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大多数人会越来越笨,最终大脑内存只剩下1M

LAB君按


文 | 魏峰


美国一个叫詹姆斯·马丁的博士曾说过: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据统计,近30年的信息总量等于过去1700年信息的总和。



  智能时代  

  我们的大脑内存很紧张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逐步从解放双手到解放大脑。


从原来的凡事必须亲力亲为,到现在,只需要写好程序,打开按钮,事就成了。


在此,不是要说过去的年代有多好,现在的年代有多坏。


按照人类的进化史来看,人类总是在让自己过得越来越舒适。


每一个新时代总比上一个时代要“幸福”。


长远而负责地来看,我们不能因为从这个时代得益,就闭口不提这个时代的不好;也不能从这个时代得益之后,却对这个时代反咬一口。


事物没有绝对的,硬币有正面就有反面,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这个时代,有好,也有坏。




我们要明白,我们得到了什么,牺牲了什么。


在现在这个时代,“流量”这个词很重要,因为互联网缩小了世界的距离,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易、人跟人的交往,不再需要面对面进行,只要达到信息交换,事就成了。


人机、人与人一次信息交换就是一次流量,因此,流量大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个人受欢迎程度的最重要标志


企业的日活,明星大V有多少粉丝、每天有多少互动,各种社会活动、人际交往都呈现在数据上,都体现为流量。


而流量,是什么?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从这个时代最大的得益就是信息,最大的付出就是注意力。


乍听之下,我们好像并没有什么损失,是绝对的受益者。


事实确实如此吗?


面对上亿的公众号,成千上万的企业、明星,你的注意力能够都顾得上吗?


大脑内存够用吗?


 数据信息让你的思考力退化了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


我担心总有一天技术将超越我们的人际互动;那么,这个世界将出现一个充满傻瓜的时代



现在,微信、微博、QQ等各种科技互联网正在赶超我们的人际互动,甚至在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中科技已经超过了我们的人际互动。


爱因斯坦的话,正在逐步应验。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棘轮效应。


假如科技继续发展,人类的大脑会对科技产生进一轮的依赖,就如棘轮效应,人类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状态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像是原来物质生活不好的时候,每天要吃糠咽菜;后来生活好点了,吃得起玉米面了,你就基本不再愿意回到吃糠的生活;等有了白面馒头,你就不会愿意天天吃玉米面。


脑力生活也一样,比如追一个女孩,按照老方法,你要写情书、制造巧合,一步步“引诱”她,《孙子兵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才能俘获芳心;



科技进步后,有了电话、短信,你就不需要再字斟句酌一天一首情诗,电话一通想说什么直接就说了,意犹未尽,再补充几条短信就行了,进度大大加快,这时候你基本不再想回到纸质化谈情说爱的年代。


而现在,各种社交软件,通过搜索附近的人,不仅从根源上解决了你“女生库存”问题,还能够通过各种性格分析软件,分析你跟该女生的匹配度,匹配度太低,你就直接放弃,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这也比上一个时代方便、快捷。




我们从过去的数据信息中获得巨大的红利,节约了大量甚至全部的“试错成本”。


数据信息分析,慢慢成为我们量化、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因素,让我们越来越理性。


我们好像觉得自己越来越聪明了,越来越不会“一厢情愿”地“默默付出”,总是多多少少要考虑一下“性价比”;就是投入的资金、时间成本能否得到正相关的回报。越不划算的,越是首先被排除。


所谓“解放大脑”,就是把人从外部世界的低性价比环境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最高性价比地享受生活。很少再去“冲动”,尤其不会去做“性价比很低”的行为。


人从感性,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排斥大脑“劳苦”,越来越青睐于“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喜欢进行数据分析之后,“高明”地应对。


并且,这个过程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


那么,我们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


有些人还是会有疑问,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量,前文提到,我们近30年获取的信息是过去1700年的总和,人怎么可能变笨呢?


你甚至会觉得自己更加聪明了吧?



信息掌握得越多,人越理性,越理性,就越遵守规矩,越不会“冒险”······


从小老师就教我们,人的定义是,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其中,制造工具,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恰恰是在“无知”的“冒险”中完成的。


可是信息过载的社会中,我们广大的民众越来越不擅长制造,只是越来越热衷于使用。

主动思考、创造性思考逐渐被各种搜索引擎取代。


我们肢体的进化完成了,思考力却正在退化。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这世界将慢慢变成一个充满傻瓜的时代。


  信息过载  

  人脑已沦为容器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分析: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有着一种过度崇拜心理,希望从信息中获得欣快感,存在着信息焦虑、信息依赖等心理,人们觉得一刻也离不开信息


其次,信息发布门槛低,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发布者数量激增,带来信息量激增,正是因为信息发布门槛低,信息呈现严重的平庸化、噪音化。


