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魔光这一年 | 迈着碎步,也在前行

99公益日过去一个月啦,热闹劲早就翻篇了,我们的筹款总结这才终于迟迟赶来...(羞愧脸)

这一篇说说今年99公益日魔光项目的筹款情况,谈谈这一年我们都做了什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筹款这件事的困惑与思考。

99公益筹款概况

截至2017.10.11 23:00,我们的魔光项目在腾讯乐捐上的成绩是:

目标:180000元      筹款:113538.04元   

进度:63%              支持人次:812次

和2016年相比:  

筹款额增加 49,468.25元,↑77.21%

支持人次增加 276次,↑51.49%

依旧没筹满,和很多同领域的大项目比起来,也就是个零头,但我们真的也很心满意足了,因为这还是个在摸索中的项目,加之我们在筹款宣传上的谨慎,真正来捐钱的都是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愿意陪伴这个项目成长的伙伴。

其中捐1元2元的有,10元20元清空零钱包的有,1000元进魔光成人营的好几个,甚至还有一个去年给魔光捐了1万元的读者,今年号召她的大家庭一起,给我们捐了整3万,只因一直看我们的文章,信任我们会做实事。

谢谢每一个捐款人,魔光走得慢,报告进展也慢(反思中...),有你们的包容与同路,我们才走得踏实。

这些钱能干啥

1个iPhoneX=10000元 = 1个青少年1年的突破性成长=

1个魔光夏令营 + 1份个人成长计划+专人督导跟进+同伴支持网络

1个8-10天夏令营,孩子能获得什么?

  • 体验身体体能、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艺术创造力等各方面的挑战

  • 我们透过这些活动观察与发现令他们陷入困境的关键点和能够让他们走出困境的闪光点

  • 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开始与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 学习沟通的态度与艺术

  •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与抗挫力

1份个人成长计划+专人督导跟进

  • 针对每个人不同的陷入困境的关键点,给予不同的沟通与突破方案

  • 针对每个人的境况,与其商讨制定成长计划

  • 每人每年有年度任务清单,完成任务清单,才能参加进阶营,进而才能成为青少年领队

  • 每个人都有3-5人督导小组负责跟进

  • 总督导跟进各小组督导

  • 每年,会与每个魔光青少年监护人进行3-5次沟通

  • 这部分目前正在规划中,10月回访,预计11月开始执行

同伴支持网络

  • 定期网络读书会和电影分享会,并作讨论

  • 定期新技能学习

  • 同伴相互鼓励与支持

魔光这一年:我们都做了啥?

前期走访与跟进支持:2016.11-2017.6

2016年11月末,魔光第一年的项目筹款结束(共募得6.4万),我们即与福利院取得联系,沟通魔光项目事宜。

2016年12月-2017年4月,我们走访了2所过去合作过的福利院,开展了2次儿童活动,进行了33人次的青少年访谈。这些孩子年龄在14-18岁,他们或是服刑人员的子女,或是父母意外身故的孤儿,由于身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县城,所以信息闭塞、资源受限,孩子们的视野窄、解决问题方法单一、动力不足。但我们发起魔光项目参与邀请后,从申请表中看到,许多孩子都对自己有变得更好的期望,他们渴望自己可以成长为有更大的视野、更优秀、能力更强、可以帮助到其他人的人。

2017年2月底,针对孩子们自我评估不足和因资源受限导致的兴趣不足,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的状况,我们发出一封《写给魔光少年的一封信》,以自身故事作引子,鼓励孩子们从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安排每天需要完成的小任务开始,渐渐培养出兴趣、能力和自信。2017年3月-6月,有4个孩子与我们保持密切沟通,其中有1个连续每周提交阶段成长记录表格和本周心得给我们。

