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帮助我们改善“亲密关系”

(本文作者提供建组培训,联系方式详见最下方。)


5.1.人际交往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首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人际交往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人际沟通分析学认为,人际交往最简单最原初的形式就是一个刺激带来一个反应,这个反应又成了下一个人际互动的刺激,又带来一个新的反应……每一个刺激,对于接受到刺激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安抚”,安抚是对对方的存在的认可,是认可的单位,也是沟通的单位。

比方说,你在路上碰到一个不太熟的邻居,你们一般会打招呼,相互说了一声“你好”,或者相互点头微笑,这两种情况就是说你们都给了对方一个单位的安抚。如果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你们可能不仅打招呼,还会闲聊几句,比如你看到她衣服穿得很好看,可能会夸奖她的衣服,她也会告诉你衣服在哪里买的,并且提醒你赶紧去,因为最近优惠活动要结束了。如此几来几往,你们为彼此提供了更多的安抚。如果你碰到一个朋友,你跟她说了声“你好”,她却面无表情地走过去了,那这就是不“还”安抚,你肯定会觉得不舒服,特别想问问她“你是怎么回事?你怎么像没看到我一样?”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美国的一个大型的肉食工厂,里面有个大冰库。有一天一个工作人员,本来快下班了,突然想起有块明天用的冻肉要提前处理一下,必须到冰库里面去取。她在冰库里好不容易找到那块肉,正准备出去,冰库的门却被关上了。这种冰库都是从外面锁的,如果没有人来救她,她自己就会变成冻肉了!她丢下冻肉,操起一块骨头使劲地敲门,她敲了有半个小时,已经冻得不行了,突然听到门阀转动的声音。有人来了!于是她大声叫救命,然后真有人从外面把冰库的门打开了,她得救了。这个开门的人是谁呢?是一个她怎么也想不到的人——工厂的门卫。这个门卫怎么会跑到后面的冰库来了呢?门卫对她说:“因为这个公司里所有人看到我都是直接走过去,只有你,每天上下班都跟我打招呼。我记得今天你上班了,因为你上班时跟我打招呼了,但下班时没有人跟我打招呼,所以我就想你是到哪里去干什么了,我进来看一看,碰巧就听到了冰库里有声音……”

我们发现,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招呼,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救了一个人的命!有人给门卫打招呼,他觉得这个人是认可我的,她至少认可我的存在。别人从我身边走过时理都不理,她看到我就跟我打招呼,她看到了我,她确认我在这个地方。一个人的存在感是怎样出来的?一个人的存在感就是你知道别人的眼里有你,别人表示看到了你,跟你说话,你才有存在感。如果所有人的眼里都没有你,那你就是一个“孤魂野鬼”了,你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安抚是认可的单位,是对存在的认可,我们从小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安抚,有正面让你愉快的安抚,有负面让你不舒服的安抚;有针对某件事某一方面的有条件的安抚,也有就对你这个人的无条件的安抚。不管什么样的安抚都比没安抚强,这是安抚的第一原则。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能够得到父母很多的表扬、很多的呵护、很多的共情,得到很多正面的安抚,那这孩子一定长得很好,他的情绪也会很稳定,他的性格也会很好。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总是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安抚,那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来吸引父母注意力,他也许会不时地踢倒一个水桶、摔碎一个杯子,或者是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及格,勾引他的父母来骂他、来打他,这些骂和打其实都确认了他的存在——就算是负安抚也比没有安抚强。军队、监狱里时常用的一个惩罚的方式就是关禁闭,就是让你处于无人回应的境地,无回应就是无安抚,这是最难受的,有时甚至是会让人发疯的。

