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品数字化,我们最缺背后的故事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发现,其背后真正的难点在于对藏品的研究,从关键词到藏品的关联,甚至从表情到藏品的关联,对于3万5千件的藏品,需要对藏品的不同属性、不同角度以及背后隐藏的故事等进行关键词或表情的提取,并整理入库,如果对藏品的研究不够深入,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匹配,或者无法达到公众的探索需求。


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近年来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开始重视藏品数字化的建设,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减少实体藏品的利用次数和藏品损耗损坏的概率。


当前国内藏品的数字化建设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对藏品基本信息的数字化形成的过程公众开放的也仅仅是一些藏品的基本信息和图片资源,其实,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藏品应该也有背后有趣的故事,让公众通过互联网,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互动,就能探寻到藏品的真正来源和其背后的故事。


2014年1月,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同时,文化部也首次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对全国的美术馆藏品进行信息采集,各地美术馆通过普查软件系统统一进行采集和上报,将采集的藏品信息实现数字化,由于藏品数量基数大,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只是采集了藏品的基本信息和图片信息,将这些信息形成数字化资源后可面向公众开放查阅。


其实更多的公众对藏品感兴趣的还是藏品其背后的故事,这需要研究人员对藏品的深入研究才能寻找到和研究出藏品的背后的故事,藏品和文物的普查如果在未来能将每个藏品背后的故事采集上来并形成数字化资源,公开于众,或许更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将来开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国外,也有众多博物馆对馆藏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向公众开放,如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宣布已完成对馆藏伦勃朗版画作品的数字化处理,公众已经可在博物馆的网站进行在线浏览作品图片。


自2011年起,谷歌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建立GoogleArtProject数字博物馆,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其藏品通过网络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通过通过网络看到的藏品,包括藏品图片、名称、作者及类别等简要信息,然而真正对藏品的研究信息,其实大部分也并未公开给公众。


这可能涉及到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对藏品的研究暂未形成完整的研究资料;


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尚未对研究资料信息整理成网络数字化展示格式,藏品基数大,研究资料信息整理起来困难重重,还无法通过网络向公众公开。


数字化的过程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其简要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的形成只是藏品数字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已。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有一款官方应用Art Lens,当用设备拍摄某幅绘画作品时,Art Lens会识别出该幅作品,同时还会在屏幕上生成对作品的分析,如构图、色彩、作品背景、艺术家背景等。


观众可以用手点击这些分布在屏幕上的信息提示,从而打开该提示下的更多内容。


这款应用的亮点在于它通过拍照识别作品,同时自动生成作品的分析,这些作品分析信息才是观众最想获取的信息。


但在现阶段,往往很多博物馆却无法完整地提供藏品的分析信息,更不用提对其进行数字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就是对藏品的研究还没有做到位,无法向观众呈现每一件藏品的背后故事。


有了藏品的研究,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历史与教育价值,观众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藏品的图片、名称等这些简要信息,而是更希望看到藏品的出处、内涵信息及学术研究信息等,然而这些信息都是隐性的,不可能直接从藏品的表面就能直接获得,而需要经过一番广泛的研究后才能得到。


如何让公众了解每一件藏品所隐藏的背后的故事,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互动形式公开于众,任重而道远。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0年值得关注的十位博物馆学青年学人
人工智能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曹意强|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
伦勃朗《夜巡》修复,你看了吗?
薛良丨“中国策展学”与策展人才培养
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学者访谈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