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柳藏鹦鹉语方知:你不了解的川剧

川剧,我认为基本上属于闹剧,不仅我这样认为,就连我那位在四川省文联剧协工作过的诗人姨父也这样看。川剧大约在清代中期以后出现在四川农村乡镇上,当时被称为“坝坝戏”。坝坝戏表演一些从元明清杂剧里移植过来,并加以简化的剧目,大多不能成篇。所以川剧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下里巴人味道,当然是比较俗的了。不仅俗,而且还夹杂着大量的下流内容。川剧之所以是闹剧,就在它充斥着打闹诙谐,这些打闹诙谐大量参杂了下层百姓的口语和俗语,外省人很难理解。其次,川剧锣鼓喧天,高八度的帮腔几乎要把坐在台前的观众的耳膜震破,所以说它是闹剧一点不为过。这也是我不欣赏它的地方之一。

我的父母都不喜欢川剧,尤其是母亲,母亲出身旧式书香之家,从小诗词上口。她常对我说,川剧太俗了,一点音乐味道都没有。母亲怀念她和父亲抗战时候,一个院子里住着抗战时避难成都的文化名人的往事,那时院子里住着音乐家马思聪,马思聪每天早晨练习小提琴的琴声感动着刚刚为人妻的母亲。院子另一处住着著名雕刻家刘开渠,刘曾在院子里创作他的雕刻艺术。姨父对我说,川剧的曲牌里除了引自昆曲的昆腔以外,实在没有啥音乐性可言,它的基本曲调纯由旧时读书人摇头晃脑吟咏诗文时的格调演变而成。有些人很欣赏川剧的高腔,据说电影歌剧《江姐》里的主题歌曲《红梅赞》就是川剧高腔的基调上作曲的,但实际听演员的传统高腔表演,我觉得还是缺乏优美感。

1962年,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四川人沙梅痛感川剧音乐性不强,特意加以改进,创作了新派曲调川剧《红梅阁》(《红梅阁》取自明代南剧《红梅记》,铺陈南宋权奸贾似道美妾李慧娘生死恋情故事。川剧《红梅阁》曲调原为高腔),不料遭到川剧界元老周企何等人的反对,事遂寝。要是没有清末民初四川五老七贤等文人,如进士赵熙对川剧各剧目唱词的修改,可以想象,川剧要多庸俗就有多庸俗。即使经过这些名士的雅化,川剧里的道白和剧情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低级庸俗内容。我举个例子: 

在川剧《唐伯虎点秋香》一段戏里,伯虎在一只船上望见另一艘大船上有绿衣美人在焉,看得发呆。他这傻相没有逃过伶俐的秋香的眼睛。于是秋香便进舱内提出一只马桶,里面装了一桶马尿水,哗地向呆子唐某泼去。泼了伯虎一身臭水。唐大才子却不恼怒,反而嬉皮笑脸地道白:“泼了一身马尿水,才安得儿逸!”(“安逸”的川话强调语,其中的“得儿”发声声调要高一度)

大量小剧里都充斥着这样的表演,如《王汤圆打鬼》。当然,有些不太过分,或经解放后的适当删改,变得相当诙谐幽默。比如在移植于明高濂《玉簪记》折子《秋江》里,周企何(饰艄公)和陈书舫(饰陈妙常)的对白被表演得妙趣横生。

川剧《秋江》折子戏原名《陈姑赶潘》,说的是南宋时期,美丽的道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出剧采自明代高濂的《玉簪记》,而《玉簪记》又是来自明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的改编。《张于湖误宿女贞观》本是描写南宋初爱国词人张孝祥和其同窗潘德成与女道士陈妙常之间复杂三角恋故事。原剧中张孝祥是一个不拘小节,风流倜傥的人,但被改编到《玉簪记》以后,张孝祥的出场只起着撮合山意义,戏变成了潘必正与陈妙常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说潘幼年曾与陈娇莲订婚,建炎金兵南侵,娇莲与母亲被冲散,在金陵城外一所道观当女道士避乱,法名妙常。时潘临安应试落弟,也寄寓观中,此观为其姑妈所建。在这里,潘邂逅了陈,但陈已出家。潘盘桓久滞,于是潘之姑妈催潘到京再试。行色仓促之间,潘匆匆而去,未与陈别。妙常在炽热爱的驱使下赶到江边,此时,潘帆已远扬。于是陈姑情急之下,雇了一只小船追赶潘生。最后追上了潘,赠潘一只玉簪定情,并祷祝潘考战胜利。越明年,潘再试中魁,返故里省亲时,方从父亲口中得知与陈有婚约,其玉簪就是当年的信物,于是与妙常完婚。