我们一辈子、无时无刻都需要安抚,但是我们从小都被灌输了很多关于安抚的“经济观”,让无条件的安抚变成了有条件的安抚,以至于我们都有“安抚饥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安抚别人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求得别人的安抚。每个人可以得到的安抚是无限的,可以给予的安抚也是无限的。但是我们有时会变得很吝啬,别人在求安抚的时候就不肯给。有时妻子找丈夫说:我这两天好难受。可老公要不然在玩手机,对她爱理不理;要么就问各种问题,他不安抚她的情绪,只想要帮助她解决问题。然后妻子说:我不是要这个。最后妻子就不跟丈夫说话了,因为他不知道妻子要什么,给不了她想要的安抚。其实,因为很多男性就从就得到这样一个指令——别人要安抚时,不要给,或者他自己就是这样被对待的。

成长小组里的互动、反馈,就是在交换安抚,谈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要”安抚的方式,那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5.2.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交往的:“时间结构”

接下来我们看看,人与人之间是如何通过交换安抚来交往的,这就涉及“时间结构”的问题。

什么是“时间结构”?时间结构就是,人与人在一起时是如何度过他的时间的,这个也涉及到我们对小组的理解。一般来说,人与人相处,我们度过自己的时间的方式有6种。

1)退缩(独处)

最简单的人际交往——我们见到别人首先是打招呼:“嗨!”“早!”“你早!”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打招呼的人?现实中也有。有时候你跟他打招呼,他可能扭头就走了……他不一定就是对你不爽,他可能对谁都这样。有时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一个人只在旁边自己呆着,不参与大家的交谈。或者有的人很宅,根本就不出门,不与人交往。

人与人交往的第一个模式就是退缩(独处),退缩是一种自己给自己安抚的方式。或者在某一个时刻他对于人际的安抚有焦虑,不确定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回应,或者他觉得心情不好,或者他本身对于社交就有焦虑,那么他会选择退缩,不与人交往。有句话说:最深的孤独是在人群中的孤独。

但同时,退缩(独处)是个中性词,并不是说退缩(独处)就是不好的,因为退缩(独处)里有非常安全的自我安抚。反过来,也有些人不会退缩(独处),完全不能一个人待着,总要有人陪。而一个会退缩(独处)的人,他能够找到各种自我安抚的方式:读书、思考、一个人看电影、听音乐、运动……他的生活并不是建立在“依赖”的基础上。

2)仪式

退缩往前就是“仪式”,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仪式就是打招呼。

招呼是一种仪式,你对别人说“你好”,别人往往就会对你说“你好”;你对别人说“嗨”,别人就会回应“嗨”。但仪式不只包括打招呼,还包括各种各样的仪式,比如说结婚时要办婚礼,婚礼就是一个仪式。在婚礼上,在所有的亲朋好友面前,当司仪或者牧师问你:“你是否愿意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都将毫无保留地爱他(她),对他(她)忠诚,直到永远?”这时你看着新郎(新娘)的眼睛,深情地说:“我愿意!”他(她)会感觉到多大的安抚啊!反过来,如果结婚没有办婚礼的话,你就总会觉得缺了点什么,感觉没有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向所有的亲朋好友说:我们俩要住在一起了,我们要组成一个家庭了,这就是我最爱的人,这就是我要厮守到老的人。

葬礼也是种仪式,我们要通过葬礼来表达我们的悲伤,葬礼对于创伤是一个很好的安抚。还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烧香、祈祷、赎罪,等等。这就是第二种时间结构:仪式。

3)闲谈

仪式都能给人安抚,那么我们相互说完“你好”(招呼,仪式)之后我们会干些什么呢——聊,是吧?聊什么?聊天气,聊最近怎么样,或者是“你今天穿的衣服不错,在哪买的?”或者是聊聊昨晚看的电视剧、电影。英国人最喜欢聊天气,中国人各种事都聊,各种聊,这个叫“闲谈”。

