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年悲喜,净如镜

1936年鲁迅先生逝去,从那开始,“鲁迅”便由人评说,不觉至今已八十载。作为后出者,我们仅能通过作品,有一二了解。先生的杂文、散文等诸多佳作,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他的小说。杂文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盘根错节且深远庞大;散文诗歌则过于隐晦,就如阳光法照耀的叶背;而小说是先生剖给人看的。无论是《彷徨》、《呐喊》亦或是《故事新编》,都是辛辣尖锐的,主旋律都以批判讽刺为主,但也有些许真实温暖镶嵌其中。虽不能看得透彻,但故事总是能读的。

小说故事给我之最大感触,唯一个“真”字。小说里的人物不算很多,每个人物均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每个形象均有原形,是生活与阅历积累通过感悟后的凝聚与表达。无论主配角还是看客甲乙丙丁,都是真真的。圆型人物、扁型人物、好的坏的,都是实实的。

这份真实里有一份残酷,有残酷的家庭邻里的人情世态。例如《风波》里,当七斤嫂子知道丈夫七斤没有了辫子后,不复往日的温和。而是用筷子指着鼻尖大骂:“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这活死尸的囚徒……”自己的丈夫可能没命了,可是妻子想到的是遭受牵连,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可见夫妻感情的全是物质利益,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赵太爷等庸众的看客行为,也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幸灾乐祸。这时我们蓦然想起那句“一代不如一代”之言。小小的一角,便深刻的揭露了历史的的倒退,现实生活的麻木与冷漠,进而推及国民之根本。用冷漠揭开了残酷。

这份真实也是自然败落的荒凉,《故乡》里:“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再回鲁镇,闰土、杨二嫂、故景都已面目全非,一切都在向这糟糕转化,“我”甚至害怕起希望来。于此,也再无言。

但并非没有暖意。在这份冷冷的“真态”下,也夹杂着一点暖暖的温情。《社戏》里,我们看见了天真无忧的迅哥儿。与朋友看戏煮豆,好不自在。不由的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与长妈妈的相处,心里对长妈妈师感激与爱的,都折射出一种纯真时光,这种时光永久的涤荡着。

“真实”传达真实,先生无疑是个好导演。面面俱到,但凡有镜头,都让观众印象深刻。整部小说集,先生最关注的亦是最深刻的问题,便是妇女与儿童。孩子是希望,女性是被希望的对象。小说的深刻也缘于此吧。

作品中,女性问题从封建礼教下的妇女生活可见一斑。例如夫死守节,《明天》中单四嫂子死了丈夫,虽孤苦可还有孩子,为生活之希望。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足以想象其艰辛。看病时以为有善心之举,再次燃起希望,却不想蓝皮阿五也只是个流氓。最后宝儿没了,守节唯一的希望熄灭了,无可生恋。再者可以再嫁,《祝福》里祥林嫂的二次婚姻。虽然再嫁,但无疑在世俗“吃人”的眼光与严苛的礼教中,地位更是低人一等,即使捐门坎也无可挽回。如果遭遇离婚,《离婚》这样写道,爱姑丈夫出轨,更是要求与其离婚,虽有“七出三不出”,但最终无奈金钱与强势,被离婚。离婚对于那个时代的妇女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最后,悲惨的发现,所有的道路都被堵死了。路路断绝,艺术的讽刺了深入中国世俗脊髓的封建礼教。让人深刻的领悟妇女生活的艰辛,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妇女尚且如此,那渺小的儿童,谁能救救他们。可悲的小栓、可怜的宝儿、无辜的六斤、悲惨的阿毛,病没了、迷信药方治没了、意外没了,没了的是活生生的希望。先生发出的沉沉之音:“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由此,更加深刻的告诉世人:真正杀人的是什么。

季羡林先生在《读书·治学·写作》中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而小说集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以一种异样的打开方式呈现了出来。生命之尾声,先生面临死亡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仍让人惊叹。是新的创造,也是“新意”。