正是这种信息依赖心理、信息门槛越来越低,加上互联网海量容纳性,信息量滚雪球式激增,社会信息超过了我们个人接受、处理、有效利用的能力,并导致故障的状况,就是信息过载。



简单列举一组数据信息:


20世纪60年代信息总量约72亿字符,80年代信息总量约500万亿字符,1995年的知识总量是1985年的2400倍。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期约每10年增加一倍,再后来每3年增加一倍。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四五百万篇,出版科技期刊约为5万种,报纸6万种。世界上每天的出版量业已达到1000本之多。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能掌握这么多信息。并且绝大多数信息对你是没用的。可气的是,它们却会占用你的注意力。


你现在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很多事情上,可是此刻你选择了阅读这篇文章,是因为你在控制着自己的注意力,这是“自上而下”的注意模式。


而当身边有人叫你、手机铃声、汽车鸣笛等等信号发出时,你会马上选择去关注信号源的情况,这时候你的注意力控制着你,这是“自下而上”的注意模式


我们几乎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有几十个软件,几乎每个软件为了保证不被我们遗忘都有即时信息推送功能。


我们每天听到提示音,从消息栏翻看海量推送信息。生怕自己把某一条重要信息给错过了,所以,我们长期处在“自下而上”的注意模式中;


其实,看完那些推送之后,人们经常发现那些信息只是数百亿字符中的无用字符,可只有自己逐一确认后,才能真正安心。


很多人每天睡觉前,看完所有的推送信息才安心睡觉,每天早晨看完所有的推送信息才穿衣起床。



其实,这不是强迫症,而是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大量平庸、贫瘠的信息充斥大脑时,人会获得暂时的满足,大量时间长期被占据,形成固定的生活习惯。如果不能按时得到信息,潜意识会加剧信息焦虑,刺激你一轮接一轮的对信息产生获取欲望。


这跟毒品的成瘾机制差不多。


在过载的信息和人脑的关系中,人脑处在被动地位,承担容器的功能。


  信息过载  

  觉醒者如何自救  


要知道,你才是自己大脑的主人,注意力只是一个工具


总是处在“自下而上”的注意模式中,你就在信息过载的现实中沦为了信息的奴隶。


相信不少人、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过载的现实,并且正在着手解决相关问题。


有些搜索引擎技术,虽然能够将信息细化,提高获取有用信息的效率,但是新技术仍然存在信息过载问题,只是比老技术稍微显得高效一些。


等到新一轮的技术更新迭代,现有的技术又成为老技术,到时又会陷入新的信息过载阶段。


所以,信息化时代,技术和信息过载其实相辅相生,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过载。


某些软件或者平台,提出所谓碎片化阅读,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风格,也只是信息过载的一种美化形式,实际上对系统理论的学习是重大伤害。


以往时代,信息遵循“先过滤后发布”原则,经大众媒体、教会、专家等筛选后送达社会大众,现在的信息却是“先发布后过滤”。


浩如烟海的各类信息增加了信息不确定性和信息焦虑,筛选机制就显得空前重要。



信息过剩的时代,觉醒者最应该做的是有选择地定向信息过滤。


我们不能妥协,不能接受调剂,应该采取以下手段:


1.划分时间区域。自己什么时间办公学习,自己最清楚,在办公学习期间,严格划分无干扰时间段和干扰时间段,办公学习期间关闭推送,关闭邮箱、私人电话。


2.信息渠道的减法。比如给自己关注的公众号综合价值打分,不及格的果断删除。不要有万一下一篇很好这样的心理。


3.信息收集和吸收分开进行。当我们在浏览文章时,总会看到许许多多让自己动心的链接,只要点到“下一篇”就有无数个下一篇等着你,所以在搜索信息时不要去吸收,整个搜索过程完毕,再统一阅读、分析。


······


或者其他更有魄力的手段。


不管采取哪种手段,都需要有强大的意志。才能在信息过载的大浪淘沙中幸存下来,不被时代随意淹没。


如若不然,放任信息过载,最终你的大脑可用内存将只剩下1M,仅仅能够维持在网上搜索答案。


由此,可以想象一个对话画面:


A老头自豪地说:我这辈子在世上搜索过1亿条信息······


B老头更加自豪地说:我这辈子搜索过2亿······


C老头:稍等,我搜索一下,看看我这辈子搜过多少信息······




即使数据再庞大,然并卵。


 本期互动  


你的注意力被过量的信息分散了吗?

你有什么应对信息过载的方法?

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LAB君会精选评论



本期作者

 


魏峰

一只喜欢写文章的法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注意力的使用,决定着人生的状态​
爱刷短视频,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后果可能比你想得严重
信息过载的10个症状以及它如何影响你的大脑和身体
人类的大脑相当于多大的内存?
527王雪:大学生面临怎样的信息挑战
人的大脑大约相当于多大内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