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大灭绝时代:the sixth extinction
1. 在《物种起源》最常被引用的一段话中,达尔文写道:可以这样说,自然选择无时无刻不在仔细检查着全世界的每一个变异,哪怕是最微小的;它去除那些坏的变异,保留并叠加好的变异。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只要得到机会,它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2. 新形式的出现与旧形式的消亡史捆绑在一起的。两者共同的推动力是“为生存而进行的奋斗”,它给适应着以奖励,对于不适应者则予以消灭。
3. 刚出小镇的边缘(上文古比奥),就有一道狭窄的山谷向着东北方向延伸出去,人称博塔齐奥纳谷。山谷两侧的岩壁有一条倾斜的石灰岩带。远在有人到此定居之前,甚至远在人类诞生之前,古比奥位于清澈碧蓝的海水之下。微小海洋生物死去的躯体就像瘀点一样落在这片海床之上,一年又一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界,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不断累积。在制造了亚平宁山脉的那次抬升运动中,这片石灰岩地区被提升起来,并倾斜了45°角。于是,今天沿着这条山谷漫步,就如同走过了一层又一层的时间。在百米距离之内,你能做过一亿年的历史。
4. 在科学上,有时运气比智慧更有用。
5. 无论具体的解释是什么,这两类动物截然不同的命运(菊石与鹦鹉螺)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今天还存活着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都是那场大撞击幸存者的后代。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对环境适应得更好。在极端压力的环境下,适应这个概念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当一种生物面对它在整个演化历史上从未遭遇过的情况时,无论好坏与否,它怎么能够适应得了呢?在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里一直让某种生物得以占据优势的性状,一朝之间就成为其致命因素。菊石与鹦鹉螺之间的问题,同样也存在于箭石与鱿鱼之间,蛇颈龙与乌龟之间,恐龙与哺乳动物之间。之所以你手中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长毛的双足动物,而非一只长鳞片的双足动物,更主要是因为恐龙的坏运气,而非哺乳动物有任何的优势。
6. 新灾变理论认为,地球只有在不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才缓慢变化。
7. 人类在许多方面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类影响所导致的地质学规模的改变有很多: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这颗星球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地表面貌;世界上主要河流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建立了水坝或分流;种植作物从肥料中固定的氮比所有陆地生态系统天然固定的氮都多;渔业捕捞了近海水域超过三分之一的主要生物资源;人类使用了世界上超过一半可以直接利用的流动淡水资源。
8. 人类世将会留下独特的“生物地层学印记”,一方面来自目前正在发生的大灭绝事件,另一方面则来自人类使地球进行重新分布的习性。这些印记将会被记录下来,而未来演化将会在得以存活的物种中开始。
9. 海洋覆盖着70%的地球表面。只要水和空气又接触的地方就会有两者间物质的交换。大气中的气体成分会溶解到海水中,而海水中溶解的气体也会释放到大气中。当两者达到平衡时,溶解的量与释放的量就基本一样了。我们对于大气成分的改变会打破这种平衡:进入水中的二氧化碳多于从水中出来的量。这样以阿里,人类实际上是持续向大海中注入二氧化碳,远超过那些海底的洞口释放的量,而且是从表面而非底部注入的,还是全球性的。今年海洋将会吸收25亿吨的碳,预计明年还会再吸收25亿吨。实际上,每个美国人每天向海水中注入的碳超过3公斤。拜所有这些额外的二氧化碳所赐,海洋表层水体的平均Ph已经从8.2减低到8.1。降低0.1意味着海洋的酸度比1800年起高了30%。假设人类继续燃烧化石燃料,海洋将会持续吸收二氧化碳,加剧酸化。如果排放情况照旧不变,表层海洋Ph将会在21世纪中叶降到8.0,并在世纪末降到7.8。到了那时候,海洋的酸度将比工业革命之前提高150%。
10. 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都被海洋吸收了,这相当于1500亿吨。与人类世的其他许多方面一致,惊人之处不仅在于其规模,更在于其速度。
11. 如果我们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更慢一些,像岩石风化这样的地质学过程就回来扮演对抗酸化的角色,而实际上,那些缓慢起效的力量来不及发挥作用。正如蕾切尔所评论:“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但现代社会所缺少的恰恰是时间”。
12. 珊瑚的生长速率与水中的饱和度基本上呈线性关系。珊瑚在霰石饱和度达到5时生长最快,2时基本上不在进行建造工作。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全世界的主要珊瑚礁都处于霰石饱和度在4~5之间的海水中。今天,地球上几乎没有哪里的饱和度能达到4了。随着饱和度的下降,钙化所需要的能量提高了,而钙化的速率就下降。最终有一天饱和度或许下降到太低的程度,以至于珊瑚全部停止钙化。
13. 大堡礁上的珊瑚在过去30年间已经减少50%。
14. 如果按照当前的排放趋势继续下去,在接下来的50年左右,所有珊瑚礁将全部停止生长,并开始溶解。
15. 珊瑚存世的时间竟然是有期限的,这样荒谬的想法在十年前连我自己都不会相信,然而,今天的我去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当我把生命中最富科学创造力的全部年华都献给了无限精彩的水下世界之后,最终却不得不相信,我孩子的孩子们将无法欣赏到它的存在了。
16. 珊瑚礁常常被拿来和雨林比较。就生命形式的多样性而言,这样的比较是恰当的。随便选一类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其物种数量都是极其惊人的。
