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误读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误读

 

文/龚立人原创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这是两句话,讲的是治国的大道。但是对后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却产生了明显的歧义。之所以如是,是因为有人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是断句的问题。《论语》成书时没有断句,是后人断的。因而又出了这样断的句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出现了歧义的解释就不足为怪了。

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得出这样的解读:“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这是什么?愚民政策!封建主义思想。

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得出这样的解读:“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这是什么?平等博爱!资本主义思想。

口水仗再打也没有一个法庭能作出判定,科学又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通过时光隧道把孔丘先生请到当下来亲口解释。

其实也没什么复杂的,只要我们不脱离历史,不脱离其人的根本立场和政治主张,这句话的根本含义就自然分晓。那么孔子何许人也,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他只会有封建主义思想,绝无可能有资本主义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美学思想。其实他的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美学思想都是从属于、依附于、服从于、服务于他政治思想的,这才构成了他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礼”与“仁”是最崇高的治国之道。他一生的梦想就是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之道,他的到处奔波流浪,他的毕生致力于教育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治国之道能够得以实践;只可惜在他众多的艺术中缺泛自我推销的艺术,终与亲力亲为地实践自己的梦想无缘。

我们再回到《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两句话,讲了两个阶层,一个治国的主张。第一句话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讲的一个国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针对统治阶层而讲的,要使统治得以稳固,就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们就要懂得诗、礼、乐。那他们统治谁呢?当然是统治“民”,应该如何治民呢?“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因为民这个阶层只能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否则你就不好统治了,你的统治地位就不会稳固。

或许有人会说,我的这种解读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是相矛盾的,孔子的教育是不分类别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读,“有教无类”是这样的一种语言定式:“有什么就没什么”。比如“有饭吃就没有饥饿。”孔子的原义是:人本来是分很多类的,睿智的、智慧的、聪明的、无知的、愚笨的等等……但只要有了教育,这些差别就没有了,他这里不过是强调教育的作用之大。

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张的人不过是有一种善良的愿望,把唤醒民众的意愿通过孔子的嘴说出来,让统治者摒弃愚民政策。不过告诉你,若我是统治者,我是不愿意听你的,尤其是想实行专制和独裁统治,就必然会打着圣人的旗号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实我的这篇短文,谁也不用当回事,全当是一个醉酒者的误读好了。

 

 

龚立人  2012/4/21 写于九紫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推崇孔子?
“德”在孔子思想中的不同面向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是用道家,那老子就是圣人,那中国会怎样?
谁是轴心时代文化突破的主体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2000多年!
孔德立:《周易》与孔子的“神道设教”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