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敦煌夜行记
敦煌夜行记
马步升
第一次踏上河西走廊地界时,我便恍然觉得,此生我与河西走廊有缘,而我的前生一定幽居在河西走廊的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大约是,或者最好是敦煌。尽管,此时我还在河西走廊的最东端,西行千里才可抵达敦煌。而我此行,注定了只能在河西走廊的大门口挂上号,向敦煌遥致敬意,然后,落寞东归。因为落寞而西行,西行不行,落寞东归。
然而,与河西走廊肤浅的一次近距离膜拜,河西走廊的根便扎在我的内心最柔软的部位,或者,我的根扎在了河西走廊最适宜扎根的地方,沙漠,戈壁,绿洲,阳光下,月色中,洞窟里,或者,某一丛骆驼刺扎根的地方,都行。那是我从未见到过的阳光,极尽少年的想象力也不曾想到的阳光。此前,在语文课本中,在文学作品中,对阳光的描写不外乎火辣辣的,或者,火炉般的。沐浴在河西走廊的阳光下,我猜想,这些描写阳光的人,一定不曾在河西走廊阳光下的沙漠戈壁跋涉过,一定不曾见识过沙漠地带有着怎样的一种阳光。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不知道以怎样的语言才可准确描述河西走廊的阳光。这与才学,或者语言的局限什么的无关。天地间有些事物是可以形诸语言的,有些则天生拒绝语言的参与。语言是有边界的,正如人的用来说话的那张嘴是有大小尺寸的,且有着有些话可说有些话不可说有些话此时此地可说有些话永远不可说的讲究。在河西走廊的阳光下,我只感到,内心积久的阴郁霉烂都被晒干蒸发,恍惚间,自感像头顶的天空那样灿烂透明,像脚下黄沙那样灼热洁净。我记住了这一切,也从此,能够拯救我的只有河西走廊。十几年后,我再次来到河西走廊,而且横穿千里,直抵敦煌。此间,我已经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被欲望焚烧的都市,被时代遗弃的小镇,喘息着挣扎着的乡村原野,最大尺幅放逐着个人肉体和灵魂的人群,在这个波澜壮阔或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中,我寻找,我彷徨,我迷失,我沉沦,我自救,前途无路回头无岸时,河西走廊的太阳像一道惊雷在头顶轰响。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我曾对河西走廊的期许,或者,河西走廊对我的承诺。我以刚愎自用的心态,在此行尚未启动之时,已为此行设计了一个完满的结局:河西之行,我将是一个永远怀抱阳
光的人。
正是盛夏季节,白天头顶烈日,我穿行跋涉于沙漠戈壁间,眼前只有黄沙,只有被亿万斯年的烈日烤焦的黑戈壁,晚上回到任意一个距离沙漠戈壁最近的绿洲小镇,然后,在月光下,怀想白天走过的地方。月光如水,如水的月光让长空和大地变成一片漫无边际的秋湖,那月光就是荡漾着的秋水涟漪,天地都在秋水中漂浮,而月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留下一片片阴影。那不是我们所常见的那种被称之为阴影的阴影,层次分明,浓淡相间,浓重之处黑云压城城欲摧,淡薄之地云破月来花弄影,看得见的地方空濛幽远,看不见的地方正好放飞无边遐思。明知月光照射不到的阴影部分不是绿洲,却宁愿赋予其绿洲的全部意义。白天所见绿洲,那是太阳为河西众生提供的庇护所,而夜晚月光下的每一处阴影,却是月亮为河西众生开辟的心灵绿洲。在无边的遐思中,阳光下的绿洲与月光下的绿洲拼接在一起,沙漠戈壁有多浩瀚,绿洲田园便有多么广阔。
此时,我已经幡然憬悟:阳光下的河西走廊是一个用眼睛可以看到的世界,而月光下的河西走廊则是必须用心灵才可看见的世界。把眼睛和心灵连在一起,把太阳和月亮连在一起,把过往和如今连在一起,也许,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河西走廊。