17. 一座小岛正在沉睡,环绕四周的 是蓄势待发的碧蓝海水。 在浪涛拍打之下守卫珍宝的 是那一圈珊瑚的壁垒。
18. 在气候和植被意义上的生态群系这个概念,如温带草原和北方针叶林,已经不再有意义了。与此相反,他们把世界划分为不同的“人类态群系”如“都市”,“灌溉农田”,“人居森林”等。
19. 为什么热带的生命如此多姿多彩,对于这个问题,科恩给出了自己的理论:多样性总是倾向于自我强化。高物种多样性的一个自然推论是低种群密度。这是物种形成的一个关键要素——距离隔离。者同时导致了脆弱性,因为小型的隔离种群罪域灭绝的易感性大大增加。
20. 人类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就是,世界的改变迫使生物物种不得不移动到其他地域,而另一条特征则是,世界的改变造成了壁垒,比如道路,无树木地带以及城市,组织了生物移动到其他地域。
21. 如果你发现一个事物依赖于另一个事物,而后者又依赖于其他事物,那么这一连串相互作用就将依赖于恒定不变性。科恩如是说。如果他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疯狂的像马戏团一样复杂的蚂蚁-鸟-蝴蝶游行队伍实际上够了出了亚马孙雨林稳定性的轮廓。只有在一个游戏规则保持不变的地方,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让蝴蝶演化成以鸟类的粪便为食,让鸟类演化成跟随蚂蚁。
22. 人类世的惊人特征之一就是它在地理分布原理下造就的乱象。如果说高速公路、无树木地带以及大豆种植园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孤岛,那么全球贸易和世界旅行又带来了相反的后果:它们否定了最遥远岛屿的遥远性。重新混合全世界动植物群系的过程,早已伴随着早期人类迁徙的路途缓缓开始了,而近几十年来则逐渐加速,甚至令师姐上某些地区的入侵植物超过了本地植物。
23. 若干条证据更倾向于,是人类导致了巨兽的灭绝。其中之一是时间发生的时间点。拒收的灭绝是分批次发生的。第一波发生在约4万年前,澳大利亚的巨兽灭绝了。第二波在大约在2.5万年前冲击了南北美洲,马达加斯加的巨大狐猴,倭河马和象鸟则一直存活到中世纪时期,新西兰的恐鸟则活到文艺复兴时期。很难想象这样一系列事件全都是由单一的气候改变造成的。然而,这些冲击波序列与人类迁徙定居的序列几乎完全重合。
24. 如果每10个猎人每年猎杀一头双门齿兽,在差不多700年的时间里,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双门齿兽都将彻底消失。从地球历史的角度来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时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然而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巨大的时间跨度。从身处其中的人的角度来看,巨兽数量的下降更是慢得难以察觉。他们不可能知道,就在几个世纪以前,猛犸和双门齿兽还是如此常见的动物。阿尔罗伊把巨兽的灭绝描述成为一场“在地质学的一瞬间发生的生态灾难,其速度又太缓慢,以至于一手造成它的人类却几乎觉察不到。”他曾写到,这就证明了人类“实际上有能力让任何一种巨大的哺乳动物物种走向灭绝,虽然他们也同样有能力保证它们在尽可能长久的时间里不灭绝”。
25. 在人类出现在地球舞台上之前,体型更大、繁殖率更低本来是个成功的策略,折让特大号生物主导这颗星球。后来,在地质学上的某个瞬间,这个策略成了失败者的把戏。至今仍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象、熊以及大型猫科动物陷入了麻烦之中。与此同时,消灭巨兽不仅是消灭巨兽,至少在澳大利亚,它引发了一场生态连锁反应,最终改变了地貌。
26. 虽然我们或许可以怀着美好的愿望,想象人类与自然曾经有过和谐共处的时光,然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清楚人类是否真的做到过这一点。
27. 像直立人这样的早期人类“扩散的方式和许多旧世界的哺乳动物一样。他们从未到达马达加斯加,从未到达澳大利亚,尼安德特人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的现代人类才开始有这种冒险行为,敢于在望不到陆地的大洋之上漂。当然,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技术的进步,你得有船才能做到这点。但是,这之中也有某种我愿意称为疯狂的东西。要知道,得要有多少人出发远航并消失在茫茫大洋之上,才能保证其中有人发现了复活节岛?我是说,这其实很荒谬。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能换来荣誉吗?能得到永生吗?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现在,我们又要去火星了。人类从不驻足。
28. 人类有了以形象和符号来表达世界的能力,也就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巧合的是,这也恰恰是毁灭世界的能力。微不足道的几个基因差异领我们有别于尼安德特人,却也造就了所有不同。
29. 生命的历史既不是均变论,也不是灾变论,而是两者的混杂。这部跌宕起伏的历史揭示了生命是极有韧性的,但并非没有极限。在生命的历史上有着平安无事的悠长阶段,也有着非常偶然才会出现的“地球表面的大变革”。
30. 这些变革背后的原因,在我们所能确知的程度上,是极为多变的:冰川化引发了奥陶纪末期大灭绝,全球变暖和海洋化学组成变化引发了二叠纪末期大灭绝,在白垩纪最后几秒钟内发生的小行星撞击也引发了大灭绝。而当前这次灭绝又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全新原因:不是小行星,不是大规模火山爆发,而是一个像野草一样的五种。我们当下正在亲眼目睹,人类足以引发一场物种大灭绝。
31. 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灭绝时代 人类无法摆脱的原罪
人类正在制造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听众问答 | 与薛兆丰老师商榷:人类该操心第六次大灭绝吗?
科学家称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危险
生物大灭绝要来了?科学家已侦测到海洋中大灭绝明显信号!
人类活动正在造成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