川剧《秋江》一折改编自《玉簪记》,极大地丰富了高濂原作的内容,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其中的陈妙常(由著名川剧旦角陈书舫扮演)是一个感情丰富,敢于追求幸福的年轻姑娘。同时增加了艄公这个角色(由著名川剧丑角周企何扮演)。艄公猜出了陈的心意,却故意不急着开船,行船时似乎又不急,逗害羞的女孩子说出心里话,两人一逗一避的道白对话,把整个剧情表现得十分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我认为《秋江》是川剧里少有的优秀剧目,京剧折子戏和梆子戏《秋江》也是从川剧移植来的。

川剧也有其他一些地方剧不具备的长处,如它保留有全国各剧里最多的剧目,我不知道怎样来的?它的意识流表现(如《花云射雕》);它的变脸技术;它的帮腔形式,虽然帮腔很烦人,但适当减少音量和降低音调还是不错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京剧样板戏也吸取了。然而当时我还小,不懂得这些,只是感到川剧吵人。

《花云射雕》是一出来自《梵王宫》的折子戏。《梵王宫》完整剧本大约在清乾隆时期出现,雏形极可能来自明杂剧,几种地方戏剧里都有。

《梵王宫》描写青年猎户,神箭手花云与元朝贵族小姐耶律含嫣之间的恋爱与结合。

对《梵王宫》的一般戏剧评论认为故事内容俗套,情节无非英雄救美和除暴安良,结局仍是一见钟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梵王宫》却可能是现存元明杂剧里描写异族恋爱主题唯一的一部,而且这个恋爱发生在异族统治阶级的妇女与底层社会青年之间,因而这部剧另有它的特殊社会历史意义,非戏剧评论家局限于戏剧艺术本身的评价。

按照《梵王宫》的原始情节,耶律含嫣之父乃元至正年间一个万户(“万户”是元代地方官职,直接意义是管理万户民),至正即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年号,也就是说,元王朝已进入了它的风雨飘摇阶段,蒙古贵族的统治威信丧失,这才可能出现被压迫民族的男子与贵族女子的恋爱与结合。其中男主角花云大约借用了朱元璋起义里一位辅佐大将花云的名字,花云在朱元璋阵营发展阶段的关键战役—鄱阳湖之战里英勇抗击军力超过朱元璋的,由陈友谅领导的另一支元末农民起义军,被俘后就义。刚好真实历史里的花云也是一个神箭手,由于花云的故事在明初流传甚广,因此可推测这个不知源于何本杂剧的剧的创作时间大约是明初。

经过历史变迁,《梵王宫》在几种地方戏里都有了不同的情节变化,这些改动都丰富了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但也有改得不怎么样的,如京剧《梵王宫》将耶律含嫣改名为刘杭燕,将花云改名为华云,将嫂氏脱(蒙古姓氏)改为庹,剧情也调整成汉族人之间的故事,大失异族恋爱的新奇性,而且戏词也改得比较下里巴人,想是解放后为了避免民族是非,结果失去了戏剧内容所表现的鲜活历史性。

《花云射雕》是川剧《梵王宫》里最为出色的一折,不似京剧,唱词依稀保留有元人余韵。

故事情节大约是,风和日丽的一天,闷在深闺里的蒙古少女耶律含嫣与嫂子脱氏乘父亲出差,结伴到梵王宫为长老刘福通(此处再次借用了著名元末红巾军起义领袖名)祝寿,不期巧遇正在弯弓射雕的猎户花云。就在短暂时间里,耶律含嫣被英俊且武艺高强的英雄迷住了,以致于嫂子拉她离去也浑然不觉。终于含嫣掀帘上车,不料看见车夫正是活脱脱的花云!她惊喜万状告诉了嫂子,可嫂子定眼看去,却是一个长了两撇胡子的汉子。然后含嫣再次瞧车夫,仍然是心上人。回身拉嫂子细看,两撇胡子无误。只好与嫂怅然登车回府。

这折演出里,川剧使用了它独特的变脸技术,却不是它在其它剧目里炫耀似的特技表演,而是与晚近西方话剧里才出现的所谓意识流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烘托出所要表现角色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应该说,这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里非凡的独创。

 张评:我们少年时不喜欢的东西,往往要经过时间的历练才能反刍它的价值。玉尚有瑕,何况其他?美哉川剧,大哉国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2壬寅年二十四山用事禁忌以及壬寅流年易象全面分析解读
阳宅修方催官催财催子古书籍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二(十六策-13)-【教令】
河洛地区,中国的中心
李聃看到周王朝衰弱无望出关的传说(十)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47-【教-1】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