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栏】桑新民:疫情下,“停课不停学” 奔向何方?

做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


就看《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专栏介绍 From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00:00 01:07

历史上每一次大瘟疫都在考察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考量着人类个体的健康水平(尤其是免疫力),更拷问着其心灵深处的人性、人格。对病痛、死亡之恐惧,对生存、健康之渴求,将不同个体、家庭、区域、民族、国家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底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泾渭分明。

一、何谓“停课不停学”?



正当人们迎接庚子鼠年降临之际,一种可怕的新冠肺炎病毒偷袭而来,并疯狂肆虐中华大地,全社会突然来了个急刹车。一切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瞬间被打乱了,常态和惯性在疾病与死亡威胁的恐怖气氛中突然被叫停。

教育是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最大的领域,几乎与每个家庭密切关联。被瘟疫叫停的教育在痛苦挣扎中喊出了“停课不停学”,并迅速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广泛传播。

是谁最先想出的?如何提出来的?这恐怕难以考证,也无需考证。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种思想凝练为口号快速传播,并转化为政策,转变为普遍之公众行为,一定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或某种特殊情况下的社会需要。

然而,当其付诸大规模实践之时,由其造成的后果也接踵而来,既有始料不及的成就,也有难以承受之痛苦。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个体、家庭、学校和不同层次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停课不停学”的理解显然存在很大差异,实践中的做法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由此引发的争论和现实矛盾也必然越来越复杂、强烈。


顾名思义,“停课不停学”是指疫情爆发迫使学校不得不停课,为不影响学生的学业,需要开展和组织居家学习。这似乎并不难理解,但其实,这五个字背后所隐含的各种矛盾是极其复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纷争和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后果更是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作出反应,力求趋利避害。

此次“停课不停学”是在变幻莫测的疫情挑战中部署,在开放的互联网与现实时空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状态下进行的。随着春节、寒假的结束,网络上的开学与复课大规模展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出指令,各类学校组织实施,在缺少经验,又缺乏各种条件、资源、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教师、学生、家长压力剧增,这就使被迫隔离在家中的教育和学习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何引导混沌状态的“停课不停学”更快步入理性、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显然已成为当前疫情对教育的一个紧迫、严峻拷问!

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智力资源都被吸纳、聚焦到这一拷问、考场中来,并迅速凝聚和转化为对策、方案、行动。各种成功的经验、案例需要尽快总结、推广,存在的各种困惑、误区、难题需要破解。

二、疫情下的“停课不停学” 奔向何方?



当前,大多数人将“停课不停学”理解为通过网络学习学校的各门课程,这成为现实中不言而喻的驱动力和实际行动。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和实践,背后的因素错综复杂,不仅包括学校、教师的经验和惯性,家长的需求、期望和顾虑,还有各种网络平台、IT教育企业,校外课程辅导机构。而后面这类显然是支持“停课不停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因为它背后存在很多看不见的手。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强调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搬到网络上,不倡导每位教师都要开网课,但具体操作时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开发网络课程和与学生的“互动”上,还必须“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将此作为“停课不停学”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导向。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里暂且不论学生居家上网学习的条件和能力如何,只要想一想在我们面对面的课堂中严重存在的厌学状况,就可以想象线上学习会是什么状态。在多方努力下,网络课程学习的条件、资源建设和普及受到高度关注和较大改善,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学生、教师、家长在屏幕学习面前表现出的焦虑、困惑、无奈,预示着厌学情绪很可能会像可怕的病毒那样在“停课不停学”中蔓延、流行,引发各种矛盾冲突,这显然会严重损害师生和家长的健康。而此时,如果狡猾的新冠病毒乘虚而入,其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教师、家长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没能提前准备好各种防范措施的话,那我们的“停课不停学”难免会偏离健康轨道,甚至会给处于关键时刻的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大局造成干扰,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和混乱。

如何防范?问题的根源错综复杂,破解之道也必然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我们将在后面逐一展开讨论,在此首先必须对“停课不停学”之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进行深刻反思,并取得共识。

我们认为,必须把学生、教师、家长的身心健康置于“停课不停学”之首位。面对凶险的疫情,教育不仅要努力确保不让一个学生被新冠病毒侵害,更要关心、呵护青少年学生在此特殊时期心灵的健康成长。对学校、教师、家长提出这样的要求和警示,并努力寻找、挖掘此类成功经验、案例,尽快形成共识,这不仅在抗击疫情期间是首要的目标追求和健康价值导向,而且会有效降低疫情缓解后复杂艰巨的开学风险,对恢复常态后的教育系统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都将产生现实与深远影响。

很多人会立刻质疑和追问:如何操作?这一难题显然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必须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吸纳各种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攻坚克难。其焦点和攻坚战显然离不开三大教育难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组织学?

