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保加利亚人。库姆拉特汗联合黑海和里海一带的民族组成了“大保加利亚国家”,一个像“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人帝国那样令欧洲人战栗的游牧民族国家就这样在俄罗斯草原上诞生了。除了这些西迁的北匈奴后裔以及受其冲击而融合的游牧民族外,当年归附汉朝的南匈奴也是匈奴后裔的一支,那么在北匈奴西迁后南匈奴又有怎样的经历呢?东汉末年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趁黄巾起义及此后的群雄割据之机南下侵犯汉朝边塞,直到公元202年统一北中国的曹操迫使南匈奴归附: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还把并州的中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此后南匈奴及其治下的分支别种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过前赵、前凉、胡夏等政权,后多被统一北中国的北魏王朝征服并在北魏的汉化改革中同鲜卑一起融入汉文明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匈奴西迁对欧洲的影响
古代在中国混不下去的三个游牧民族,却跑到国外建立帝国称霸一方
匈人:被夸大的上帝之鞭?
中亚历史(二)匈奴-汉时期
匈奴人到底和匈牙利有什么关系?
《世界古代三大游牧民族》第三部 古代阿尔泰民族(2)(原创首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