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粽子龙舟为什么会变成以纪念屈原为核心的节日符号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先秦流传至今,在国人的民俗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的别称及其缘起成因最多,显示出端午节习俗文化独有的多样性。但端午节在文化内涵和习俗上的多样性经过时代的筛选,呈现趋同化倾向,逐渐形成了纪念屈原以及与之相关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

端午初名

有研究者认为,端午风俗实际上源自夏商周时期同在五月的夏至节。汉代之后,五月五日的民俗活动对夏至节吃粽子、竞渡等风俗“兼用之”,并逐步取代夏至节,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端午节在历史上名称颇多,除端午外,还包括有五月五日、浴兰节、仲夏端五、天中节、重五节、解粽节、菖蒲节、端阳、午日、龙舟节、女儿节等二十多个别称。

汉代至唐代之前,一般称五月五日、五月初五日、仲夏端五、五月端五等。端五为初五之意,并非特指节名。因此用端五时,前面通常冠以仲夏、五月等时节或月份为限定。端午一词直到唐代才出现。唐玄宗有题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的诗作。这是目前所见最早使用端午一词的资料。此后,端午作为节名一直相沿未改,流传至今。

端有开始的涵义,我国很早就将仲夏月(即五月)作为阴阳相交的时节。因此可以认为,端午之名,是沿用了五月初五日的时间点,融入了阴阳相交的节气变化内容。

端午节起源及传说

端午节别称的多样性反映了其习俗内涵的多样性,同时也表现了其起源的多样性。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既包含了历代的附会,如纪念屈原、勾践、曹娥、陈临、伍子胥、介子推等历史人物的诸多传说,也包括了近现代学者基于史料而展开的考据和分析,如闻一多的祭龙说等。基于现有研究来看,较为合理且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仍是夏至说,同时亦指向恶日说。

在汉代及之前,夏至时节作为一年之内白昼渐短的分界,被时人视作阳盛转衰的恶日,相关习俗以宗教色彩浓厚的避恶仪式为主。

古时农历五月正是疫病流行时节,俗称“恶月”“毒月”“凶月”等。至晚在周代,已有五月五日用兰草浸水沐浴,以清洁禳毒的习俗。由于五月五日本就是防病祛毒的日子,又因正处于疫病流行的时节为先民所忌惮,于是逐渐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演化成不祥的“恶月恶日”。

在这一层面上,在节期尚未固定的节俗孕育期,端午和夏至常并行,并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合流。大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五月五日为固定节期,以祈求丰收和安康、禳病除灾为主旨的端午节逐渐确立。

敬贤的文化内核

由上可见,端午源起既受到了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诸多神秘性的元素,敬天是其中最原始的主题。

魏晋南北朝是端午节发展完善的时期。端午民俗此时最关键的一点蜕变,即在于其文化内核由敬天开始向敬贤转向。端午节与历史人物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自此端午节就从恶日习俗开始逐渐转为有着纪念意义的佳节。

纪念屈原的传说与端午的关联事实上迟至在东汉时期见载于册,随后长期同纪念曹娥、伍子胥、介子推和越王勾践等历史人物的说法并行。与此同时,一些本意在禳灾的仪式也开始同崇祀先贤挂钩。

比如,据史料记载,竞渡本意在于以行船为祭,送走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蕴含的也是敬天祈神以求取安康的思想。魏晋及以后,世人就开始把竞渡关联为纪念屈原的习俗,端午在世人认知中也逐渐与纪念端午逝世的贤能之士紧密相连。这一现象至晚于东汉后期已有所显现,但是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慢慢形成共识,并且各路说法最终归于屈原说。

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代表性人物,表达了历代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屈原伟大人格的认同。其他历史人物也各有归宿,勾践闻名于'卧薪尝胆',介子推附会于寒食节,只有屈原稳稳立足于端午节。

比如,据史料记载,竞渡本意在于以行船为祭,送走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蕴含的也是敬天祈神以求取安康的思想。魏晋及以后,世人就开始以竞渡为纪念屈原的习俗,端午在世人认知中逐渐与纪念端午逝世的贤能之士紧密相连。这一现象至晚于东汉后期已有所显现,但是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慢慢形成共识,并且各路说法最终归于屈原说。

端午节的习俗流变

如前文所说,先秦时期五月五日并不是确切节日,其习俗更多的是与恶日相关的兰汤沐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的习俗有了变化。如《荆楚岁时记》中有五月五日挂艾草的记载。其既有杀菌抗毒的作用,又有装点门户的作用。此外,民众还以系五彩丝、挂菖蒲、佩香囊等方式,驱毒辟邪、防疫祛病、祈求平安。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赛龙舟和踏百草习俗的滥觞时期。

粽子一直是端午节的标志性符号。粽子最早出现可考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包裹粽子使用的植物叶子,主要有芦叶、练叶(或作楝叶)、菰叶、箬叶等。最早记载粽子的汉代《说文解字》中有:“稷,芦叶裹米也。”晋代周处所作《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五,……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这里的、角黍便是粽子的别名。此时作为节日食物的粽子还没有和屈原产生关系。

隋唐时期,端午节在文化交流中有了巨大改变,在继承前朝习俗的基础上转变成了欢愉的节日气氛。如在唐玄宗时就有记载在端午之日尝佳肴、吟诗赋等活动,并且《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射击游戏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一种节日习俗,可见当时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而竞渡等传统习俗被保留了下来,只是从悼念屈原的感伤情怀逐渐转变成娱乐和体育竞技。

两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较之前代又有不同。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到“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可见端午节的盛大欢庆的气氛。宋代端午节的粽子种类更加多样,有锥粽、筒粽等等样式,无论是颜色和样式都更加赏心悦目。又因宋朝时期重文抑武的社会环境,文人娱乐活动更加的多样,每到端午之日,便会友聚会,即兴作诗。赛龙舟在宋朝场面更加壮大,甚至已经演变成君民同乐的大型娱乐赛事。

元朝对许多传统节日下禁令,端午节就在其中。明清时期,端午节的庆祝习俗又重返生机,竞渡的风俗遍及东南沿海各地。贴天师符受到欢迎,五毒符、五雷符等花样更多。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从复杂多样到简洁集中,从多元共生到标志性统领。发展到最后,基于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文学风格的巨大吸附力,吃粽子、龙舟竞渡的习俗都与纪念屈原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三位一体的端午节俗符号。

两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较之前代又有不同,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到“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可见端午节的盛大欢庆的气氛。宋代端午节的粽子种类更加多样,有锥粽、筒粽等等样式,无论是颜色和样式都更加的赏心悦目。又因宋朝时期重文抑武的社会环境,文人娱乐活动更加的多样,每到端午之日,便会友聚会,即兴作诗。赛龙舟在宋朝场面更加壮大,甚至已经演变成君民同乐的大型娱乐赛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库解析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话数字“五”的文化寓意与节日习俗禁忌
端午节的来源
烟标上的节日 屈原与端午题材
端午节话说端午: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
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不光与粽子有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