你会闲谈吗?你身边有没有不会闲谈的朋友?笔者以前就不会,招呼完我就走开了,不会闲谈,总觉得跟别人打完招呼就有些焦虑了,不知道谈什么。其实谈什么很简单,你就谈对方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你提问题就行,你就问:最近过得怎么样啊?你周末到哪里去玩了呀?还有,我看你换了发型啊——关注对方的变化,问一下对方在干什么,这些都是闲谈最好的谈资,同时让对方特别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且,你会很惊奇地发现,过一会他就开始问你问题了,他也会问你:你最近过的怎么样啊?你到哪去玩了——大家就这样谈开了,对不对?那么这时就可能会聊到一些共同的爱好:电影、衣服、孩子……或者生活里其他共同相关的人或事。这就是第三种时间结构:闲谈。

闲谈的安抚会比仪式的安抚要更多些,因为闲谈常常比较随意,你们想聊多久就聊多久,或者想谈什么就谈什么,相互之间可以交换非常多的安抚。但是闲谈没什么固定的步骤或结构,所以它比仪式更容易带来焦虑,因为可能别人不接你的话茬,可能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换句话说,别人可能给不了你期待的安抚,或者反过程,你对对方的话不感觉兴趣,给不了对方期待的安抚从而感觉内疚。相比较而言,仪式中的彼此呼应,要“安全”得多,而闲谈太灵活,结构不固定,彼此卷入的更深,所以有些人可以仪式但不能闲谈。

4)活动

闲谈完之后,我们要开始干“正事”了是吧?干什么“正事”呢?比如我们来参加一个读书会活动,或者和同事一起工作……不管我们是一起学习还是一起工作,在时间结构中,我们都称之为“活动”。

有意思的是,不会闲谈的人,他可能很会和别一起“活动”,会一起工作,会一起学习,因为活动里面有些固定的东西——比如固定的结构,固定的安排,这个是可以把控的。而且活动也能够带来很多安抚,如果你工作做得好别人会称赞你,你有什么疑问的话也人解答,所以在活动里面也会得到很多安抚。并且因为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固定的安排,就不需要面对太多的人际焦虑。有些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工作中的沟通没有一点问题,却不会(不愿)与人闲聊,就这是个原因。

5)游戏

第五种时间结构是“游戏”,这不是指网络游戏、儿童游戏,是人与人之间玩的“心理游戏”。前面讲的我玩的“我要走了”就是个游戏,这个游戏的正式名字叫“踢我吧”,就是逼着我的伙伴对我说“烦死了,每次都说'我要走’,你快走吧”,这样把我给“踢”了。

人际沟通分析学创始人伯恩,对游戏的定义是:“心理游戏是一连串包含饵的暧昧交流,通常会导致隐秘却又必然的结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一个人带着问题过来向你求助:“这个问题怎么办呢?你帮我出个主意吧!你给点建议我吧!”你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是的……,但是……”你又出了第二个主意,他又“但是……”一来二去,你给了他很多意见或建议他都不接受,都说“但是……”“可是……”“只是……”,你感觉特别郁闷:你究竟是不是来要建议的?——这也是个游戏,游戏名字就叫“是啊,但是”,玩这个游戏的人从“受害者”变成挫败你的“迫害者”,而你一开始是“拯救者”,最后变成“受害者”。而且当你说意见、提建议的时候,你也进入到另一个配合的游戏里了,这个游戏叫“你为什么不……”:“你为什么不这样……你为什么不那样……”

游戏有很多,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游戏叫“都是你的错”,公司里时常有人玩这种游戏。有时领导可能突然交给你一件事情:“你这个小青年干劲挺大,安排个大项目给你做。”你可能说:“领导,我也没什么经验,这项目这么重要,我要做砸了怎么办呢?”领导说:“没关系,很多文件都有模板的,你按照模板走就可以了,合同也有参考,你都可以看。”项目中途你去请教他,他说:“那不是有模板吗?你照着办就行了。”——他不教你,但等你真的做砸了,他就说:“都是你的错,都是你不好”。他明知你没经验,可能做不成功,还把这个事情交给你做,最后说“都是你的错”,这就是游戏。

