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9.4,央视又出神片

这一段时间,一部医疗剧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没错,铺子说的就是TVB的年度力作《白色强人》。

开局豆瓣8.7,目前评分稍微回落,稳定在8.6。

这一次,TVB终于没有烂尾了。

不过,再过几天,《白色强人》即将迎来大结局。

这么精彩的医疗戏你们看过瘾了吗?

铺子是还没爽够。

所以,铺子今天又准备了一部好片,务必让大家一爽到底——

《手术两百年

豆瓣9.4,评论里一水儿五星好评。

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医学纪录片,主要讲述外科手术的历史及发展。

一听到科普历史类的纪录片,不少观众的脑袋可能立马会蹦出几个词:

沉闷枯燥,毫无激情,昏昏欲睡。

但它,铺子拍胸脯保证,绝对不用担心在刷剧途中犯困。

相反,你会越看越嗨。

为什么?

《手术》的惊喜,一样接一样。

片头,就透出浓浓的美剧feel。

(▲这片头,铺子还以为是《西部世界》)

在讲故事上,《手术》与一本正经的传统历史类纪录片有所不同。

它以医学历史发展作为主线,在历史脉络中,找寻3—4个核心关键点,以现实故事作为反观,用「历史+现实」的回环结构。

对于一些历史点、科学点难以视觉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类似「剧场舞台表演」、三维医学动画、科学实验演示的方式。

为了保证片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剧组历时3年,前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12个国家进行拍摄,采访了数十位医学界的巨擘,其中包括15位中国院士,50余位相关重要的国际专家。

既具备了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又增添了一分趣味性,这样的历史纪录片大大降低了观看门槛。

更喜人的,是音效。

《手术》请用了配音界的大神、人称「姜Sir」的姜广涛担任了配音解说。

姜广涛,何许人也?

电影《泰坦尼克号》(DVD版)男主角杰克的配音者,《琅琊榜》、《伪装者》、《大鱼海棠》的配音导演。

他的声音是出了名的「帅哥音」、「男神音」,沉稳而富有力量,听起来特别舒服、悦耳。

另外,剧组还邀请到国家级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来演奏原创主题音乐。

不瞒大家,这神级配音和配乐一度令铺子怀疑自己看的是音乐剧,不是纪录剧。

《手术》以全球化认知的视角,讲述现代外科医学的成长之路。

章节不少,铺子在这单拎手术三大基石的发展史和大家详细聊一聊。

今天,外科医生可以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做手术,除了医生高超的技术,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更需要依赖手术的三大基石——止血、麻醉、消毒。

但在几百年前,手术还没有止血、麻醉、消毒等三大基础措施。

没有这三重保障,手术和病痛无异,都是一场灾难——

无止血,病人很有可能因失血过多而死。

无麻醉,痛感剧烈,分分钟要人命。

无杀菌药,不能抗感染,即使做完了手术,也极有可能被病菌感染而死亡。

外科要想崛起,必须得把三大基本难关都攻克了才行。

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止血。

在16世纪的欧洲战场上,有不少士兵因为枪伤需要截肢。

然而,当时止血的常用工具,是烙铁。

把铁烧红,然后按在伤口上,还是在完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

试想一下,这样的痛感有多剧烈。

在止血过程中,士兵们经常会疼得晕厥,因疼痛过度而死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即使士兵硬撑过去了,血管也烧凝结了,但滚烫的烙铁也让周围的肌肉坏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

这样的止血方法虽然管用,但不少士兵也因此产生了恐惧而抗拒手术。

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一位年仅26岁的年轻法国军医安布列斯·帕雷改变了这一现状。

1552年,被士兵哀嚎所震惊的帕雷,开始用针、线和一把前所未有的钳子取代了烙铁。

这把钳子,正是由他发明的鸦喙钳。

通过鸦喙钳拉出动脉,用缝线扎住血管末端,就可以彻底封死动脉。

这种采用的钳子配合针线的止血方法被称为钳夹止血法。

钳夹止血法此后被不断改良,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帕雷用温和的药膏代替了沸油为枪伤伤口清创,设计了许多外科及整形器械,甚至还发明了给伤残军人使用的义肢义眼和带齿轮的关节。

