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太上清静经》之实践

论《太上清静经》之实践

 

作者:阳真道人 黄元诚

 

前 言:

  「道法清静」此点当今人人皆说知道,但再问如何去实践「清静」,初学之人个个都说「不知道」,习之有年之人直言「作不到」!此点对于有心习于至道之人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敝人入玄门学法三十余年,因机缘之故以玄门中煞伐法为附修之学,而此法对于学人的清静修为要求极为严苛,亦因此故深知不得清静者道法不灵,咒曰:「天清清,地灵灵」,学道不清反求诸法,此者何得以灵而有验呢?

 

《太上清静经》之实践细则《坐忘论》

 

  《太上清静经》之粹炼精妙犹如佛教之《般若心经》,此二文者皆是直指心性之归向却除诸妄直入太虚。但也因如此之精粹也使后学之人常感无从下手。

  然而在唐朝之时上清宗师 司马承祯所着之《坐忘论》,此文分成七大纲目依序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而其论中所言之「泰定」者实为清静有成之里程指针。故此加以交叉对正卽可收清静之施行法则。

 

  《清静》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清静》曰:「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这段真文为之上妙,但没直接的明指如何去达成,是而于以下于《坐忘》之中有加以补充说明。

 

  敬信:

  《坐忘》曰:「至道超于色味,真性隔于可欲,而能闻希微以悬信,听罔象而不惑者哉?如人闻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

  学道之人首先需要由内心深处发出坚强敬仰与信念,尊重至道之浩大无量,景仰清虚之空灵潇洒,相信自身有生之年终有一日定可以达到时时清静之功夫,届时以身合道入「得道者」之行列中。

 

  断缘:

  《坐忘》曰:「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圣至神,孰不由此乎。或显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隐逸情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深妨正业,凡此类例皆应绝之。」

  学道之人身处尘世,若说日日无事此者断不可能,论中所言之「弃事、无为」指的是无所谓的交际与应酬,现代人每日工作之余可用在自身的时间不多,下班之后休假之时邀约不断,如此神形俱疲之下何来有时间收心静养而得天光自照呢。有心学道之人若自言没有时间的话,此于学道的路上「一切免谈」。白玉蟾真人曾言:「忙里偷闲方为真功夫」,但如何忙里偷闲呢?那就是要断绝无所必要的邀约。

 

  收心:

  《坐忘》曰:「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此段开始讲收心之原则与方法;人类万年以来习于有形可见之物质世界,然而心思之变瞬息万化,且人之所行多因一念之妄招一步之差乃至悔咎满身,所以学道之初入手者就是急需收拾起身中妄念勃勃之心,心安常住清虚之中不挂俗尘,以此者自入虚空此心合道。而此心能合于至道者万法渐明,修真学道此乃初始之境。

 

  《坐忘》曰:「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凡住有所则令心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可知矣。

  若于安坐之中强心定意执住空境,此行仍是着相,常着于此日久反成病态之心。故心无所着而又不动此乃为「真定」,入手筑基用的是此之「定」,如此而行心气调合身心清爽忧解体健,此此为自我验证所行是否正确的标准。

 

  《坐忘》曰: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则永断觉知入于盲定。

  于安坐之中不论是非对错心念皆灭斩断正觉,自居于「盲定」之中,常居于此不获灵性何与土石有别?

 

  《坐忘》曰: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元来不别。

  于安坐之中放任妄心欲念浮杂尘起,此等作法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

 

  《坐忘》曰: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尔。

  于安坐之中心中诸念以正误二分,然而无明确的指针反使诸念漫流,若想似泥水自沉者,这是错误的方法,然而指针是何者?自然而清静即是正误之指针。

 

  《坐忘》曰:若褊行诸事,言心无所染者,于言甚善,于行极非,真学之流特宜诫此。

  若学道之人自言心不着境,酒肆、烟花、偏财、愤怼等等毫无避讳,此言虽善但于行为确是错误至极,学真之人切不可犯此等的错误。

 

  简事:

  《坐忘》曰:夫人之生也,必尝于事物,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外求诸物,内明诸己,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有当,不任事之非当。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

  此段开始讲简事之原则与方法;敝人门祖常言:「人生在世谁无事?若言无事者,善善恶恶不入心而已。」学道之人不是靠他人奉养才能学的高,玄门历代高真何人不是自食其力。且天下万事光靠一人两只手是作不完的,术业有专攻才智本不平,要自知己力而行之,每日工作之余方能偷闲静养学真。

 

  《坐忘》曰: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身边诸事有必要与无必要者,必要之事就需专心而行,非属必要者断然绝之,如此方能忙里偷闲。若不能于此茫茫碌碌日日过,何能有时间学道修真?