我决定夜行。
在那些个日子里,每个白天,每个夜晚,我都在行走状态中。千里地面上,以驿路中轴线为基点,旁涉两边,所有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小镇,一一涉足过来。白天,在永恒的烈日下,沙漠戈壁中废弃的古城和各时代的长城遗迹,城镇的大街小巷,绿洲中的田园屋舍,能够涉足之地不遗余力,夜晚回到小镇,有月之夜,在月光下下行走,无月之夜,在夜幕下倾听。河西的风从来都是夜行者,像那些千古以来跋涉在这条驿路上的旅人,而河西走廊的风是从不空手闲走的,时急时缓的风捎带着或远或近时急时缓的信息,千年间与镌刻在古驿路上绵密的脚印同样绵密的信息,切近的与古驿道同样生动鲜活的信息,过往和如今在这条古驿路上叠合,如那声声断断的阳关三叠,还有那苍凉千古的凉州曲塞下曲。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空旷之地,心神如天地般空旷,而正是这般的空旷,古人仅凭天性便可洞穿茫茫沙尘,向西,向西,向极西之西。太阳每日东升而西下,太阳落在了哪里,手中的东西丢了,尚且要低头寻觅一番,而照亮世界的太阳,每天西下之后的那一段时间里究竟藏身何处?距今一千七百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乐僔的内陆僧人,万里西来,当行至敦煌三危山下时,他发现了那颗每日都要丢失一回的太阳。
那个时候,生活在东土的人,敦煌已属地理概念中的极西之地了,却原来,太阳的家在这里。乐僔来到太阳的家里,找着了太阳。他要为太阳建造一个永久的家,敦煌便是一个唯一适合太阳安家的所在。三危山寸草不生,惟有火焰般的阳光,任何生命都得凭借太阳的温暖而生,但在太阳的家里,太阳是唯一的起落轮回的生命。沙山高耸,在天地间逶迤不绝,阳光铺洒上去,每一缕阳光便是一颗完整的太阳,每一粒沙子便是一颗完整的太阳,地上的沙粒以反光的天性,让天上的一颗太阳幻变为地上的无数颗太阳。天上的,地上的,所有的太阳都汇聚于敦煌。这是太阳的家啊!而宕泉河却从沙山的缝隙中奔突而出,水流到处,一派草木恣意葳蕤。天上的太阳,地上的黄沙,生命的咏叹,在这里达成了梦幻般的共识。这里,只有这里!乐僔在沙山尚未彻底覆盖的沙沟里,在宕泉河涟漪可以间或温存的岩壁上,以一己之力,动手开凿第一座石窟。他把阳光和佛光看成是一种光。本来这也是同一种光,阳光照亮黑暗的天地,佛光让阳光抵达不到的心灵深处也沐浴在阳光之下。阳光,佛光,人的心灵之光,在三危山下宕泉河畔的一洞石窟中,融合为一种光,敦煌从此成为光的象征。
在那段日子里,我已经走遍了敦煌城区的大街小巷,也将与敦煌关联的各处圣迹悉心膜拜一遍。近处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远处的古阳关,古玉门关,榆林石窟,诞生天马的渥洼海,还有那只有魔鬼才可创造出来的魔鬼城。我专程去看过古玉门关的日出。那是需要在夜半时分便要飞车追赶,才有望获得一眼之幸的距离。白天,磨洗过千遍的白刃一般的阳光,万道银针直刺身体的各处,体内的水分似乎已经被吸尽榨干了,而深夜的戈壁滩却寒风刺骨。天地鸿蒙未辟时的黑暗,能感觉到四围戈壁滩的无边无际,眼前却只有被车灯刺穿的那一溜天地。天地无声,而天地喧嚣,漠风掠过夜空,如万千海螺同时鸣响,漠风划过沙滩,大地如同一张坚硬的牛皮纸正在被撕裂。一座羊圈样的土围子出现在车灯撕开的天地间,突兀,孤独,孤傲。这就是那名闻古今的玉门关吗?是的,这就是玉门关。回到汉唐时代,你便是一个居心叵测的深夜闯关者,守关将士会因为你的唐突而严阵以待,如今,唐突的是玉门关,而不是深夜闯关者。一天一地都是空旷,看不见什么,亦无须看,只须倾听那来去无挂碍的风,便知这一片天地是何等的空旷。
