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美国战后艺术先驱,如何诠释抽象艺术的真谛?

阿尔·赫尔德《Vorcex II》,布面丙烯,213.4×213.4cm,1984年

11月22日,已故抽象大师阿尔·赫尔德个展“摩登特立独行者”于香港白立方画廊开幕。作为艺术家在港举办的首次个展,作品横跨近50年创作生涯,呈现了其创作的现代主义根源及对抽象绘画的持续探索。

=========

「 美国抽象主义先驱 

身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阿尔·赫尔德(Al Held)以抽象绘画闻名于世。作为抽象主义运动的先驱,赫尔德对现代主义绘画的探索,与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等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比肩。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与“黑白绘画”系列,1977年

阿尔·赫尔德不仅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一员,在其近5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更是不断突破自我,在各阶段均实现了一次次传统与抽象、平面与空间,甚至现代与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


赫尔德的创作多变而复杂,但每一次革新都带领西方战后艺术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维度。要想真正走近这位艺术大师,还要从他每一个创作时期谈起。

突破 | 抽象表现主义

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美国纽约的赫尔德,依靠《美国军人权利法案》的资助在巴黎生活,每个月75美元的资金支撑他大量购买油画颜料进行创作。回到美国后,因为资金短缺,赫尔德开始尝试自制颜料。

阿尔·赫尔德《无题》,布面油画,211.5×181cm,1956年 


廉价的干性颜料与蜡、树脂、亚麻籽油等混合后,其延展性能让艺术家随心所欲地在画布上大幅涂抹。彼时的抽象表现主义正值鼎盛时期,赫尔德很快便接受了这一前卫的艺术理念。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在工作室内,1957年
 
而在这一过程中,赫尔德不仅与其他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有往来,更与比之年轻的阿历克斯·卡茨(Alex Katz)、菲利普·皮尔斯坦(Philip Pearlstein)等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们成为了朋友,他们的作品共同在纽约的各大画廊中展出。

阿尔·赫尔德《无题》,布面油画,1956年  


赫尔德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更多的创作思路,并将之杂糅、吸收:他决心突破此时已羽翼丰满的抽象表现主义,试图在其“完全主观性”的思路中纳入更多的客观可能,以此突破创作瓶颈。

阿尔·赫尔德《无题》,布面油画,170.2×124.5cm,1958年 

 
当然,他没有舍弃“颜料画”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众多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用肢体行动来表达自由的创作意识不同,赫尔德为抽象表现主义创作引入了更加客观的尝试,以及更具冲突性与对立感的构图结构。

阿尔·赫尔德《无题》(局部细节),布面油画,170.2×124.5cm,1958年 

突破 | 现代主义形式

1959年,赫尔德迎来了风格上的关键转变。在对构图空间进行了初步尝试后,他认为抽象表现主义的统治已经结束,而自己独创的“颜料画”也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终点。为了找到新的前进方向,他尝试了多种表现形式,而拼贴、丙烯涂料和几何形状的结合,成为了其该阶段前期最显著的个人符号。

阿尔·赫尔德《无题》,丙烯颜料、木炭和拼贴,253.4×236.2cm,1959年 

在有意识的探索后,赫尔德逐渐明确了方向。“颜料画”的色块被减少,构图与几何从最初的参与元素变成了创作重点。1959年底,赫尔德借用了朋友的工作室,由于担心损坏墙壁,他在长长的墙面上贴上了衬纸。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在工作室内 


巨大的平面激发了赫尔德的创造力。他大胆使用最基本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体,覆盖了展开的纸张。二维白纸上叠加的几何突破边缘,仿佛延伸至画面之外,创造出了更多“空间”——没有人能真正触及它,但它又在艺术家手中得到了主观性的延展,而这正是赫尔德一直坚持的“以人类五感无法体会的现实”,即抽象艺术的真谛。

阿尔·赫尔德《无题 H》,丙烯颜料、纸板,186.7×96.5cm,1959年  


从“出租车”系列到之后发展的“字母画”系列,赫尔德冲破逐渐固化的抽象表现主义,从形式的探索出发,成为了“硬边抽象”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阿尔·赫尔德《无题 E》,丙烯颜料、纸板,1961年  

赫尔德舍弃了抽象表现主义惯用的手段技巧,用最纯粹的平面单色几何,赋予观者以更加宽阔的联想空间。如此,绘画不再是单一视野的呈现,而立体空间也不再是雕塑、装置的专利——赫尔德为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创作,在空间层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阿尔·赫尔德《无题 I》,丙烯颜料、纸板,186.7×95.3cm,1960年  