因为充满对病人的关怀和怜悯,后来,他被世人尊为「外科学之父」。

止血钳与手术缝合线终结了病人对手术中失血过多而死的恐惧,却还是没能切断手术与死亡的紧密联系。

没有麻醉,手术还是一场痛感极其剧烈的考验。

疼痛会使人的肌肉收缩,心率和血压上升,呼吸加快,并且出汗,严重时还会导致休克、死亡。

一些医生尝试用具有致幻作用的植物来缓解疼痛,还有一些医生干脆将病人灌醉或敲晕,但病人通常会在手术过程中尖叫着醒来。

没有麻醉剂,直到19世纪中期,医生还无法做一台安全的手术。

而且,还因此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

对19世纪以前的医生来说,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速度,快是唯一的要求。

因为求快,世界上曾出现一列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伦敦第一快刀医生」罗伯特·李斯顿有次给一位病人截肢,他切得太快,不小心把助手的两根手指切断了,导致助手失血而死。

其次,他把病人的生殖器官切掉了一部分,导致病人术后感染死亡。

而观看手术的一位观众,被吓到心脏病发作。

一个病人的手术,最终却死了三个人。

无法解决止痛的问题,外科手术就无法向更精细和复杂继续发展

直到1846年,这令人痛苦的局面才出现了转机。

而改变这一切的,居然是美国一位籍籍无名的牙医威廉·莫顿。

在为患者拔牙时,病人常常因为巨大的疼痛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莫顿对患者的尖叫声实在是忍无可忍,在听说一种叫乙醚的化学物质可能具有麻醉效果后,他立刻投入了试验。

他亲身验证了乙醚的麻醉效果,还差点因为吸入过量的乙醚而一命呜呼。

莫顿也因此明白了乙醚麻醉的关键,必须有效地控制乙醚的吸入量。

1846年10月16日,莫顿带着自己的实验成果来到哈佛大学作展示,病人在一阵沉睡中完成了手术,毫无痛意。

这是一场沉默的革命。

在莫顿以前,手术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因为他,手术的疼痛被攻克,科学战胜了疼痛。

麻醉的进步解除了术中疼痛的威胁,人们不再因为对疼痛的惧怕而抗拒手术。

但是,在刚使用麻醉的几年间,死亡率还是在上升。

当时手术还横亘着一个隐形杀手——伤口感染。

不过,一百多年前的医生并不了解感染的危害。

那时候开刀没有手术衣,没有口罩,地面也是很脏的,没有空气消毒,没有地面的消毒,没有皮肤的消毒,周围还有一大群观众盯着。

在这样的环境中,本该治病救人的手术室,成为藏污纳垢的好地方。

因为对感染威胁的无知,当时整个欧洲的术后死亡率都高得惊人。

当所有人对死亡率束手无策时,一位无名小卒站了出来。

他,就是27岁的匈牙利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

19世纪时期,产褥热在产后妇女间横行肆虐。

最开始,医生们认为,这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天气因素,孕妇的饮食习惯,性生活以及教育背景。

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时,塞麦尔维斯的同事在解剖尸体时被手术刀划破了手指不幸去世了,这位医生死前的症状与产褥热的症状惊人地相似。

他敏锐地意识到产褥热的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医生的双手。

因为医学生在检查病房里的产妇之前,会去解剖室进行解剖。

但他们解剖完尸体之后,不怎么洗手,或者仅仅是用清水快速洗手,很可能会把某些物质传递给妇女。

塞麦尔维斯立即提议医生在接触病人前必须用漂白粉反复洗手,但此举却招来了反对与嘲笑。

1850年,饱受非议的塞麦尔维斯被迫离开了自己工作的地方。

直到1881年,塞麦尔维斯提出消毒概念的30多年后,人们才发现导致产褥热的根源是存在于尸体上的链球菌,他才赢得了尊重和瞩目。

但他本人早在1865年离世,终其一生,都未能见到产褥热被世人征服。

不过,在出版的著作里,塞麦尔维斯坚定地对病疾宣战:

