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的创新与新新诗的评判------

诗的创新与新新诗的评判

-------作者:著名诗人流沙江(流沙;匡花坛;匡天龙)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多元化的社会里,一切固定不变的东西少了,今天你看到的一切不是明天你眼睛看到的一切。一切都在变,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在这个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里,所有本土的、乡村的话题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所有人员均活跃在城市里,即便不能活跃在市区的广场,也或以活跃在城市的边缘而自豪。而文学,不向以往一样,那么被人看重。过去那种因文字而导致洛阳纸贵的局面,在现今社会是很少发生的。或说有,能举出易中天、于丹最近的火暴之态势来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所要说的是纯文学范畴,这个狭小的空间内,一切局面的撑开显得小之又小。

在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文本形态下,主流的文学样式已经逐渐丧失了他们原先所拥有的地位。在猎艳、惊奇、玄幻类似词语的标榜下,小说正在失去原先的灵魂,恣意地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而散文呢?也在这快餐时代的列车上,逐渐变样,由大家闺秀逐渐蜕变为小家碧玉,甚至更有继续退化的可能。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长期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朝代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诗歌,似乎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关于诗歌争论的话题多了,这种多似乎并不是有益的争论,这种争论无非有关于口语与非口语、诗歌的存在与废弃、上半身与下半身的争论。安静的诗坛因为争论而逐渐霉变,这些争论最终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这种争论的本身只是想唤起人们对诗歌的重视。好在有相当多的朋友至今还在努力写作,或者用埋头苦干来形容他们最贴切不过了,毕竟因为他们的默默写作与艰苦奉献,我们的诗坛才昌盛不衰,我们的诗坛才百花齐放。

关于这个论题的写作,就是源于当今诗坛大大小小的争论。

我是在1999年的盘峰诗会之后,也就是在2001年左右介入诗歌写作的。那时,诗坛经历了那场大的重要的争论,似乎一度沉静。那次争论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了或者本不喜欢诗歌热爱诗歌的人开始关注诗歌,诗歌一度如春花般盛放。但这也导致了关于诗歌鉴赏与写作的探讨:究竟诗歌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样式?现代诗歌的日渐口语化是否算得为诗歌?诗歌的文字晦涩难懂是否又是诗作者玩的另一种把戏?中国诗歌又该何去何从?

下面就论题谈谈诗歌的鉴赏与写作,文章所讨论的鉴赏与写作问题皆指现代诗。

一、 诗歌的鉴赏问题

关于诗歌鉴赏的文论很多,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就写过相当多的鉴赏文章,这里不缀叙。有人总结出“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也有人所诗歌的鉴赏重在“意象鉴赏”,也有人注重要从原诗中的语言中寻找突破。

拿到一首诗歌,我们该怎样去读它?其实,诗歌鉴赏是无定规的。那么,既无定规,面对一首别人的作品,我们又该如何下手?

这里,我们不妨尝试创造意境诗歌鉴赏法。

顾名思义,创造意境即是由读诗者根据诗歌作者原文所营造的意境,因地制宜地根据自身所处环境,自己创造出自己的阅读意境。当然这种方法创造的意境有时候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时需要借助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来对整个作品做全局的把握。由此,可衍生出两种鉴赏方法,其一可概述为“特定条件创设意境鉴赏法”,其二即为“一般环境创设已经鉴赏法”。

对于第一种鉴赏方法,我们选取食指的经典名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例,简要作一下分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摘录如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对于这样一首诗歌,在我们对作者所处年代所处环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去创设一个新的环境来阅读这首诗歌呢?我们先通读全诗,但注意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这些在文中,我都用其他色系标出。

读完之后,我们都在心中持留了一个游子踏上征途的印象,而又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踏上征程。我们来看作者营造的意境:我坐在列车上,车窗外手的“海洋在翻腾”,车站建筑“剧烈的抖动”,我的心一阵疼痛;“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再次挥动手臂,“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却发现不知道是“谁的手”;但我却不松手,因为这是我“最后的北京”。这便是读完后能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手,海洋;心,风筝,针线;声浪,妈妈,北京。等等,皆为诗人在诗中所提及的意象。这些意象直接影响了整首诗歌的表达效果。