《故事新编》在广泛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神话、传说及历史载言“仅采一点由头,随笔点渲”,便古今兼具,且不失贬俗讽世之效。其中重要之处有文献可考,加以想象虚构,简单勾勒,塑造了新的风格。说到风格,尽管文里文外依旧挤满了先生固有的悲凉,然而在它的很多篇中,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幽默诙谐的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先生的小说真实更显深刻,新颖中亦庄亦谐,简单勾勒都是一幅画面,且风格不一。就文学家来说,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文豪,但先生更是一位战士,所以还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块说的好。这也是小说的最佳打开方式。

抛开文学不谈,先生确为一位勇士。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所有热都沉默之时,先生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毫不留情的撕开封建腐朽那华丽的衾裘,把黑暗中蠕动的虱子置于烈日下。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吃人”,我想这便是先生对于封建礼教的定义。以狂人之眼观物:“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又是没有月光的,可不得小心么。讽刺诙谐,实则狂人才是正常的人,一心渴望着曙光。小说中,孔乙己炫耀“茴”字的四种写法,被迷信害得家破人亡的华老栓,直到绝望尽头仍被邻居搜刮财物的单四嫂子,命运坎坷却不被同情的祥林嫂,闰土成长的巨变等,无一不再揭示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封建制度还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恐惧烙印,《风波》中,辫子有无带来的恐慌可以窥见。

再有便是古今混杂的“故事新编”,非今非古、亦真亦假。往往才子佳人的戏幕,只写了“剧终”便没有了下文,可并未写才子佳人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生活的柴米油盐哪来,万一才子变心了或是佳人出轨了又该怎么办,很少有人把才子佳人的光环剥落,再追究下去,若追究下去只怕要凄凉了。如《奔月》,除开印象最深的先生恶搞的“乌鸦杂酱面”外,纸上便是后羿一个人的悲凉。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从无所谓的功成名就,谜之凄凉,眼神到现在来看,人人都是孤独的。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都是孤独的。

整部小说,都是时代的映射,依托着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现状,包括下层农民、乡绅、小知识分子、革命者等,大多数作品均涵盖了不同的阶层,构成特有的时代缩影。先生正如郭沫若先生笔下那个“站在地球边上”的人,大声的呐喊,试图唤醒国名。这便是先生之勇。

小说用“示众”的方式,把人性的丑陋剖析给人看。在看与被看,吃与被吃之间,“彷徨于无地”。面对祥林嫂、爱姑、宝儿、小栓等,沦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先生哀其不幸。对于麻木冷漠的庸众看客之类,先生又怒其不争。虽弃医从文,但先生仍是一位医者,要拯救的是一个在封建毒液里浸泡千年的民族,但先生师一位不够称职的医者。

先生将整个社会的风气,拼凑于文字之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残酷的社会现状,讽尽酸辣。其实不难发现,先生的笔下,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底层的群众尚且围绕着温饱团团转,偏又是个不易生存的社会。所谓的国民之劣根,均是“不得已”,也是可以理解的,先生是否有些激进,仅是个人看法。

批判一切,但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批判,时代在前进,但不是所有的都得淘汰。也许三十年后确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也是彻底失败一场纷乱。再者,封建礼教自周而至,岂是区区一场革命便能颠覆的。封建礼教下,师一种阶层的存在,这才是劣根之源。先生自身也处于一个尴尬的时代,一个尴尬的境地,但存在即合理。有关先生之种种,见解各异。其实所谓出路,也是呼之欲出的。

都寄生肉体凡胎,唯一不同的是,先生始终是清醒的。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溅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乌合之众》

弗洛伊德

群氓

理性主义的傲慢

传统文化与封建礼教

孔乙己:你们不要再说了

死水

存在即合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本解读丨重复性语句,编织了祥林嫂的悲剧
群文阅读策略例谈
从“带着绞丝银镯子”的女人说起
《祝福》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现代文学】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形象
《祝福》的语言艺术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