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起三落不悲不喜,淡看苏轼“犯二”人生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辆快要散架的火山车,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又不知,这辆人生的过山车会在哪一个隘口,解体……

嘉佑元年,是苏轼倒霉人生的开始,这一年这个四川人第一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老爹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一起来到京城,这一年的主考官是赫赫有名的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时,大感快意,只不过他以为此等文章只有自己的学生才有这样的水平,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避嫌,防止有人估计借门生之故攻讦,毅然将这篇本该状元之作的文章判了第二名。

事后知晓后,欧阳修开始对眼前这个四川小伙子刮目相看,经欧阳修这么一炒作,苏轼顿时在京城名声大噪,迎来了过山车的第一个高峰。

正当苏氏二公子准备在京城大干一场时,噩耗传来,苏母去世,苏轼、苏辙回川奔丧,十月丧慢,赴京就职,不久苏洵病危,苏轼挂印守孝三年,三年归来,朝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世界。

这一年,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帷幕,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罢免了一大批昔日旧臣,就连欧阳修这样的老臣都靠边站了,作为新官,身处早已陌生的同僚之间,苏轼开始对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混乱局面颇有微词,这使得王安石大为恼火,一有机会便在神宗面前揭露苏轼的过错,无奈之下,苏轼本打算以主动外调任职为借口,试探神宗对自己的看法,不料,神宗不假思索的同意了,苏轼远赴杭州任通判之职。

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这又引起了京官的不满,你苏轼自己申请外调,现在又短时间搞出政绩,是在挑衅么?。你这么喜欢外地官,就多担任几年好了,自此,苏轼先后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地,都能作出政绩,每离开一地时,百姓哭倒一片,泪眼想送,咸称父母官也。

不想苏轼做的越出色,遭到的暗算就越大,朝廷上下尽被变法派掌控,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赋闲的赋闲,外调的外调,而苏轼是铁了心的反对新法,若是真的有了政绩,传到神宗那里,再把苏轼调回京城,岂不是节外生枝。

苏轼初到湖州任知州时,给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湖州谢上表》 ,大致内容无非是先谦虚一下自己任职多年一无所成,再感谢皇帝恩威浩荡,只不过愤青式的苏轼随便抱怨了几句,被变法派抓住口实,变法派纷纷弹劾苏轼,群起而攻之,昔日与苏轼有交往的亲朋好友都受到了牵连,苏轼被押解回京城下了大牢,与之有书信往来的都收到了牵连。

其好友多数系守旧派,在苏轼蹲大牢的日

子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昔日那些呼朋唤友引为知己的人物大多选择了沉默,倒是自己口中的那些“奸邪”、“投机小人”纷纷上书求情,就连变法派领袖王安石都亲自求情,也正是因为王安石举足轻重的一句,苏轼免于一死,贬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既无实事又无实权。

后又奉诏任汝州知州,赶上苏轼幼子夭折,悲痛欲绝,再加上汝州偏远,苏轼实在心力交瘁,奏请神宗皇帝体恤孤弱,请求暂住常州,择日赴任,得到恩准,苏轼在常作过了 一段轻松的舒坦日子,远离朝廷纷争,又不愁吃穿,不久,碰上神宗皇帝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称制,启用守旧派,王安石乞骸骨(告老还乡的托词)。苏轼被调回京城任职。

回到京城后的苏轼发现守旧派也不是那么回事儿,不分青红皂白的叫停新法,同时又治理不了已经出现的新困难,关键是贪污腐败,苏轼又开始反对守旧派作为,遭到守旧派排挤,本来已经不容于新党,现在又不见谅于旧党,苏轼唯一的出路就是外调,这也是苏轼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动外调,只是守旧派表现的更为仁慈,念在苏轼反对新法有功,朝廷恩准出任杭州,苏轼以到杭州,便兴修水利,建起了著名的苏堤,解决了杭州农业生产问题,颇有政绩,一度被调回京城,但因政见不同,不容与朝堂,再度外调,先后任颍州、扬州、定州知州,此后一直在外。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把持朝政,启用新党,压制旧党,苏轼被贬至岭南,后又被新党制裁,索性一叶孤舟将其贬到海南岛,当时的儋州,这就相当于接近死刑的无期徒刑。

公元1100年,大赦天下,苏轼北还,途中,病急,死于常州。

原创历史评论,与君知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如何评价王安石:他到底是千古罪人,还是千古一相?答案让人诧异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没有下联
兹游奇绝冠平生
问汝平生功名,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大事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