基于基本的了解,我们来创设这样一个意境:我们自己坐在列车上,周围到处是送别的人群;或者,我们首次离别自己的家乡,离别的原因各样;在车即将离站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跟被这片土地揪着,被在我们走后,仍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亲人揪着;依然踏上列车,便不能下了,在列车滚动后,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挥动手臂,高呼“这是我最后的XX!”到此,这样,我们是否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理呢?当然,到这里我们所能体会的还不全是诗人所想要传达的。

要想完全了解诗人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我们必须而且有必要去了解作者当时的环境。食指作为七八十年代初风行诗坛的“朦胧诗”创作的先行者,这首诗创作于1968年。我们知道,那正是文革开始的年份,时值全国普遍存在政治狂热。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所想表现的东西了。全诗正是从历史实践的思考出发,表现了一种惊人的忧伤与迷惘,对于国家和青年一代的去路充满了迷茫。这样我们就能理解那是对一个时代命运的思考,它已经脱离了个人的小圈子。

这样这首诗的鉴赏才算完毕。

第二种方法,我们选一首南京诗人朱朱的《小镇的萨克斯》做简单分析。

小镇的萨克斯

雨中的男人,有一圈细密的茸毛,

他们行走时像褐色的树,那么稀疏

整条街道像粗大的萨克斯伸过。

有一道光线沿着起伏的屋顶铺展,

雨丝落向孩子和狗。

树叶和墙壁的灯无声地点燃。

我走进平原和小镇,

沿着楼梯,走上房屋,窗口放着一篮栗子

我走到人的唇与萨克斯相触的门

这首诗的作者朱朱是一位南京诗人,朱朱的作品一贯具有的孤独与沉静在这首诗歌里绝佳的体现了。我们都知道,萨克斯管是一种演奏音乐的乐器,曾经一曲经典的萨克斯演奏曲《回家》感染了多少人?在一个“我”路过或居住的小镇上,萨克斯风管的音乐在飘响。在这首诗中,“雨中的男人”的形象是“像褐色的树”。音乐飘进“我”的耳朵,更在这样一个傍晚,“沿着”小镇“起伏的屋顶铺展”。一幅美丽的图像凸显出来:雨中,和着音乐的节奏,稀疏的黑白人群、孩子和狗,落叶和傍晚的灯,一个孤独的“我”……

通过上述意境的再创设,我们是否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了那个雨天,在那个响起萨克斯音乐的小镇,诗人的思想所穿越的距离与路线呢?诗人想要传达的在一个安静的江南雨夜的傍晚,一个安静和谐的小镇,伴随着萨克斯的乐曲,正安放在江南的油画上,等待我们去欣赏……

当然,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基本的方法问题。要想完整的对一首诗歌做出很好的把握,分清诗歌的好与坏,这还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哲学思考、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以及人生阅历等方面,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就不缀述了。

二、诗歌的写作问题

前面谈的是诗歌的鉴赏问题,下面来谈谈诗歌的写作。

关于这个话题,我也只能算是诗歌写作的门外汉,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也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或者诗歌爱好者。毕竟我的专业是理工科,并不是真正的科班出生,由我来对诗歌的写作问题做一些探讨,或许并不真正的合适。其实,不仅对于诗歌,其他诸如散文随笔什么的,我也都是站在它们的门外。或者,从外延的门缝中,我也能得以窥见他们的影子。

但受人之命,且能言而无信。无奈,只好硬头皮为之了。

诗歌的写作,是基于诗歌鉴赏的基础上的。一个合格的诗人,一定也是一位合格的诗歌评论家,不论他是否去评述,但他绝对懂得对一首诗歌评头论足。做一个合格的诗评家,也是作为一位诗人最起码的要求。所以,鉴赏或评论是行在写作的前面的。

诗歌是一种不受年龄限制的文学样式,牙牙学语的孩子张口的第一声啼哭,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每一声感叹,都蕴藏着一首美丽的诗歌。我一直这样认为,诗歌是自然的产物,诗人只不过是生长有一双发现诗歌的眼睛。同诗歌一样,诗人也是自然之子。前不久,梁小斌、车前子等14位诗人在哈尔并共同签署了一份《天问诗歌公约》,短短八条,对诗人及诗歌做了简短的概括。