前两个问题的要点解说 From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00:00 01:54

三、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与现实难题




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组织学,这三大难题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古今中外对此开展的实践探索和教育家的研究论著汗牛充栋,可谓教育领域的千古之谜和永恒话题,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和地域特征、个性差异,可谓常谈常新。在本次疫情面前,这三大难题更成为“停课不停学”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与攻坚战。

本栏目将从不同层次、视角,围绕此攻坚战展开一系列专题研讨。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总体思路和第一阶段关于选题的三点设想。

第一点,从话语体系的梳理分析入手,寻找从混沌到有序的思路和逻辑。这有助于尽快从一团乱麻中梳理出头绪,选择一个比较清晰而独特的视角。

此问题之所以复杂,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涉及到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话语体系、不同现实需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导向。同样面对和讨论这三个问题,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他们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因为认识层次和水平不同,话语体系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相互理解、对话和沟通。

深入梳理一下,五花八门的话语体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其一是公众的话语体系(存在不同层次、类型的公众认知、需求、利益、观念);其二是专业的话语体系(分为不同专业、不同学术派别等);其三是政策的话语体系(包括不同层次和不同体制、机制);其四是媒体的话语体系(包含流行语言、批判或歌颂语言、广告语言等);其五,当市场机制进入教育体系后,这只“看不见的手”又必然渗透到以上四种语言之中,由此更加剧了问题的混乱和复杂程度。如何在一团乱麻中理出个头绪,显然必须从科学化的专业研究入手进行解读,并用雅俗共赏的公众语言来表述。

第二点,从专业的视野和角度深化研究内容、结构、边界、方法和方法论。比如对“学什么”的深入探讨涉及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对“怎么学”的深入探讨以往主要涉及教学论、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但步入教育信息化时代以来,教育技术学的地位和价值凸显出来;“如何组织学”过去主要涉及教育决策管理和政策法规等研究和实践领域,如今微观、宏观、中观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理论、技术、政策成为决策、管理的重点与核心。这三大难题更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必须在更加广阔、深入的学术和实践视野中驾驭的复杂系统工程。当代迅速兴起的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在整合各种研究视角、资源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其生长点上的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之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展现出诱人的成效和前景,期望能重视、探索其在疫情期间和今后教育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点,从当前疫情防控的迫切现实需要出发,探讨如何发挥教育系统在疫情防御战决胜期中的独特作用。特别在筹备和组织开学复课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中,如何将病毒传播扩散风险将至最低,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亟需吸纳各方高见和智慧,集中研讨、策划、部署。

在此有必要提前强调一点: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病毒的各类知识、能力、行为习惯,应该是当前所有学习内容中最重要。特别是加强个体、家庭、社区、学校防范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扩散的知识、能力和意识,必须置于首要地位,由此筑起抗击疫情的第二道坚强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与病毒短兵相接的医疗第一线)。教育系统要在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如果这一“停课不停学”中最重要的必修课在前一阶段没有开设或学得不好的学校、家庭、个体,则应尽快补课,否则受到现实惩罚,则悔之晚矣。
第三个问题要点解读和专栏寄语 From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00:00 02:10

作为【疫情中的教育思考】专栏的开篇之作,到此暂且收笔,希望对此栏目和话题感兴趣的各位读者发表你们的高见。接下来,我们的论题将聚焦于“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组织学?”,选择和尽量采用公众关心的话题和话语,恳请各位提出问题、观点、案例、故事、建议,并希望能形成本专栏稳定的读者群体、作者队伍、实践基地。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创新舞台。

栏目主持人:桑新民

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

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导

作者:桑新民(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H5】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关系
分层与自主:重整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评价体系的纵横逻辑
问题域·理论域·话语域:学习理论“中国本土化建构”的三次跨越
赵建:后疫情时代——创伤、疗愈与可能的蜕变
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的四大建设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