还有一个游戏叫“毛手毛脚”,我们在生活中常看到有些人,比如聚会的时候他老迟到,只要聚会就会迟到。等他来了之后,他就道歉说:不好意思,车堵了,出来晚了……各种理由。但很奇怪的是,如果是他主持的活动或聚会就不迟到,非常准时。那大家就郁闷了,又有点愤怒:为什么呢?——这里面就是在玩游戏,他其实是在“儿童状态”,在试探对方的“父母状态”:我犯了这么多错你们还能原谅我吗?他把小的时候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放在他的朋友身上去了,总是捣乱,总是希望大家的原谅。

上面讲的“踢我吧”的游戏,在情侣关系当中也很常见。比如小明去追求小红,追得蛮辛苦的,最后小红终于同意了,两人开始恋爱。但自从他们在一起以后,小明就开始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小红的生日,他忘了;周末他总加班,不陪小红;去岳母家什么都不带;情人节要陪客户……做各种各样让小红觉得伤心气愤的事情。那小红就会抱怨,就会跟他吵。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小明或者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我这段时间很忙啊……或者态度特别好,又是甜言蜜语地哄又是送礼物,小红每次都不得不原谅他,可是到了下一次,小明还是犯同样的错误。最后有一天,小红终于痛苦地和小明分手——把小明给“踢”了。这就是“踢我吧”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面,可能小明在小时候遭遇过留守儿童的经历,父母不在,把他放在奶奶家养,他总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所以他需要不断去试探:你真的爱我吗?——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检验:我这样对待你了,你会抛弃我吗?但谁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呢?每次他都能让结果证明了他的信念:别人最后都会抛弃我的——这就是游戏。我之所以玩“踢我吧”的游戏,也和我一岁半被送到乡下有关。

是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玩游戏?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思维、行为里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潜意识的,我们被压抑的记忆或情绪,都是在潜意识里面。我们经常是在强迫性重复着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玩起了游戏。所以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慢慢地让更多的潜意识或前意识被意识到,也是一个发现自己的游戏的过程。

在小组中,大家一起成长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意识到“原来,我在玩××游戏”,“原来,她在和我们玩游戏呢?”。自己觉察到的,就会主动去改变。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游戏的时候,真正觉察的时候,也就是真正成长的时候。比如说,“我要走了”那个游戏,是我的伙伴给我指出来的,这是我的一个游戏,之后再遇到这种分离的情况我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每个人可能会玩很多游戏,但是都会有一两个主要的游戏,这一两个游戏是共同作用的,一起形成了我们的人生脚本,同时也会影响我们一辈子。比如“踢我吧”游戏里的小明,他如果之后还是没法自我觉察,或者他运气不好,无法碰到一个完全包容她的女孩,他可能一辈子情感都不顺利。

当时,我小组的伙伴指出了我的“我要走了”(踢我吧)的游戏,就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问题,当时是因为我要离开小组了,而且我组织的这个小组因为我要走就要结束了,我心里愧疚。但是我的模式就是:如果我有愧疚,我一定让你有愧疚。我无法对别人愧疚,无法面对自己的愧疚,最后我就把愧疚投到对方身上。我玩这个游戏玩得特别“好”,特别擅长自我检查自我检讨,最后让别人都不好意思了,别人对我有愧疚了,而且内心又对我感觉很烦。最后被我逼着说:“走吧走吧,烦死了。”我这个“踢我吧”的游戏不只是在那个小组里玩,我在年少的时候,几场恋爱结束时我都在玩这个游戏,所以现在那几个前女友想起我来,都会有点愧疚,其实是因为我使得她们对我愧疚了。