 

  《坐忘》曰: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证成之人。若实未成,而言无累者,诚自诳耳。

  每日面对诸多之事务但事繁心不烦,面对各形各色之扰惑其心不动,此等之人已自证其无事之道。但若未有此功夫者仅是嘴巴讲讲无事,此等之人仅是自我欺骗而已。

 

  真观:

  「真观」即是学道之人如何用正确的眼光与心态去面对这幻化无穷的世界,说简洁些即是有心学道之人所要建立的人生观。因道法清静之故我道玄门所建立的观点皆以「净观」作为宗旨,这需要学人自身提起极大的智能去体会与感受,敝人门祖曾言:「俗人皆以土不净,沾染尔后急急拂之,殊不知若秽土者寸草不生万灵灭绝,若生意盎然之土必然洁净,所见万物皆清净,有此方为道法清静。」

 

  《坐忘》曰:然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当须虚襟而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躁。若因事烦躁者心病已动,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也。欲渡于海事资船舫,渡海若讫理自不留。因何未渡先欲废舍?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出离虚幻故求衣食,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即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此段是司马真人所讲解学道之人如何面对衣食所需,度此法身而求衣食温饱不违道理,道人从事于百业中不论高下贵贱,应当光明正大心胸开朗的去工作,以此资养自身,但虽然从是百业之中然而成者自成失者自失切勿得失于心。

 

  《坐忘》曰:若色病重者,当观染色都由想尔,想若不生,终无色事。当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妄,妄想心空,谁为色主?经云: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有色也?又思妖妍美色,甚于狐魅,狐魅媚人,令人厌患,虽身致死,不入恶道,为厌患故,永离邪侄。妖艳惑人,令人爱着,乃致身死,留恋弥深,为邪念故,死堕诸趣,生地狱中。故经云:今代发心为夫妻,死后不得俱生人道。所以者何?为邪念故。又观色若定是美,何故鱼见深入,鸟见高飞,仙人观之为秽浊,贤人喻之为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于死,百年无色,飜免夭伤。故知色者非身心之要,适为性命之仇贼,何须系着,自取消毁。

  此段是司马真人所讲解学道之人如何面对心中重重之性色欲念,经云:「色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有色也?」此句敝人以自身之例引申,二十多年之前年少血气旺,骑机车之中见前方有一婀娜多姿之女郎,脚蹬高跟鞋、头染着褐发、身穿露背装、下着迷你裙。一时间心中妄境窜生,待机车越过此女之时用后照镜偷喵一眼,结论是相见不如不见。此女约五十多岁肉松脸垮还浓妆艳抹,乍看之下还以为白日见鬼。于此事敝人曾向门祖提及,门祖言:「见相心生诸境,汝未见之先心中已有自见此卽为妄念,妄念与其所见所差甚钜故成偏见。但若言时光向前三十年此女又何曾不是多姿色,而又向后三十年者当下姿色皆苍老。需谨记见质形而起好恶之心者此已然全失清静意。」

 

  《坐忘》曰:若见他人为恶,心生嫌恶者,犹如见人自杀,己身引颈,乘取他刀以自害命。他自为恶不遣,我当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又见为恶者若可嫌,见为善者亦须恶。何以然耶?同障道故。

  此段是司马真人所讲解何谓学道之人「不思善亦不思恶」,见恶者其行虽是可诛,然而却心生愤恨自烧于心,此者必不清静。自家求死不欲生,何必自己好端端的一个人跟着去陪葬。行于恶者必遭刑罚,行于善者必有福佑,全属自然而已。学道之人心中自有斧尺度量善恶,然而不是将他人之善恶牵挂于心。

 

  《坐忘》曰:若贫者亦审观之,谁与我贫?天地平等,覆载无私,我今贫苦,非天地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贵,我今贫贱,非父母也。人及鬼神,自救无暇,何能有力将贫与我?进退寻察,无所从来,乃知我业也,乃知天命也。业由我造,命由天赋,业之与命,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不可怨,唯有智者善而达之,乐天知命,故不忧,何贫之可苦也。。。。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草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今有贫病恼乱我身,则寇贼也,我有正心,则勇士也,用智观察,则挥剑也,恼累消除,则战胜也,湛然常乐,则荣禄也。凡有苦事来迫,我心不以此观而生忧累,则如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逃亡获罪,去乐就苦,何可悯焉?

  此段是司马真人所讲解何谓学道之人如何面对「贫病交加之境」,道言:「虽是身贫然而道不贫,此乃道富。虽是身病然而道不病,此乃道健。」,人的一生之中荣枯难料,内道者富健康强虽当下俗人见我之凄凉惨淡,何人可知来日紫阶金箓之功可拔九祖之幽幽。

 

结 论:

  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以上诸要皆能透行者泰定之日不久必至,《清静》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而澄其心遣其欲的渐进之法,即是「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此等五项,以上敝人诸论虽似老生常谈,但总观我神州祖国道教至今衰弱至无与复加之地,其主因皆是道法不灵,而道法不灵的切确主因乃是清静无功所致。以此多言但望有益于有心之后学者。

 

  颂曰:

大道本无情 万姓均沾露

太上有情故 一指千年心

道法象天地 至虚无尘染

遣欲身先行 天地必然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入道淺論
入门四御论
李涵虚-《清静经约解》
道教有三不问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及其注解(五)
《道德经》中蕴含的养生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