即使我无法活着亲眼看到征服产褥热的那一天,我也坚信那一幸运时刻即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

在21世纪,止血、麻醉、消毒这三大手术基础安全措施已经能做到趋于极致。

今天,止血工具与方式渐渐趋于多样与完美。

曾经令病人恐惧的烧灼止血也重新回到了手术台上,只不过换成了一种更安全、更精准、更智能、更可控的智能止血钳。

麻醉医生如今已经成为手术台上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了要在手术中对病人实施麻醉外,麻醉医生还要在术中担起监测生命体征,随时抢救病人,保证手术后病人苏醒的职责,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守护神。

全世界的医院都在严格执行塞麦尔维斯的提议,洗手已经成为了医生手术前最重要的消毒步骤。

消毒灭菌,已经贯彻到与手术相关的方方面面,极尽细致,确保病人不受感染。

两百年来,除了手术的基本安全保障得到了质的飞跃,外科的其他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医学上已有X光,B超,CT,MRI等多种检测技术手段。

医学影像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术前诊断的方式,更彻底颠覆了手术的面貌。

在实证科学的引领下,柳叶刀向着前所未有的禁区挺进,外科也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手术逐渐变得安全、精准、规范,成为了现代医学主要的治疗手段。

手术的边界,在医生们的努力推动下不断拓展。

21世纪的今天,医学家已经攻克了大脑和心脏。

在显微镜的帮助下,神经外科医生已经可以在不伤害大脑的情况下,进入大脑的最深处,直接进行手术操作。

成千上万的脑部疾病患者拥有了新生的希望,而这,在半个世纪前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大脑的秘密还没有全部被揭开。

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脑部疾病,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心脏,是人类最神秘的器官。

维持生命的心脏跳动一度是外科医生的最大障碍。

70年前,人类对心脏还无计可施,在心脏上做手术只有短短的6分钟时间。

但70年后,在心脏治疗方面,已经出现了人工心肺机,微型电子起搏器,介入治疗,电子心脏等多种高超手段。

千百万心脏重症病人,迎来了重生的机会。

虽然手术刀在今天看起来无所不能,但仍有一种疾病,让外科医生感到力不从心。

它就是众病之王,恐怖之君——癌症。

人类与癌症的战役,跨越了4000年的历史长河,时至今日,人们还没能宣告胜利。

癌症是一场终极战役,我们要对抗的,是生命本身。

在与癌症的对抗中,人类还只是取得很小的胜利。

在抗癌这条路上,医学家的路并不好走,他们还要花很长时间,做很多工作,才有可能会取得成功。

患者的痛苦、无奈与对生命的的渴望,激励着一代代外科医生。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在开拓。

人工智能技术,就是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的科技之一。

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学习能力,甚至可以挑战医生的权威。

人工智能可以让病人作出更好的决定,而不是像之前一样,让医生来为病人做决定。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瘫痪病人也有望重新站立、行走。

在未来,医学将成为一门由医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学家共同主导的融合科学。

病人也比任何一个时期的前人都更能充分地、更有信心地享受生命。

但,改变的只是技术,医学的本质从未改变。

技术永远只是辅助手段,人文关怀才是医学的永恒核心。

为了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医学先驱们前仆后继,勇敢拓荒,在不断的自我认识之前艰难前行,最终建立起严谨精密的外科体系。

这段路途里,他们既要与疾病一路斗争,又要与陈旧的观念和匮乏的想象力对抗。

但,不论何时,他们都始终坚定着。

逆天改命,步履不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术两百年》:9.4分零差评纪录片,30万人看到头皮发麻
豆瓣9.4,央视又出精品!
麻醉医生最讨厌&最喜欢的外科医生大起底
麻醉消毒发展史
给病人拔牙、做手术,竟然曾是理发师的工作?
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