作为比较复杂的结构时间的方式,游戏能够带来很多很强烈的安抚。游戏在团体里面是经常发生的,比如“是啊,但是”游戏,一个伙伴说感受时,说起自己的一个困惑,或者是职场上的,或者是感情上的,这时候其他伙伴就开始“热心”地提建议了……如果这个伙伴总是说“但是”的行为被指出来,就能促使他自我觉察。玩“是啊……但是……”游戏的人是带着一个“潜意识”过来的,他准备好勾引你给他提建议(下饵),别人的所有建议(上钩了)他都不会采纳,他内心已经有一个“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的心理设定,然后他玩这个游戏,用“但是”挫败你所有的建议,最后他觉得果然没有人能够帮我。

还有其它“好玩”的游戏,比如我们还会碰到“法官”游戏。两个人发生争执,马上找另外一个人评理,另外一个人说那你们说说情况,我给你们看看到底谁对谁错,这个游戏就开始了。第三个人如果能够识别,他可能会拒绝当法官,会说:这是你们两个人的问题,你们自己解决。也有可能会保持“成人状态”,说:我觉得你们俩刚才有些地方不是“就事论事”的,你们再谈谈。在婚姻里这个游戏特别多,“清官难断家务事”说的就是婚姻的“法官游戏”:两口子吵架了,找一个邻居或朋友评理,或者找一个咨询师要他来判断谁对谁错,这时邻居、朋友或咨询师又变成了一个法官。

在小组里面你一定会把你的游戏带进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到一定时候,可能你自己就能觉察出来了:“我怎么老是做这个事情呢?”。有的时候组员会帮你指出来,在一个包容、接纳、安全的环境里,如果有这样一个没有敌意的提示,你心里可能还是会有一点点不舒服,但是很可能就像我那样很快就接受了,并引起了自我觉察,由此得到很大的自我成长。我在武汉小组里面没有说过我之前的感情经历,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对我过去的亲密关系模式有了一个更深的觉察和认识。

6)亲密

时间结构中最后一种,就是“亲密”。

“亲密”是什么?这里的亲密不仅仅指爱情、亲情等亲密关系,它包含了亲密关系,但它更显示出所有亲密的人际关系中的共同特点。“亲密”,就是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要、愿望甚至渴望。

但亲密并不是其乐融融。两个人水乳交融,整天黏在一起,每天谈的是对彼此的爱,山盟海誓,这是一种亲密;两个人吵架,把自己对对方最真实的愤怒、不满直接说出来,这也是亲密。互助小组是一个“亲密的练习场”,练习怎么去亲密,练习怎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进而练习怎么在关注到对方感受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练习适当地表达各种感受,特别是建设性地不带敌意地表达愤怒。在小组里,一方面你学会如何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另一方面你能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在小组里面,大家一定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亲密,越来越多的相互之间的联接,感受到包容和接纳。

小组是亲密的练习场,也是亲密(关系)的实验场。我们要成长,就要觉察我们的沟通模式和游戏,就要学会亲密。我们可以把小组当成一个实验场,小组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你在小组外面的东西你一定会带进来,而带进来之后会有反馈,经过感觉核对,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在玩某种游戏,从而实现自我觉察。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我们不可能跟别人去核对对方的感觉,不会去问他“我这样笑你有什么感受?”但在小组里我们可以去问,如果获得的回馈是伙伴觉得看到你这个笑,感觉很不舒服,感觉被排斥、被隔离。当你意识到你的笑给人这样的感觉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你就会开始避免这种沟通模式了,你就不会再去使用这种笑了,有什么想法就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适当呢?在小组里面是我们可以实验的,可以去试的。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是适当的,是能增进彼此的关系的,甚至能获得亲密的;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是不适当的,是会打断关系、破坏关系的,你会得到对方的反馈。因为在这里你甚至可以直接去问对方:“我这样说,你有什么感觉呢?”对方也许对你回馈说:“当你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很难受”,“当你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当你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很……”,“我觉得你这样说的时候感觉到你能够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了”,等等。当我们能够用适当的方式来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游戏便会越来越少,社会交往就会越来越顺利。