太阳还没有出来,东边往常太阳升起的地方,此时升起的是被人们习称为鱼肚白的那种亮光。语言对人的思维的约束力真是太巨大了,而语言在描述事物时给人的思维造成的误区,几乎占据了人的生活的所有空间。我们生活在一个个误区中,一个个自己给自己精心设置的误区中。从古玉门关看出去,那片标志太阳升起的光亮根本不是什么鱼肚白,而是如同脚下黑戈壁一般的铁黑色。那是阳光照射在黑戈壁之上后的反光,青光泠泠,缭绕于青光之上的那片云彩,如同铁器淬火时激射出来的那种烟雾。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分,可是古玉门关在这个时分,黎明是真的黎明,并不存在黎明前的黑暗。透过薄薄的夜幕,毫无遮拦的天宇无尽,毫无遮拦的大地无尽,在天地无尽处,那座羊圈似的土筑古城堡残迹,赫然天地的中心,以无尽空宇为顶,以无尽大地为基,俯瞰四方八面,俨然天地之砥柱。晨风一波波刮过,像是无羁的孩子,在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上无羁的奔跑着,而一个白天,阳光积存在戈壁滩上的温度早已被一夜的漠风驱赶到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留给古玉门关的只有寒冷,彻骨的,以气象温度衡量仍算得上高温,实际感受却是寒冷的那种寒冷。瞭望太阳升起的地方,还是一片清冷冷的铁灰色,而天地之间如同一座被清空的无边无际的仓库。无边无际的苍茫,一无所有的空旷。而在这里,无边无际与无穷无尽同义,一无所有而包含万有。明明看见太阳已经离开了东边的地平线,却不见那种冉冉的,光线逐次铺展开来的日出。太阳有被云层遮蔽的时候,这是正常的天象,古玉门关独立于天地空旷处,却并未独立于天地之外,看来,只能看一场看不见的古玉门关日出了。
就在一错眼间,天地忽然一片炫目的灿烂,恰似在一座巨大的光线暗淡的空屋子里独自摸索前行,一支巨型火炬爆炸般点燃,轰然而至的明亮足足吓人一跳,或者,像是一个顽童在跟大人玩失踪,在你焦灼寻找而不得时,突然间从某个完全出人意料的所在闪身而出。我去过许多以看日出而闻名的地方,那些地方的日出,其实与大地上任何地方见到的日出并无多少特异,太阳从地平线上冒出些许射向空宇的光华,太阳露出半边脸,全部露出来,光华顺着苍穹逐次下移,逐次在大地上铺展开来,如此而已。而古玉门关的太阳却是猛不丁从地平线上跳起,在你错眼或错愕时,已经升起一人高了。跳起后,悬浮在距离空宇和大地等距离的虚空中,然后,长时间的悬浮在一个位置。像是漂浮在水中仍在燃烧的火炬,火焰映照着水波,水波承载着火焰,又像是谁在那里托举着一盏红灯笼,风吹灯笼,火苗俯仰,灯苗摇曳,不是太阳在冉冉升起,而是大地随着阳光的逐次铺展而冉冉升起。收回目光,四望大地,黑戈壁一派红光潋滟,近处的古城堡,远处的残破烽燧,如一个个到死心如铁的守边男儿,没有得到撤防的命令,历经千年风雨,他们的哨位也不曾移动半步。
一次夜行,让我恍然知觉,敦煌的白天和夜晚不仅仅是晨昏之别,不仅仅是看得见和看不见,而是,白天看得见的,夜晚一定也看得见,夜晚看得见的,白天一定看不见。看不见的那些,也许才是敦煌的魂魄所在。在白天,自然之光照亮了敦煌,而自然之光不仅属于敦煌,凡是沙漠之地,阳光都是那样奢侈,而敦煌的夜晚,仍然给人一种明澈如白昼的错觉,头顶永远有一颗不落的太阳,每当心头升起黑夜将临的警报时,一束光亮便会适时照临。也许,那就是佛光,千年前照亮佛徒乐僔的那束光芒,被佛徒乐僔留驻在敦煌千年的那束光。那束光曾经照亮了无数东来西去旅人的黑暗旅途,他们将这束光留驻在心口,每当黑暗来临时,眼前便光芒四射,心头顿时昭昭然,天地顿时昭昭然。
