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巧妙区分“以”“与”的介词和连词用法

巧妙区分“以”“与”的介词和连词用法

(《语文报高考版》)

一些文言虚词,因为语境不同,所起的语法作用也不同,如“以”“与”,既能作连词也能作介词,这令考生很困惑。

一、先看“以”的几个例子: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③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以”意思都是“因为”“由于”,但因所处的语境不同,用法也就不同。①中“一璧之故”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从语法上来看,“以”和“一璧之故”构成了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后面的动词“欺”。该句中的“以”用作介词。②中“吾两人在”则是主谓结构。因为介词后面只能带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不能带主谓短语,这里的“吾两人在”已构成单句形式,所以“以”在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不敢加兵于赵”和“吾两人在”这两个句子,表明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③中“怒”是动词。介词也不能跟动词、形容词一起使用,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连接了“思”和“怒”两个动作,表因果关系。

可见,区别“以”表原因时是作介词还是作连词,关键是看它后面跟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短语还是动词、形容词、主谓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不赂者以赂者丧。③家叔以余贫苦。④不以己悲。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①中“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和③中“余贫苦”都是主谓短语,所以“以”是连词。②中“赂者”、④中“己”、⑤中“是”是代词,所以这几句中的“以”都是介词。

二、再来看“与”的几个例子:

①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③未得与项羽相见

④与郑人盟

⑤待吾客与俱

从语境来看,四句中的“与”意思都是“和”“同”“跟”,但用法却不一样。①“物与我”紧相连接,不能拆开,两个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用作连词。②从上下文看,“臣”跟从的是大王而不是燕王,所以“大王”“燕王”位置不能互换;且前后可以拆分,在“与燕王”前可以加表时间或表否定的词语,如“臣尝从大王(去年)与燕王会境上”,所以句中的“与燕王”是介宾短语,作“会境上”的状语,因而“与”是介词。③中“与”前有否定词,所以是介词。④“与”出现在句首,两个并列成分的任何一个都应同时出现,故作连词的“与”不能出现在句首,所以句中的“与”是介词。⑤“与”前可以增加表时间的词,且“与”后省略了代词“之”,所以是介词。

总之,区分“与”是介词还是连词用法,一看前后是否存在并列关系,二看前后能否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三看是否出现在句首,四看“与”前是否可以增加表时间或表否定的词语,五看“与”前是否有否定词、表意愿的动词,六看“与”后是否有省略的代词。

再看几个例子: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②人不敢与忤视。③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④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⑤不欲与廉颇争列。⑥君安与项伯有故?⑦与人谋而不忠乎?

④中“山东之国”和“陈涉”,“志”和“力”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二者之间不能加入其他成分,“与”均为连词。②“与”前有否定词“不敢”,且后又省略了“之”;③“与”前有“欲”,可以增加表时间或表否定的词语;⑤“与”前有“不欲”,⑥“与”前也可增加表时间的词语,所以这几句中的“与”都是介词。⑦中的“与”在句首,也是介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讲座
高中英语语法填空、短文改错专项练习题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第一章概论
文言虚词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法填空题型做题方法(文尾有七字诀哦)
2005-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10年考查热点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