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黄芪临床用量分析

历代黄芪临床用量分析(上)

2018-04-06 张林 扶阳学派论坛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从现有文献看,黄芪最早的药用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本经》列黄芪于上品:“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以下简称《药典》)关于黄芪功能主治的记述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中医临床应用上有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生黄芪偏于走表而利水,长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炙黄芪为用蜂蜜拌炒过后的黄芪,其益气补中之力变强,走表及利水的功能减弱,长于温补脾胃、补气升阳。由于生、炙黄芪作用有异,所以在用量时宜有所区别。《药典》给出的黄芪的常用量范围为9~30g。以下结合相关文献详细分析历代黄芪临床用量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汉代至今,历代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医学著作和数据资料为研究对象,具体书目及数据来源如下: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及宋政府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元时期刘完素《宣明论方》、张子和《儒门事亲》、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汪机《石山医案》、吴又可《瘟疫论》;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叶天士《叶天士医案大全》;近代(清末至1949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招萼华《曹颖甫医案》、冉雪峰《冉雪峰医案》;当代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陈明等《刘渡舟验案精选》以及来源于全国不同区域8个省市(自治区)的11家中医院的门诊内服汤剂处方及名医访谈的相关数据。

1.2方剂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含有黄芪的内服汤剂;排除药味组成不明确和没有剂量记载的内服汤剂处方,丸、散、膏、丹、外用煎方及儿科用方。

1.3研究方法

采用Excel2007软件录入数据,将含有黄芪方剂的方名、总药量、黄芪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逐一录入,建立历代黄芪剂量数据库。统计黄芪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采用的[P25~P75]区间值表示常用剂量范围。

折算标准:录入剂量值时一律按历代度量衡换算表换算成“g”的数值,以便于后期数据分析,具体换算方法如下:汉代1斤=16两=220g,即1两=13.8g;唐代1斤=16两=220g,即1两=13.8g;宋代金元时期药材剂量多以钱为单位,1斤=16两=640g,1两=10钱=40g;明代1斤=16两=596.8g,1两约为37.3g;清代1斤合今596.8g,1两=37.3g;近代1两=31.25g;当代1斤=500g,1两=50g。

2结果

2.1历代黄芪用量范围

由表1可以看出,黄芪历代常用量范围、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小用量变化波动并不大,唯从汉唐至宋代有较明显下降,其余各时期的变化均处于10g上下的水平,而其最大用量则波动较大,最高于清代可达298.4g。

历代黄芪临床用量分析(下)


2.2汉唐时期黄芪用量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汉唐的黄芪用量范围相似,用量范围较窄,但平均用量及常用量为历史最大值。张仲景《伤寒论》方剂中未用黄芪,仅《金匮要略》中载防己黄芪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此6方中黄芪最常用日服量为3两,合今约41.4g,分3次服,单次服量约为13.8g。最大用量为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其中黄芪5两,合今约69g,分3次服,单次服量为23g。由于黄芪最早炮制方法为南朝宋时的蒸制,蜜炙法是在宋代才产生的,故张仲景所用黄芪应均为生黄芪,其方所治也多为体表病证。如防己黄芪汤治风湿、风水,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防己茯苓汤治皮水,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对此《本草思辨录》认为,“黄芪宣营卫之壅蔽,疏表而亦补表”。可见汉代用较大剂量生黄芪,主取其行滞通痹、固表止汗之效,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卫表肌腠。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方》中黄芪的最大剂量为5两,合今约69g,共有5首方剂。其中3首源自张仲景之方,剩余2方重用黄芪,一以益气排脓,一以益气生血。其中千金蜀漆汤为治疗产后虚热,黄芪5两用量虽大,亦是与生地黄1斤、芍药2两等大量滋阴养血药合用,故用之亦无防碍。

2.3宋代黄芪用量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此期由于宋代煮散的盛行及多方面原因,整体用量偏小,但在同时期亦有用量颇大的医家。如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黄耆汤中黄芪2两半,合今约100g。黄芪汤出自《伤寒总病论·卷第三·湿证》,曰“湿家之为病,一身疼,发热,身如熏黄,仍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宜黄耆汤。黄耆二两半,防己二两,甘草一两,白术、生姜各一两半,枣十六个。咀,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温饮一盏,食久再服”。此方亦源自张仲景防己黄芪汤,其主治源自《金匮要略》“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及“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其用量为防己黄芪汤原剂量等比例翻倍。

2.4金元至明代时期黄芪用量特点

根据表1可以看出,金元时期和明代黄芪的用量偏低,最大用量及最小用量均为低值,用量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用量范围,最大量仅为40g左右。其中黄芪最大用量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下·杂病门》当归补血汤,方中黄芪用1两,合今约40g,因只作1服,故日服量与每次服量均为40g。“当归补血汤:治妇人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黄芪一两,当归身二钱,酒制。上咀,都作一服,水两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从方名可知其为补血所设,后人亦将此方解作妇人血虚发热之方。而黄芪5倍于当归之量,补气以生血,甘温以除热。