诗歌创作,在传统的教学上,有一种仿写句子进而诗歌的方法,我觉得对于诗歌初学者来说,尚且一试。这种仿写,可以是句式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冰心有一首著名的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曾经作为一个很有名的仿写片段给新学诗歌的人仿作。当做仿写时,请注意一点,所选择的意象一定要有力、鲜明。意象问题是诗歌创作里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一再强调的“境界”即为此意。在我们的上学年龄,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的情景交融,相信所有人的印象不会陌生。这里的“景”是从通俗角度说的,从诗学上来说,即为意象。汉赋中有“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说法,也即强调了意境的作用。有诗人曾经这样来描述意象:诗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用象征与联想,让梦幻与现实相互渗透,把思想情感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这里,我们给意象下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是现实世界里的物象给人的感官刺激,并因而产生的诗兴联想,然后在诗人的结构下经过的二元或多元重建。

通过对意象的了解,我们便获得一个创作诗歌最基础的知识,即意以象为先。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由此概念出发,我们进一步便可以创作诗歌了。“水村山廓酒旗风”,“古道西风瘦马”,等等,皆为经典的物象铺陈,我们可以从这里领悟意象在诗歌写作中的功用。注意,上述诗人对于意象的概括同样给出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即用象征和联想,让梦幻与现实相互渗透。这即是对意象这一诗歌创作的重要概念作了领悟之后便要迅速掌握的诗歌创作方法。

一首诗歌通常由标题和诗歌两部分构成。

每一首诗歌均有一个标题,诗歌的创作便是围绕标题展开。同样以上述冰心的那首小诗为例,原文在《春水》集里是没有标题的,或者说是序号标题。但从内容上说,“墙角的花”是可作为标题的。而且如果单独把这首诗歌拿出来的话,“墙角的花”是不可缺少的。现在诗坛上提出的微型诗,即是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这里,标题是诗歌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少了一丝便不再完整。

作为长诗呢?标题的运用相对没有那么严格,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一去不返》

繁花已无处不在

但你必须舍弃

冻土北风更适合你

像你的冷。在冬天

一窗的冰凌占据了整个夜晚

那些刁钻精灵的眼睛

他们多像你

在一条通往春天的道路上

一去不返

这首诗是南京诗人古筝的作品。诗歌在表达上无出奇之处,但就是简单的九行,却把一个冬天的离去,写的出神入化,安静却能入人心,所以诗人选用了《一去不返》这个标题,并在结尾进行了点题。当然,我们也可以选用其他标题,比如春天来了、繁华已无处不在等等。但这样,诗歌的整体效果便消弱不少。能把一个标题与一首诗歌完整的结合在一起,更能见一个诗人把握语言的功底。

下面谈谈诗歌语言的凝练,这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所有的意象的构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下面以卞之琳著名的《断章》为例。

《断章》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本来是不止只有这四句,经过了诗人的取舍和凝练,最终在面世的只有这四句。我们抛开诗作本身的哲理或者抒情不谈,我们来看诗作中的意象桥、风景、明月、窗子、梦,然后用了两个简单却重要的动词看、装饰。这种很细腻轻松的表达,却营造出了一个绝佳的意境。

在进行诗歌的创作时,一般是先有标题,后有主体(特殊情况例外)。这就是说,主体创作是在标题给定的范围内进行。诗人王小妮就曾经写下一系列的标题,然后开始进行创作。有了标题,作者便可以展开联想的翅膀,在标题的范围内进行大胆而畅快的创作了,当然我自己写诗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利用日常显现在大脑中的主题,然后在自己的最佳时段,开始诗歌的创作的。

基于对诗歌粗浅的理解,啰唆地写下星点文字。相关的专题文论,尚请见相关专业专著。本文只是从一个诗歌学者的角度,给爱好诗歌的人提出的一点粗浅的建议。

不到之处,尚请指正

初稿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楼稿成于广州市天龙集团公司(广州北鸣咨询有限公司)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匡花坛有话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鉴赏诗的好坏,让我们在漫天垃圾的诗坛中去伪存真?
怎样读懂诗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读懂诗歌,从诗歌标题开始!
2023高考语文冲刺 ·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编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