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 李永清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长期以来,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规范辨证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六经理论,卫气营血、三焦理论的存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实现寒温统一,是规范辨证理论的前提。

辨证,是医生对四诊等所收集到的与辨证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确定病变具体证型的一个过程,是指导临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依据。因此,规范辨证理论,有利于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辨证,包括病位与病性、病因病机、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病势、邪气变化与正邪的消长变化等内容。

辨病位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病变的具体病位,即官窍、脏腑、肢体经络关节等各个不同的具体病位;一是确定病变的表里病位,即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表里病位。

1.具体病位  包括显性病位与隐性病位。

1)显性病位  明确病变在哪个或哪些具体部位。是脏腑,还是官窍、肢体经络关节等;是单发,还是涉及两个或多个具体部位;是以脏腑为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或影响官窍、肢体经络关节等,还是以官窍、肢体经络关节为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累及或影响脏腑等。

2)隐性病位  某些病症,特别是眼耳鼻喉科、妇科、皮外骨伤等病症,除显性病位外,须依据脏腑与官窍、胞宫、皮肤、筋肉、骨骼等相关理论,找出隐性病位,即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哪些脏腑或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等。

如常见的耳聋、耳鸣,在多数情况下与脏腑密切相关,或因肝火上炎,或因心火炽盛,或因肾精不足等,其中,是显性病位,而肝、心、肾等则属隐性病位;再如妇科的月经不调、带下以及外伤骨折的长期不愈甚或出现筋脉挛急、肌肉萎缩等,也与脏腑相关,特别是与肝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中胞宫、骨骼、筋肉等为显性病位,而肝、脾、肾等则属隐性病位;即使是外科的疔、疮、疖、痈等,也与内在的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2.表里病位 包括表、半表半里、里。

其中,病位在表者,发热与恶寒并见;病位在半表半里者,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病位在里者,则发热而不恶寒,或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无恶寒。

因此,在辨病位中,除诸如头痛,鼻塞,耳聋、耳鸣,目赤、视物不清,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咯痰、喘息,或心痛、心悸,或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脘腹疼痛,或下痢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或胁痛有痞块、身目发黄,或疔、疮、疖、痈,或经期腹痛、有血块,或关节疼痛、屈伸不便,或筋骨损伤、局部青紫肿胀等具体病位的表现外,还要依据它们是否伴有寒热表现,以及寒热表现的形式,以确定其表里病位。

此外,邪气袭表,有时症状并不十分明显,只出现鼻塞、喷嚏、流涕,或恶(风)寒、肢体酸楚不适等,在排除鼻病、过劳、素体阳虚等因素后,应视为病位在表。

辨病性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病变的寒热属性,即热、寒热错杂、寒;一是确定病变的虚实属性,即实、虚实夹杂、虚。

1.寒热属性

辨寒热,既是确定病变寒热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感邪性质、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一般说来,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与半表半里偏热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液,则出现发热而不恶寒的里热或里虚热的表现;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与半表半里偏寒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则出现恶寒而不发热的里寒或里虚寒的表现。

辨别寒热属性,除发热而不恶寒,恶寒而不发热,或虽有寒热并见、寒热往来,但发热与恶寒的程度不同外,还须结合渴与不渴,是否喜饮,喜冷饮、热饮,有无咽干鼻燥、目涩唇焦,小便的颜色,以及舌脉等予以判别。特别是在既不发热也无恶寒的情况下,渴与不渴,有无咽干鼻燥、目涩唇焦,小便的颜色,舌质舌苔等,更是辨别寒热属性的重要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除分辨热、寒热错杂、寒外,还须注意寒热真假的辨别。

2.虚实属性

辨虚实,既是判断病变虚实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邪正消长变化的重要依据。

一般说来,外感病的初、前、中期,以及其他诸如食积、痰阻、气滞、血瘀、水液停留,或情志不遂、精神抑郁,或邪滞胞宫、气机壅滞,或跌打扭挫、筋骨损伤、瘀血阻滞等,多正盛邪实或邪实正虚,以官窍、脏腑、肢体经络关节等的气机郁滞,正邪斗争比较激烈的亢奋表现为主,大多属实或虚实夹杂而以邪实表现为主;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其他诸如邪气伤正、攻伐太过,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等原因,以脏腑的阴阳气血精津亏虚、功能低下的表现为主,大多属虚或虚实夹杂而以正虚表现为主。

在这一过程中,除分辨实、虚实夹杂、虚外,还须注意虚实真假的辨别。

因此,在辨病性中,除发热而不恶寒,或恶寒而不发热,或虽有寒热并见、寒热往来,但发热与恶寒的轻重程度不同外,其他诸如口渴与不渴,是否喜饮,喜冷饮热饮,饮量多少;口干,鼻燥,唇焦;分泌物的浓淡、颜色、气味;喜冷近凉,欲去衣被,遇热加重,得冷稍舒,或喜暖就温,欲近衣被,遇寒加重,得热缓解;灼痛、冷痛,拒按、喜按;息高气粗,或息低气微;面色潮红或青紫,面色苍白或萎黄;舌体的胖瘦,有无齿痕,舌质的颜色,是否有瘀点、瘀斑,舌苔的颜色,滑腻、干燥,有无光剥无苔;脉象的迟、数、虚、实等,都是辨别各种病症中各种不同寒热虚实属性不可或缺的依据。