再往前走一步,你就可以看到你身边的人在玩什么游戏了,你会看到原来他在跟我玩游戏,那么我不去配合他,我不跟你玩这个游戏。同时,你可能会看到玩“是啊,但是……”游戏的那个人,他内心里面其实有很大的焦虑、很多的无力感,他遇到这个问题他感觉很焦虑很无力。这个时候你不给他任何的建议,但是你可以跟他共情他的焦虑、他的无力感:“你觉得很着急,是吧?”“问题这么久都没有解决,你是不是感觉很无力?”“你觉得谁能帮到你?”……这样问他。如果他还是直接问你:“你有什么建议?”你就可以回答:“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建议对你有没有用,我试着说几个看看有没有用。如果你觉得没用的话,我们也可以去找其他的资源。”你看,这个时候你就不用跟对方去玩游戏了,你也不会陷入到对方的游戏当中去,对方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如此,我们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越来越顺利,越来越适应和放松,更能享受生活。

也许有人会问:这几种时间结构是有一定的次序性吗?越到后面是安抚性越强吗?这个安抚的对象是指,孤独或者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或者说是,这个次序是有一个统计学顺序,还是一个科学的排序?

关于顺序的问题,如果两个陌生人见面的话,一般会有这样的顺序,但是不一定会完全一致,可能会跳过其中一步,或者会变换顺序。有些人不会闲谈,如果直接进入到活动就会感觉舒服些。有些人偶尔也可能亲密,但是很多时候都在玩游戏。玩游戏的中间可能也会进行一些活动。

亲密和游戏有时候是掺杂在一起的,不一定先玩游戏再亲密。亲密是我想要的安抚我就要,直接地表达。游戏往往是寻求负安抚的行为,当你得不到正安抚的时候,你就会去寻求负安抚。有人常问“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但是你最后发现他根本就不要你的建议。“他去问建议”这个事情本身只说明他需要有人安抚,求安抚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安抚,但在“是啊,但是”游戏里,虽然最后他带着一个“你也不能帮我“的感觉离开,在这个别人不断给建议他却不断“但是”的过程里,他已经得到安抚了——“这人给了我这么多建议啊,他多关心我啊!”他最怕的是什么?是得不到任何反馈。他去求安抚的时候,对方却说“我很忙,你有事过两天再说。”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游戏的目的,能够“游戏起来”,说明双方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定的程度。当彼此识别出游戏,不陷入游戏而代之以亲密——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两人的关系就进入了更具滋养性的阶段。

5.3.小组里的“时间结构”

从时间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互助小组有这样一个发展历程:从一开始我们相互自我介绍,或者每次来到小组时相互打招呼,这就是仪式。

如果小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来早了一点,我们会聊一聊这两天做了些什么,聊聊新闻事件,聊聊最近看了什么书、参加了什么身心灵工作坊……这就是闲谈。

接下来我们还会一起读书,这是活动。一起参加成长小组,这本身也是一种活动。

然后在互动时,我们会把我们的游戏放在小组里面(也可能闲谈时就开始玩游戏了),同时我们也会亲密。

有些朋友在参加小组的时候,他可能不怎么说自己,或者他只说些大道理,只会谈心理学理论,大家的互动也可能成了讨论,此刻小组的过程就变成了活动或闲谈。如果有的组员不讲话或讲得很少,这个时候他可能在退缩里……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亲密,是大家都学会说自己的感受,听对方的感受。通过在小组中不断地练习谈感受,不断进行亲密的练习,不断地给安抚,要安抚,小组就能让我们更多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接,打破我们原有的沟通模式。

以上我们从安抚的角度来讲了人际沟通中的六种时间结构,写在这里,是为了准备接下来集中讲解“为什么要感受”的问题。说白了,谈感受是亲密的前提,就是能够用不攻击的方式表达真实的内心,小组的目的也在于达到真正的亲密。

5.4.亲密与“暴露”

这里说明一下自我暴露的问题,有朋友可能会问,在小组里我必须说那些“隐私”吗?

