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场蕴藉,一场美

一场蕴藉,一场美

朱光潜先生用一个“谈”字,让我们领略了一回文学的磅礴之气。就文学的创作与文学本身,《谈文学》已经很系统全面了。谈到文学趣味的时,朱光潜先生说到文艺是一种表现,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又光辉。其实换句话说就是文学的蕴藉之美。文学蕴藉讲的是含蓄与含混(我认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朦胧之意)。

文学就是为了审美,不同于道德,政治,哲学等是不具备美感的。就道德来说,它是一种冰冷的规范,是公众认知的一种行为规则,是法律的辅助约束。所谓的真、善、美亦是一种高级规范。当然也异于舞蹈,美术,雕刻等其他艺术形式,因为它的强大在于语言艺术,准确的说是一种间接的语言艺术的美。

众所周知,含蓄婉约是中国文化美的标志之一。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这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一-------含蓄,当这些都体现在文辞上时,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举个例子吧,中国古代的悲秋伤老是一景,如韦应物的“窗立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居易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我们都伤秋,但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做到完全表达,至“言传意会”之境。这是横向的间接表达的比较体会,含蓄亦即间接表达之意。如果不太含蓄,按照人类原始的方式表达,比如:啊!长城,真特么长!

那么我们做何想了。也许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缺少一些禀资与修养的差异吧。这是文学的蕴藉给出的简单的对比产生美。

蕴藉的另一个方面便是含混,区别于含蓄的以小蓄大,含混给人怡以一中有多之感,也是蕴藉之美的典范。最典型的要数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别离惆怅还是悲秋伤时?是悲暮伶仃还是生活艰难?至少蕴含着五层含义,供人们细细揣摩。再如海子的《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亚洲铜”做为诗得中心形象,且反复出现了七八次,它究竟是何含义,还需静静品味,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蕴藉之美,举不胜举,而且它很轻、很飘,却能扣动心扉,直达心底。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李本深:温润蕴藉 含蓄隽美
朱光潜:谈美书简
朱光潜先生的“内美”
蕴藉
书单来了|读一本忘一本?5本书拯救你的无效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