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纲常伦理之困

作者:纪隽明


一   从纲常看四郎

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利益在特定时期高于一切。无论任何时代,为了国家牺牲自我的举动都是被称赞,被颂扬,被视为典型英雄形象的。

如果从国家纲常角度看,杨四郎的故事似乎应与《杨家将演义》小说一样,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报仇,而《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站到了整个传统意识形态的对面。把四郎安排在特定的、富有戏剧性的环境里,人物行为和国家纲常冲突的地方就出来了。四郎在传统殉国的概念中成为苟且偷生的背叛者,他改名木易,娶辽国铁镜公主为妻,夫妻和睦相处,生了孩子,舒适的生活了15年。《坐宫》一场,四郎回忆往事“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只杀得血流成河尸骨堆山,只杀得杨家将东逃西散,只杀得众儿郎滚下马鞍。”这几句描述了当时金沙滩大战的惨烈,按理四郎也应该有英雄之举,但确只是说“我被擒改名姓身脱此难,将杨字拆木易匹配良缘”,既没有像杨家大郎、二郎、三郎一样在战场上马革裹尸为国尽忠,也没有像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坚贞不屈,以死明志,也没有像汉朝苏武牧羊持节不屈,历经万难回汉,这样看四郎的在金沙滩大战和后面的表现不太符合杨门虎将的英雄形象。

铁镜公主 杨四郎

另外,《见母》一节,四郎唱“萧后待儿恩似海,铁镜公主配和谐。”宋辽两国交兵,四郎对辽国萧太后的不杀,许配公主成婚,日常照顾颇为感恩,在心里认可了这位敌人首领,好像淡忘了作为杨家将应该为国尽忠的历史使命。他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探母,刚与久别重逢的老母、弟、妹、前妻团聚,还不到一夜功夫,却又要匆忙地回辽去了。尽管他唱了许多“舍不得”,但最终还是去了。如果站在国家战略看,此时应该是天赐良机,里应外合大破辽军方为上策。放弃这个机会,战争天平就失去一次打破的机会,于国家也不利。

萧太后

但是,如果在战场就马革裹尸了,在被俘虏就英勇就义了,这出戏就不应该有了。如果在见母的时候重拾杨家将的国家使命,上演一出里应外合,杨四郎成功晋级成英雄,那么辽国公主、萧太后就成了辽国的叛徒,这两位的善心就成了东郭先生和狼,四郎成了恩将仇报的不义之徒。这样不知道四郎会不会深夜惊醒,想起被他拖累的公主和太后。成功一定要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似乎也不太对,零和游戏可能是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但不可能是永远的主要矛盾。

二      从人伦看四郎

如果从普通人角度看,四郎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人性大于神性。如果是我遇到,未必能做得比杨四郎更好。

被俘后四郎跟公主结为夫妇,十五年内不肯吐露真情,这说明他任然还是挂念故土。他在番邦过的是锦衣玉食,温柔甜美的生活,貌似应该沉缅在温暖小家中乐不思蜀了,可不是这样。《坐宫》一场,“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井底蛙难见青天,我好比南来雁孤群失散,我好比浅水龙久困沙滩。”“笼中鸟”、“井底蛙”、“南来雁”、“浅水龙”均暗喻改名换性、久困后宫的四郎。这对于一个陷身敌国的俘虏来说,不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思老母不由儿肝肠痛断,想老娘泪珠儿洒在胸前。”“母子们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还是念念不忘思故土,见母一面。没有见母初衷,没有缘起,也就没有后面的《盗令》等等。

《见母》一场,太君“一见姣儿泪满腮,点点珠泪洒下来”。四郎“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听四郎说“铁镜公主配和谐”,老太君就问:“夫妻恩爱不恩爱?公主贤才不贤才?”四郎答:“铁镜公主真可爱,千金难买女裙钗。本当黑夜来叩拜,怎奈是两国相争她不能来。”老太君“眼望番邦深深拜”,感叹“贤德媳妇不能来”。关于国家、政治、恩仇等等都没谈及,展现的完全是属于普通人最普遍的家长里短。对于四郎,他面对的困境已经转化为一种伦理困境。他一面“常把儿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虽然我在番邦外,常把贤妻挂心怀”,另一面却不得不为着老太君那“贤德的儿媳,与那小孙子”免受“一刀之苦”,虽然“舍不得老娘年高迈”,“舍不得六贤弟将英才”,“舍不得二贤妹未出闺门外”,“实难舍结发糟糠两下分开”,“一家人只哭得肝肠断”,却还是告别年高的老娘,狠心丢下夫人,转回番邦。就这样,紧紧包裹传统中国人的“忠”、“孝”等正统观念被抽离。反而细细描绘出母子、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等之间的深情。正是这普遍意义上的深情,触动了无数普通人内心最柔软亦最坚定之处,家人的幸福安康才是活下去的动力,这使他们能够不顾杨四郎的国家属性,从人伦方面寄予深深的同情。

在台湾一段时期内,特别是老兵中间影响很大。这是因为老兵看的是四郎的人伦属性,很多人从四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共鸣。四郎要见母亲,是真情;恨辽国,是真情;爱铁镜公主,也是真情;回家见到元配,心如刀割,满是愧疚,也是真情,所有的真情纠结成四郎的矛盾,难以言喻。人们跟着他一起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飞”,是每一个人都暗自觉得,自己也有杨四郎同样的矛盾和遭遇,在现实充满两难的矛盾中,无可奈何,只有更多自哀自叹的自责。台湾老兵有人终生再没有机会回到故乡探望亲人就离开人世。也有人有幸回到故乡,但站在家门口泪流满面,不敢进屋。因为屋里有一个等了他一辈子的原妻。见又如何,不见又如何,徒增奈何。在很多传统儒家忠孝仁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剧目中,《四郎探母》因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命题,执意保全普遍的人情人性而显得与众不同。

强调人伦,淡化纲常,着重描写战争带给大众的痛苦和伤害,即便是再厉害的个体在战争中也被磨的遍体鳞伤。因为伦理上的艰难选择而一直让普通观众原谅了四郎纲常上的背叛。主旨还是不希望再有战争,希望家的温情能融化矛盾。通过小家的和睦,来达到国家的和睦。而国家的繁荣安定,才能带来家和万事兴。

没有有冲突矛盾,戏就不成戏了。《四郎探母》为何能常演不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最重要的一点,有人情味,有人伦亲情,能找到共鸣。

杨四郎跑这一圈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但为了见老母一面,敢不顾辽营的开罪和宋军的问责,还要为了那个替自己冒险的妻子再回去。铁镜公主为了让丈夫实现愿望做了叛国通敌的事情。老太君,杨家兄弟以及四郎原配等候15年,见面话没说几句就又要离别徒增伤感。萧太后左手是国家,右手是小家的杀罚决断。如果不是这样平衡和掣肘,就无法表现出四郎的重情重义,铁镜公主的睿智勇敢,萧太后的心胸开阔,太君的温润慈祥,四郎原配的深情坚守。

文化艺术对于大众的作用就是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也许能发现,个人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痛苦和喜悦,是可以与人分享的。好的艺术其实就是大众对于过去现在的一种真实再现。

亲情是亲情,立场是立场,忠孝真的难以两全?每个人一生都在无数的矛盾和选择中度过,每个人都在这个剧情里面寻找答案。

你来了,缘聚,你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戏剧杂谈(03)四郎探母
孝歌《四郎探母》一
花鼓戏四郎探母
【往事】杨家将探母故事的形成及演变(1)
一见娇儿泪满腮(京剧《四郎探母》选段 赵葆秀 张克演唱)
【诗】四郎探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