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年三支一扶考试面试热点:滴滴医生
当下,看病难、看病贵的确是尴尬的现实缩影。在这样的境况下,“滴滴医生”的出现,符合时代的需求。一直以来,医生逐渐固定在医院出诊,挂号看病成为基本流程之一。只有病人到医院挂了号,医患之间才算建立了契约关系,导致各医院的医生“都很忙”,尤其是热门科室的医生和,甚至是一号难求,看病难成为去医院就诊面临的问题。而“滴滴医生”借助于互联网实现了医生主动上门服务,是对就医模式的革新。这种模式,拆除了医院的“围墙”,让求医问药更加方便。从现实情况来看,“滴滴医生”的市场潜力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从理论上说,对于一些诊断明确的疾病,患者无需到医院挂号,坐在家中就可以和医生视频对话,享受虚拟的“上门服务”。这种就医模式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节约了患者的时间精力,可谓一举多得。尤其是对于普通咨询,医生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网上“坐诊”,不仅避免了患者有病乱投医,而且增加了医疗资源总供给。但是,这种新的“就医模式”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医生主动上门,发生医疗风险如何解决,而且“滴滴医生”这项服务尚处于法律模糊地带,因此,目前上门医生只提供听诊建议不开处方。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虽然像“滴滴医生”这类的医疗O2O模式的增长潜力无限,但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尽快确定互联网医疗监管机制、责任认定机制、适用范围和诊疗规范,为“滴滴医生”保驾护航。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做好服务项目的定位。无论在法律还是在技术层面,“滴滴医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须有清晰的定位,否则难免引发纷争。其次,相关部门既要管控风险,又不能一管就死,要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保持理性的态度。最后,面对阻碍医疗生产力的“条条框框”,有关部门理应废除修订不合时宜的旧法规,研究制定符合历史潮流的新法规,让良法成为万物生长的催化剂,推动医疗行业的颠覆式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 医疗 法律起航!数万亿互联网医疗产业呼唤法律服务业小伙伴一起玩!| 律新社观察
疫情下大火的互联网诊疗,医院要避免踩这些坑!
移动互联网医疗
教你如何用好超说明书用药,收藏!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知情同意书
如何看待住院时,医生一定要患者做各种检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