明代黄芪的最大用量为1两,合今约37.3g,共有4处,分别见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治疟之方及托里败毒散、溃后服药之方和《医验大成》中治卒然晕倒之方。其中《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疟之方及《医验大成》治卒然晕倒之方均以黄芪与人参相伍,使顽疾速瘥。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记载:“顾伯钦患疟,……用清脾饮。二十余剂而疟不止,体尪弱。仲淳至,笑曰:此虚甚,非参不可,吾徒不谬也。投以大剂参、芪,一剂而瘥。人参一两,黄芪蜜炙一两,知母蜜炙五钱,陈皮二钱,干葛二钱,甘草八分,石膏五钱”。托里败毒散及溃后服药见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肿毒篇中,用黄芪取其“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之效。

2.5清代黄芪用量特点

由表1可以看到,清代黄芪的最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清代黄芪最大用量为8两,合今约298.4g,分别见于陈士铎《石室秘录》治两足痛、腰以下痛之方和治鹤膝风之方,以及王清任《医林改错》黄芪桃红汤中。《石室秘录》中对此有解释,曰“此方妙在用黄芪以补气,盖两足之所以能动而举步者,气以行之也。今鹤膝之病则人之气虚不能周到,行步自然艰难,今用黄芪半斤,则气旺极矣。……邪气去则正气自固,此功之所以速成也。若以为人不能受,畏而不用,则反害之矣”。视其所论,似参《素问·五脏生成》“足受血而能步”之说。气生则血生,气行则血行,黄芪补宗气以贯心脉助血运,起补气养血、行滞通痹之功。

陈士铎方中药量偏大,这源于他对“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大方者,非论多寡,论强大耳。方中味重者为大,味厚者为大,味补者为大,味攻者为大,岂用药之多为大乎。虽大方之中亦有用多者,而终不可谓多者即是大方也,……大方之义,在用意之大,不尽在用药之多也”。因其对“大方”的理解,故而在组方用药时多用量较大。

黄芪桃红汤用于治疗产后抽风,王清任认为抽风一症总由气虚不固、不升、不归所致,故重用黄芪补气固摄升阳。既是产后,则必有失血脱气之机,故黄芪与之正对。若为温病大热伤阴之抽风,则不宜用大剂量黄芪,恐其甘温助热,反更伤阴。

2.6近现代黄芪用量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近、现代黄芪的用量延续着清代时期的特点,常用量及平均用量虽不及汉唐,但最大量较大,且常用量及平均用量在这段历史时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治偏瘫截瘫方中使用黄芪达240g。言此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味,则其重用黄芪之意当从王清任所言:“元气归并左右,病半身不遂,有归并上下之症乎?余曰: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若忽然归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故重用黄芪以补气,气足则两腿得荣而能行。但如此重用黄芪,应详审病因,平脉辨证,谨慎用药。如张锡纯言:“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现代使用大剂量药物者,必当提及李可,其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多次黄芪用量达240g,如“此属气虚发热,真阳渐复,大气不充。原方加生黄芪240g,3剂。六诊:烦热退净,颇觉胸闷。肺为娇脏,升补太过,亢则为害,生芪减为120g,余药不变,……加生黄芪60g,以益气运血,余药不变”。李可认为黄芪“药性和平,又非破格重用难以奏功”。从上文用药可以看出,其用量虽大,但自有分寸。黄芪240g只开3剂,一见胸闷即知升补太过,立减其量,而在长时间服用的方子中又再减其量。足见在使用大剂量药物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据症加减其量。所以,药物在大剂量时或有奇效,但需要有胆识、有细心者方能运用自如。

此外,亦有报道治疗单纯性肥胖及虚性疮疡黄芪用至250g者。而关于黄芪不同量效作用,亦有不同观点。兰雄飞认为,黄芪用量小于15g时可升压,大于35g可降压。钟洪认为升阳举陷需5~10g,而杨国瑛则认为需大于30g。兰雄飞及钟洪认为,30g以下黄芪可利尿,大于30g则抑制利尿。雷根平则认为,在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双下肢水肿时,黄芪用量在90~120g之间有明显降糖、利尿、消肿、消蛋白的作用。张志远认为,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时,黄芪用量在150~250g左右为宜,若少于60g则益气利水消脂作用甚差。

黄芪在使用时偶可见不良反应,雷根平提出了3点治疗方法:1)皮肤瘙痒。用乌梅、防风、地肤子可治;2)腹胀,加用陈皮可治;3)用大剂量黄芪偶可见呃逆发作,用旋覆花、赭石、柿蒂可解。

3结语

综上所述,黄芪历代常用量范围、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小用量变化波动并不大,唯从汉唐至宋代有较明显下降,而其最大用量则波动较大,最高于清代可达298.4g。纵观各个时期黄芪用量变化,其在用治肌表肢体病证时多生用且用量较大,用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痿痹属虚证时用量亦较大,而治疗其他病证时则根据病因、病性等主次关系用量或大或小,随症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之秘在剂量,黄芪大剂量治水肿,中等剂量治麻木
防己黄芪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黄芪的功效、禁忌、历代医家对黄芪应用的认识、及黄芪的常用方与常用量​
黄芪用于只用于补气,记被我们误解的中药
“抠门”的黄芪建中汤
论柴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