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上村有30多座明代建筑

在惠东县平海镇洞上村,有一群古宅叫吕氏古住宅群。在1986年的文物普查中,惠东县博物馆在洞上村附近的山洞和小溪旁挖到了许多文物,经省文物部门鉴定分析,这些文物属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

古建筑群大都只有2米多高

进入洞上村,有几栋水泥钢筋结构的楼房显得格外耀眼,它们好像一条分界线,将古今建筑截然分开,那矮而旧的建筑群便是至今仍保存得较完整的洞上村吕氏古建筑群。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洞上村的古建筑群属于明清两代建筑,大都以综合府第式、四合院演化的建筑结构,墙基采用花岗岩块,墙体用料以青砖为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吕氏祖屋,有上房、里院、外院、厢房等,建筑规模庞大,布局讲究,用料精良,表明当时的建筑艺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从外面看去,洞上村的古建筑群都很矮,基本上都是2米多高,最高不超过3米,这是先人将建筑与当地天文、地理和自然等巧妙结合的结果。因为这里临近大海,矮房子可更有效地抵御海风吹袭。古房屋里面装修用工精细,运用了许多灰雕和木雕。在村民吕益添住的古房子里,房与厅之间用木雕隔开,木雕上有春、夏、秋、冬四季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春季图案已经毁坏。

洞上村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据《惠东县历史文化资源》记载,洞上村位于平海镇东部7公里处,三面环山,似块口袋形的小盆地自北向南伸向红海湾,故称为,又因村落在的上部,故称为洞上。洞上村北靠群山,南临大海,村中有一小河自北向南流,河的两旁是平坦的耕地。这种自然环境,正是古人相当理想的生存场所。

1986年的文物普查中,惠东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洞上村附近的山洞和小溪旁挖到了石斧、石环、石镞、石锛等石器蓝纹、方格纹、夔纹、叶脉纹、曲尺纹、弦纹等灰色硬陶片,在洞上村舂碓石500平方米左右范围内的山地表面,也发现了方格纹、夔纹、叶脉纹、曲尺纹等陶片,经省文物部门鉴定分析,这些文物属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它们的出土表明,在三四千年前,上洞村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四合院与围龙屋相融合

洞上村现居住有1500多人,其中超过1000人为吕姓。村中有30多座建于明代期初的古民居建筑,多数由吕姓人居住。当地民居建筑融汇了原住民和后来客家人的民居文化,又吸收了潮汕、福建地区的建筑文化,在建筑上将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三院落式以及客家的围龙式、殿堂式融合,形成一种屋檐高度一般都在3米左右的特色建筑,多数为均衡对称式的平面方形砖屋。其中,洞上村吕氏祖屋最具代表性。

吕氏祖屋建造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吕氏祖屋是洞上古民居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一座,建筑格局是综合府第式演化而来,呈平面长方形,按纵轴线对称布局设计,三进深,面阔十一开间,均衡对称。建筑面积984平方米的吕氏祖屋有10个天井、45个房厅。山墙和飞檐均有灰雕,厅屏木雕比较简单粗糙。

由于处于台风活动区,沿海的古民居都以大坡度的屋脊和低矮的形体来减少狂风受力。因此,房屋低矮成了洞上古民居的共同特点,许多古屋一伸手就可摸瓦檐。以吕氏祖屋为例,其第一进滴水檐高只有1.93米,然而房屋二进、三进是逐步升高的,第三进的滴水檐高达3.6米。

600多年的岁月沧桑,不可避免地让吕氏祖屋刻上破旧和被破坏的痕迹。但吕氏祖屋低矮的墙、深邃的巷道、经典的格局无不显示出其原生态的面貌。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赖云青

编辑:陈玉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氏民居 明清古建筑的缩影(组图)
户部山古建筑群
20亿藏品:塞满8个仓库,明星里真正堪称收藏大家的,只有他
四合院的石榴树尚在否?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西递村古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徽派中独树一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