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知的觉醒,从这本2000多年前的经典开始!
有句话,经常被大多数人挂在嘴边:“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人生的结局”。
 
但只有极少数人会问:是什么决定了格局?
 
答案是,一个人的认知。
 
认知水平,决定了一个人与世界相处的底层逻辑。
 
人之所以会分出个三六九等,最大的原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认知水平。
 

01

人生的被动
源于认知的低下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年轻人出国深造,但因为家庭条件一般,只能半工半读维持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当地的公交售票系统是自助的,而且车站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抽查的次数也非常少。
 
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得出一个事实:逃票被查到的概率仅为万分之三。于是,沾沾自喜的他开始了他的逃票生涯。
 
几年后,他从名牌大学毕业,投向跨国名企的简历都收到了热情的回复。但奇怪的是,每次面试结束,他都被婉言拒绝。
 
最后一次面试被拒后,他愤怒地要求面试官给他一个不录用的真正理由。
 
然而,真相让他后悔不已。
 
“你的学历和专业知识,说明你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但是,你的信用记录显示你有三次乘坐公交车逃票被罚的记录,这说明,一方面你不尊重规则,另外一方面,你不值得信任。”
 
高智商让这个年轻人拥有了让人羡慕的学历,但低认知让他机关算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高智商不代表高认知,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有高认知的人,听闻道的道理后,立刻努力去实践它;
认知一般的人,听闻道的道理后,有时候记得有时候又不记得;
认知低下的人,听闻道的道理后,觉得道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不同,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
 
即使你有再多的才华,即使你再怎么努力,你依然是会被认知的牢笼所辖制。
 
为何不可与夏虫语冰,为何不可与井蛙语海?
 
认知不同,就失去了平等对话的权利,人生的被动也随之而来。
 

02

人生的突破
需要高水平的认知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宋国有户人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绵为生,手脚非常容易皲裂,于是专门调制了一种治疗皲裂的秘方。
 
有人听说了这种药物,便想出高价买下。
 
这户人家全家一起商议:“过去我们年复一年在河里洗丝绵也只能赚几个钱而已,现在一个秘方就能赚百余倍,不如就卖给他吧。”
 
于是这人拿到秘方后,来到了吴国。
 
当时吴国正和越国打仗,时逢冬季,两军在水上作战,战士很容易皲裂,于是那人便将配好的药分给了他们,结果吴国大败越国。
 
后来那人就获得了吴王奖赏,从平民成了贵族。
 
虽然是一样的药方,但不同认知的人可以用来创造不同的价值。
 
认知层次低的人,常常被浅层问题所困;
 
认知层次高的人,解决的却是深层问题;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永远都要高于事情的本身,从事及人,从人及己,自我反思的过程就是认知提升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对别人非常了解,会给别人出谋划策,会识别他人的善恶贤愚,也自诩为聪明人,却常常忘了自我反思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职场中,我们常常为了胜过对手而竭尽所能,更有甚者会不择手段,以为战胜对手就能彰显自己的强大,却忘了战胜自己的欲望与缺点。
 
许多时候,人与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物的洞察与理解
 
老子之所以能用短短5000字写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巨作,就是因为他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认知能力
 
比起那些需要半辈子才能悟透的人,用哲学认知来看待事物的人,过得自然是不一样的人生
 

03

人生的底气
来自认知系统
 
经常听人说: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也办不成认知以外的事
 
换句话说,个认知水平低下的人,既没有赚钱能力,也没有办事能力,这样的人生,哪来的底气!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我们的认知呢?
 
从思考开始!
 
人类婴儿与动物幼崽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反思自身的存在。这种反思会伴随人的一生,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世界观。
 
而哲学是研究世界本源的学问,称为本体论与世界观。它看似浩大,但实际上却是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和研究过的事情。
 
认知的提升,必然伴随着哲学的思考。
 
神经语言程序学者罗伯特·迪尔茨把人的认知分为6个层次:
 
处于环境层的人,都会把原因归结给外部,常常感叹命运的不公,却不思进取改变自己
 
处于行动层的人,常把问题归结于自己行动力不足,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的不幸是因为不够努力,而从没思考过,是怎样努力才能更有价值
 
处于能力层的人,已经感觉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从而开始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
 
处于信念层的人,开始探寻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自己有了特定前进的方向。
 
处于身份层的人,更关注内心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清楚自己的内心后,他们就开始付诸行动。
 
处于愿景层的人,往往是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像袁隆平、张桂梅。因为他们思考的是: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他们内心的认知,已经上升到道的层次,他们的心中有无私的大爱。
 
如老子所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依靠道生,道却不干涉万物的演变,就是成就了伟业也不认为是自己做了什么,慈爱地养育万物而不求回报,也不把自己置于万物之上。
 
认知的提升,帮助我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事物的高度与方向,建立起科学的认知逻辑,促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做,要怎么做、去做的价值这3个问题。
 
认知系统建立起来了,思维体系也就有了,再去做具体的事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
 
遗憾的是,现在社会的大部分人,都只热衷于寻求方法,而忽略了建立系统。大家都想着通过一本本的工具书,快速获得成功的“术”,却忽略了去建设内心的“道”。
 
许多人都觉得老子的无为之道,是无用之学,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也没有具体的适用范围。
 
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却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做一万件平庸之事。术固然重要,但道更重要。
 
读《老子注释》,不在于获得某些娴熟的技能,而是帮助自己像老子那样去思考,用他的大智慧来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
 
“领悟前贤三两句,除却后患百千条”,中国哲学史上的瑰宝,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读懂了是底气,读不懂是修行。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图)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为何很多人都喜欢它?
解读《道德经》
上善若水,利物不争。
为什么说老子的《道德经》被儒生给毁了?
老子的哲学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