2017年6月,我们从不同渠道(包括2所福利院)选出7名公益支持的青少年,邀请他们进入魔光夏令营。

△ 元宵节回访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包汤圆

△ 每周任务记录和心得

1 个磨人的夏令营:2017.6-2017.7

2017年6月,我们开始筹备魔光夏令营,与福利院沟通的同时,也对外招募营员和志愿者,最终确定青少年营员11名,志愿者4名。

2017年7月19-27日,魔光夏令营在无锡、上海、舟山等地进行,我们和这些看似“难搞”的青少年们一起经历了8天8夜,骑行100公里、自己劈柴生火、埋锅造饭、夜宿闷热帐篷、徒手撘竹筏、真人cs高空攀岩、海边戏水看日出、上海寻老建筑,也唱歌弹小U跳共生舞,还有吐槽大会...身心皆“饱受折磨”...

△ 攀岩之前,岩壁在40度高温下烤了一整天噢

2 场故事发布会 2017.8.12-8.13

夏令营之后,有不少朋友好奇我们在夏令营里都经历了什么,我们也想让更多人了解魔光项目,于是一拍脑门,在西安和北京各做了一场故事发布会,与大家分享我们这群不好搞的大人和看起来“难搞”的孩子们一起共度的8天8夜。具体讲些啥,戳→ 一群“难搞”的人一起生活8天8夜,故事根本讲不完! 了解。

△ 北京故事发布会 @鸿芷咖啡

3 场魔光线下趴 2017.1-2017.8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内部一致达成:“魔光项目”不应只是我们和青少年在玩,每一个支持者也应是参与者、资源链接者和一起成长的同伴。

因此,我们同步开启了“魔光线下趴”的系列活动,邀请每一个关心“魔光” 的公众来与我们对话。

  • 2017.1.19,第一期魔光线下趴,我们和关心这个项目的朋友畅谈了许多,既分享了我们做青少年工作的理念和态度,也透过对话了解大家为何关注魔光,魔光与他们自身的连结是什么。

  • 2017.2.18,第二期线下趴我们做了一期电影讨论会,看的是《麒麟之翼》,从电影片段分析延展到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议题讨论:代际沟通、父子关系、青少年犯罪、校园欺凌、信任、勇气等等。

  • 2017.8.17,北京发布会后,我们做了第三期线下趴——《白夜行》读书会,很多人觉得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太黑暗了,读起来有许多不适和难受,认为作者把人性恶的部分展露得太赤裸,但我们都知道,其实现实有时黑暗无奈地多,我们想透过它,和大家谈谈恶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在面对相似的事件时,我们成人可以如何做,去预防这样的恶的发生。

△ 魔光线下趴Vol2:《麒麟之翼》观影会

△ 魔光线下趴Vol3:《白夜行》读书会

虽然目前只有3期,但参与者越来越多,从我们身边的朋友,到魔光项目的支持者,到关注这个项目的伙伴。也开始听到,大家能够逐渐敞开,分享与议题有关的自己的生活故事,其中亦有许多伤痛、无奈与和解,这让我们再次相信,创造平等和信任的对话空间,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魔光不仅是在做青少年的工作,营造一个可以互相支持的社会环境,也是魔光项目的一个重要部分。

刚刚结束的十一魔光成人营

北京故事发布会的提问环节,有小伙伴问:“你们什么时候办成人营啊?我也有困境,我要来!” 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事,因为不断看到、听到身边很多成年人说自己的生活无趣、工作价值感不高、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既然有人提出来,我们当下决定,不如十一就来办它个第一期!

于是,2017.10.1-2017.10.5,我们一行8人,开始了在上海、舟山、无锡5天的游荡:让视障伙伴带路,夜游外白渡桥和上海滩;舟山海边戏水吹风骑水上三轮,会游泳的自觉去浪里滚两滚;沙滩上夜聊,8人挤进一个帐篷;30公里大青山徒步,带一只小鸭子上路...也经历了半夜车上临时找房,因预订的青旅不靠谱,差点露宿街头;去看大英博物馆的展,人很多就改成了吃吃吃...