辨病因病机

包括致病因素与病理机制。

1.致病因素  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情志不遂,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跌、打、扭、挫等。

2.病理机制  包括卫外功能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官窍与肢体关节不利,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正气损伤,脏腑的阴阳气血精津亏虚,功能低下,或不能振奋精神,温养经脉,固密肌腠,鼓动血行,或不能化生气血,敷布精微,荣养肌肤,滋养窍道,充盈血脉等。

辨其他

1.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  包括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病变深重阶段;后期-病变恢复阶段。

2.病势  包括病变的顺与逆,病势的急与缓,以及病情逐步加重与渐趋缓解等。

3.邪正的消长变化  包括正盛邪实、邪实正虚、正虚邪微、正气亏虚。

一般说来,病位在表、半表半里与病位在里的初、前期,多正盛邪实或邪实正虚阶段,或邪气侵袭、卫外失职、正邪相争,或邪气郁滞、正邪分争,或邪气壅滞、正邪剧争,或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以致官窍与肢体经络关节不利、脏腑功能失调等为基本病机,其性属实或虚实夹杂而以邪实表现为主;而病位在里之传变后期,多正虚邪微或正气亏虚阶段,脏腑功能低下,正气耗散,或不能振奋精神,温养经脉,固密肌腠,鼓动血行,或不能化生气血,敷布精微,荣养肌肤,滑润关节,滋养窍道,充盈血脉等为基本病机,其性属虚或虚实夹杂而以正虚表现为主。

这样,通过对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辨别,以确定其具体证型。

因此,辨证是判断病位与病性,分析病因病机,了解病变趋势、病期与病变发生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应的邪正消长变化等一系列相关内容的一个完整过程。

结语

1.实现寒温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事关当前,影响未来。两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结束外感病学的一分为二,就给规范辨证理论扫清了障碍;建立一个完整的辨证理论体系,就为实现寒温统一铺平了道路。它们是备受争议、屡遭质疑的一对,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辨证理论不统一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难以独善其身。

2.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是中医各临床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制定具体治法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它是确定各种不同病症中具体证型的一个过程。完整掌握辨证理论,一是要清楚怎样辨,即辨证的依据是什么?一是要清楚辨什么,即辨证的内容包括哪些?

1)辨证的依据  四诊所获得的与辨证相关的各种资料。

2)辨证的内容  包括病位与病性、病因病机、病势、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应的邪正消长变化等。

在辨具体病位的过程中,除官窍、脏腑、皮肤、肌肉、骨骼、胞宫、经络关节等显性病位外,须依据中医脏腑(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官窍等)相关理论,找出隐性病位。要明确病变在哪个或哪些具体部位,是单发还是涉及两个或几个不同的具体部位,是脏腑病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或影响官窍、皮肤、肢体经络关节等,还是官窍、皮肤、肢体经络关节等部位的病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累及或影响相关脏腑等。

特别是眼耳鼻喉科、妇科、皮外骨伤等病症,除显性病位外,须找出隐性病位,即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哪些脏腑或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如常见的湿疹,其显性病位在皮肤,但多数情况下与脏腑密切相关,或因肺热壅盛,或因脾胃湿热,或因肝胆湿热等,其中,皮肤是显性病位,而肺、脾胃、肝胆等则属隐性病位。

3.一个完整的辨证过程,包括辨病位(具体病位和表里病位)与病性(寒热属性和虚实属性),病因病机(致病因素和病理机制),病势(缓、急,是进一步发展、加重、恶化,还是逐步趋缓、减轻、好转),病期与病变发生发展阶段(病变所处的病期或阶段,如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病变深重阶段,后期-病变恢复阶段),以及与之相应的邪正消长变化(正盛邪实、邪实正虚、正虚邪微、正气亏虚)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辨别不因病症的种类(外感病症、内科杂症、妇儿科病症、皮外骨伤病症等)不同而改变。

4.将表、半表半里认为病属太阳(或肺卫)与少阳(或膜原),或把里热实与阳明(或气分、营分、血分)、里虚寒(热)与三阴(或肝肾)相联系的观点,即对应所谓的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实属以偏概全、脱离实际。至于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精津与官窍、脏腑、肢体经络关节等相割裂,或把官窍、脏腑、肢体经络关节等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精津相分离的结果,也必然是顾此失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感须辨病位和病性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下)
中医辨证:表里辩证
认清六病的实质
伤寒论译释 | 经方图书馆 - 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沙龙) - Powered by P...
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关系总结——马述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