换个角度说,亲密、谈感受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自我暴露的问题。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担心,参加小组会不会必须说一些隐私的事情东西才行?是不是必须得说一些隐藏了很多年的东西才行?亲密就意味着“暴露”吗?

在成长小组里面其实有两种暴露,一种叫水平暴露,一种叫垂直暴露。

什么叫水平暴露?水平暴露就是,我说出我在此时此地对另外一人的感受是什么。比方说“刚才你这样对我说,我觉得有点愤怒”,或者“你刚才那说,我觉得你挺可爱的”,这就叫水平暴露,是关于当下的、此时此刻的。垂直暴露就是我们内心的一些生命故事,比方说家庭关系,自己的创伤,等等。在成长小组里这两种暴露都存在,所谓的隐私往往与垂直暴露有关,但是在小组的设置里并没有要求大家去做暴露。

我前面讲过一个伙伴的出柜事件,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垂直暴露。小组当时已经活动了一年多了,聚餐的餐馆那天人很少,大家坐在一个角落里,他突然说其实他是同志,是同性恋。我们当时很震惊,这就是一个垂直暴露,还是一个很深的垂直暴露。出柜对于同性恋来讲是件很重大的事情,意味着风险,意味着他的隐私可能会暴露,他的工作、他的人际关系都会面临风险。但是他告诉我们他是同志之后,我们并没有什么反感,反而觉得有一个同志在我们小组里面,我们还莫名其妙觉得挺开心的。反过来,如果他没有感觉到小组已经达到了某种接纳程度,他是不会出柜的,因为他信任我们会保守这个秘密,不会跟任何人说。

前面讲过,这个垂直暴露发生后,他的水平暴露了也发生了变化。当他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之后,他在小组里变得非常积极,常常提建议,也更多地谈他的感受了,这就是垂直暴露和水平暴露的相互影响。因为我们觉得他是同志无所谓,不在意他的性取向,甚至觉得很开心他和我们一起。他的垂直暴露被接纳了,水平暴露就也提高了。

再说到我们之前谈到的那个“笑”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水平暴露。那个伙伴觉察到自己原来有这种虚伪的笑容,这个水平暴露给他带来很多的成长。其实在我们这种成长小组里面,更多的是水平暴露,包括我自己玩的那个游戏——“我要走了”,也是一个水平暴露的过程。在这个水平暴露之后,我又开始了垂直暴露,就着这个游戏,我开始谈我的亲密关系,我之前的那几段恋情,常常就是哪怕我女朋友都已经走了,我还在寒风中等她。这时我发现,我那个时候想要的就是,要做到让她对我愧疚。

水平暴露和垂直暴露一定会相互影响,大家不需要有任何的压力,并不是一定要说隐私,任何暴露都是自愿的和水到渠成的,并不是一种要求。你完全可以只谈你想谈的事情。你觉得不安全的时候,不需要去谈任何你觉得不合适的事情。谈你现在想谈的,说你现在愿说的就可以了。


《亲历“少有人走的路”——如何创建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全书简目

1.亲历“少有人走的路”——我如何用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改变了我的一生

2.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活动流程和规则

3.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为什么要读书——阅读疗法

4.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中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5.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帮助我们改善“亲密关系”

6.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里如何互动:“谈感受”与“做反馈”

7.如何招募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

8.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注意事项

9.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里的“组织者”和“主持人”

10.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历程:蜜月期、磨合期和收获期

11.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38个问与答(Q&A)

12.另一种互助小组——互助式学习小组

13.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招募书(范本)

14.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契约(范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是孩子的问题 - 心灵成长小组 - 新浪BLOG
人际关系的六种型态
十款经典中老年保健游戏(会销互动游戏大全)
有爱无恐
30个小建议,帮助我们心灵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