详情参见→ 魔光成人营:一个可以忘了该怎么做成人的地方

不靠谱,不紧张,不设限,不用表现得“好”,不知不觉,还有不评判,不隐藏,不掩饰...我们在成人营里做的,和青少年夏令营一样,也是希望通过共同相处,营造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和被充分听到的氛围,让大家在直接和坦诚中,多一些轻松自在的笑容。

去年筹的钱,都用在了哪里?

魔光青少年成长基金项目公众筹款64069.79元,尚有19220.94元未到账。

关于筹款的困惑与思考

去年99公益日后,我们在筹款总结→钱没捐够,可我们还是很开心呀 里说,这是一个不够成熟的项目,之所以推出来,是因为看到越来越多被卡住的青少年,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动起来,帮我们想想,一起出主意,我们来落实实践,希望这不仅是一个大家捐钱的项目,也是一个大家集思广益的项目。

今年的99公益日,我们做了一些事,虽有很多不足,但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有兴趣了解魔光,加入支持队伍,甚至卖力地在朋友圈帮我们做背书和劝捐,当然是很感动的,不过感动之余,还有一些反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也欢迎给我们反馈,一起探讨。

“一拍脑门就捐了” vs “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捐”

“大家哪有那么多时间了解你们的项目啊,公众筹款就该让他们不用想,一拍脑门就捐了!”,这样的声音听过很多,来自许多出于善意,为我们这家筹款动员不及格的机构募不来钱而干着急的伙伴们,然而我们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死性不改”——不劝捐,不互捐,不搞筹款比赛,仍像去年一样,写下又臭又长的故事,想象着来捐款的朋友,都仔细看过文章,了解(至少试着了解)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真的“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捐”后才按下支付按钮。

在这样一个快消时代,这么做一定是吃力不讨好的,我们固执地这么做,是因为——

自我负责的意识,是我们在做儿童和青少年的工作中,一直强调的重点,我们希望每个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那么,对待来捐款的人,我们也抱持同样的期待——每个捐款人也都应该为自己的捐款行为负责,这是一个主动的意愿和决定,而不是出于任何被迫或人情面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是平等的,也才能真正地对话。

谁是施与人,谁是受助者?

公众筹款中,常常认为捐款人就是施与者,机构或服务对象就是受助者。

但我们并不这么看,不认同这么简单的施与受的关系。

前面已经说了,我们认为捐款人应为自己的捐款行为负责,这就需要他们付出相应的行动和思考,我们拿了钱,也希望能开发一些真正有惠于捐款人的产品,比如成人营、线上支持小组,将我们在青少年工作中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打包成面向公众的线上微课,等等。

我们希望捐款人,捐的钱并不是为了捐助孩子,而是为自己投入的成长基金,顺便支持到了更多孩子。同时,在这个项目里面,看似我们在服务青少年,其实常常是孩子在教我们应如何处理一些事情,如何与他们建立关系,施与受是相互的。

我们都利己又利他,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

当然,我们还是会有一些困惑

北京夏令营故事发布会后,我和一些圈外的朋友聊天,他们纷纷表示——“你们做的事情很好啊,很赞啊,真的有效啊balabala” 但,如果让他们重述一遍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就都哑口了...

这让我们一再反思,到底——

要如何把我们做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讲得更清楚,更让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们惯用(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是,写很长的故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跟孩子们互动的,我们如何看到他们的需求,用了什么方法应对,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我们尽量详尽地叙述,以便让过程较为完整地呈现,避免断章取义的误解。但这样做,虽然我们有“如果认真看就可以让人路转粉”的自信,但这个“如果认真看”一直都是很难突破的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急❗️夏令营挑花眼,你们想去哪❓
2012北京语言大学国际青少年汉语夏令营
面对鱼龙混杂的美国“顶级”夏令营,我们该如何选择?
怎样自助报美国夏令营?怎样甄别优劣“夏校”?你需要的信息都在这里了!
【专题】户外营地教育:让“野孩子”成为中流砥柱
相约中国黄石!体验山地户外夏令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