突破 | 平面空间

而仅仅不到十年,阿尔·赫尔德又感受到了创作的局限性:他想在空间中纳入更多的形状,但平面绘画无疑造成了阻碍。再一次,艺术家要求自己突破现有的创作思路,而唯一能够向前发展的道路就是拒斥平面性,而这正是现代主义绘画领域默认的“禁区”。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在工作室内,1967年

于是,赫尔德开始在“硬边抽象”原有的几何形体中再创艺术语言。他将几何相互连接,由此在画面中构架出更饱满的体积,从而实现空间的营造。

阿尔·赫尔德《Volta X》,布面丙烯,182.9×152.4cm,1978年


赫尔德会使用胶带和砂轮,辅助线条分明的轮廓勾勒。看似来自理性的规划,实则是主观性的空间想象,这样的产物被当时的艺术批评家们称之为“幻想空间”。

阿尔·赫尔德《Inversion XVII》,布面丙烯,152.4×152.4cm,1978年
阿尔·赫尔德《Inversion XVII》(局部细节),布面丙烯,152.4×152.4cm,1978年 

利用视错觉和与建筑的互动,赫尔德将空间从画布所限定的二维平面中解放出来。在这一时期,他参与了多项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与众多建筑师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使他对空间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建筑师贝聿铭在其收藏的阿尔·赫尔德的作品前

突破 | 传统与现代

实验性质的“黑白”系列虽短暂,但为赫尔德又一创作的黄金时期埋下了伏笔。经过黑白时期的深入思索,赫尔德最终决定重归色彩——黑白绘画时期,日益增加的几何形体与线条急需色彩来区分,并为画面空间提供更具纵深感的视觉效果。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在工作室内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去世前,阿尔·赫尔德都以“发光结构”系列的创作,向世人展示了其在空间与形式上穷极一生的探索与试验。虽然早已被视为“硬边抽象”这一流派的开拓先驱,但他从不惧怕挑战自己已经拥有的地位与声誉。

阿尔·赫尔德《Trajan's Edge II》,布面丙烯,213.4×182.9cm,1982年 
 

不仅是回归熟悉的色彩,他开始追溯传统艺术的源头,汲取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原则与对光影的运用,将西方绘画传统的丰富性引入现代主义抽象。如果说画面延展的虚无空间是他长期以来的避风港,那此时愈发成熟的赫尔德,无疑开始学会关注身边更真实、多元的世界。

阿尔·赫尔德《See Through III》,布面丙烯,213.4×213.4cm,2001年 
阿尔·赫尔德《South of West II》,布面丙烯,243.8×365.8cm,2003年  

由此,科学图像、建筑线条等元素,都开始出现在创作中。赫尔德在自己的语言中对所有的图形过滤、升华并融合在其精神世界里:“我开始觉得这世界越来越复杂、充满冲突与矛盾,这激发我从平面转向空间幻觉,从而将更多信息带入画作当中。”

阿尔·赫尔德《Moon Over Miami II》,布面丙烯,152.4×152.4cm,1980年 
阿尔·赫尔德《Quattro Centric XIII》,布面丙烯,182.9×152.4cm,1990年

提出问题,是艺术家必备的素养;但解决问题,并不是每一名创作者都能做到。赫尔德在一次次突破性的创作时期中,无数次对自己已有的创作成就发问,永远保持怀疑与探索的精神,为抽象主义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个展“摩登特立独行者”展览现场,香港白立方画廊,2019年
 

而阿尔·赫尔德的突破,并不与否定和抛弃等义。他每一阶段的创作,都成为了当时承前启后的象征符号。其每一件作品都可以说是代表作——代表着一个吐故纳新、不断突破、永葆创造力的艺术时代。

正在展出

展览:阿尔·赫尔德 — 摩登特立独行者
时间:2019年11月22日 - 2020年1月1日
地点:香港 · 白立方画廊 香港中环干诺道中50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绘画必须是二维吗?
刁德谦“生逃回展”的人生历程
手把手教你丙烯画,快速掌握风景花卉画法
阿尔敏·莱希上海全新画廊空间即将呈现展览“Approaches to Abstraction”
抽象内外丨孟禄丁:绘画的消解 —— “非人为”路径
艺术工场 · 吴霜,做一个艺术的信徒,在色彩光谱中寻找生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