那一晚,我去了鸣沙山。距今不过十几个寒来暑往,可那时的敦煌相当开明。当然,除了莫高窟。那是绝对的,任何人都得谨守规矩的禁地。而鸣沙山这些自然景观,在夜晚,却还处在自然状态。在白天,购票,行走路线,出入时间,一切都井然有序,到了夜晚,让自然的回归自然。也许,这是管事者对怀有自然情怀者的一种恩赏。不公开主张,也不严格限制。敦煌城区距离鸣沙山大约六公里路程,一条黑色的马路相连,马路两旁都是戈壁滩。夜幕降临,一切交通工具停运。不算远的距离,荒凉的戈壁滩,在默默地考察着你是否真的有一腔自然情怀。大批游客返程时,我迎着游客而去,夕阳依依下沉时,我来到景区大门外。一道简陋的铁闸门,不足以阻挡我的夜游之心。鸣沙山下的阳光已然褪尽,阳光将最后的光晕涂抹在沙丘顶上,艳阳下的白沙此时变为金沙,一朵朵沙丘浮泛着迷离的金光,向西天无极处延展。沙丘与沙丘的每个折角,却形成一片片浓重的阴影,每道折角好似刀刻或者精工雕砌出来的,那道折线明暗严谨,丝毫不乱。而蜗居两座沙山夹角之地的月牙泉,已经采摘不到任何来自天上的光线了,形成一道月牙状的幽深的阴暗。可是,谁都认得出这是月牙泉,不是凭事先的经验,而是眼见的风景。鸣沙山制高点的一片光晕,好似一轮初升的羞羞答答的月亮,正好将一弯光亮,飞洒在月牙泉中。我不知道这是造物主施展了怎样的一种手段,我只有震撼,然后静默。
我沿着一条直达鸣沙山山顶的折线攀援而上。我攀爬过无数沙丘,却不曾见过这样的沙粒。我只能称之为沙粒,找不出描述此类物质另外的更准确的词汇。没有颗粒,只有沙。面粉一般的沙粉。是沙粉,面粉一般的沙粉。细嫩的,柔软的,温暖的,缠绵的。我看见一缕缕涓流一般的沙粉,却不是水往低处流的那种流向,而是人往高处走的走向。白天,无数的游人将沙坡踩烂,沙坡坍塌下滑,沙粉堆积在山脚下月牙泉旁。有些游人有意落在今天的最后,在沙坡上留下自己的印迹。第二天第一个前去观察,却发现,鸣沙山一如远古的平滑,沙丘尖儿溜直,沙坡上的沙纹如水纹般舒缓有致,昨日的故事被尽数抹去,与未有人迹前的原初状态一般无二。我是事先知道这一奇观的,而此时却是亲见。我目睹了晚风从空旷的戈壁滩来到月牙泉旁,完成集结后,分批从不同的方向,从山脚向山顶推进,将人为倾泻下来的沙粉,再一层层顺推上去,直到将一切恢复原状。并且,也不忘盖上印章,如同小时候在粮库见到的,每一堆粮食上都有的印记。水波纹的,莲花瓣状的,枯枝状的,禽鸟的爪痕,走兽的蹄印,斑驳万状,好似一座艺术展馆。回头看,自己刚才踩出的脚印,正在被一一抹平,有些沙粉走在我的前面,修复他人留给沙坡的创痕,有些沙粉则跟在我的身后,替我遮掩我的冒昧闯入的罪过。
爬上制高点,回环四望,一边是无垠的戈壁滩,戈壁滩的深处便是华灯初上的敦煌城,而另外一个方向,则是那无尽的沙丘。只有个别沙丘的顶部,还可触摸到阳光的余晖,一座拥有余晖的沙丘,便是一颗在云层中忽隐忽现的月亮,月光则被云层完全遮断,给周边形成无边的浓重的阴影。脚下的鸣沙山山顶却是一团金光迷离。只有一团,农家打麦场大小的一团。仰首向西,依然能够看见紧贴在地平线的一溜夕阳。鸣沙山算不得高峻,勿论在地球上的高山谱中的排名,即便在敦煌这样的一抹平畴之地,也不过是一座再也普通不过的沙丘。然而,当周围的大地都被夜幕笼罩之时,鸣沙山却可独享一日最后的阳光。我猜想,此时,如果敦煌城内有人正好遥望鸣沙山,一定会看见这一片一日最后的光彩。晚风来自四方八面,而四方八面的晚风却只有一个目标,都在向鸣沙山顶汇聚。沙粉随着晚风,像是婉约的湖水,一波波向山顶漫卷。你能感觉到自己正在慢慢升高。白日里,被无数的人踩踏崩塌凹陷的山顶,被填补,被垫高,沙粉不会掩埋你正踩在沙山顶上的脚,沙粉从你的脚底渗透进去,山顶被逐次修复,你也被逐次抬升,你随着山顶一起升高。
这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人们早已根据自己所受的科学训练,赋予了合理的科学认识。可是,人却宁愿相信在自己所处的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自己看不见,且对世界,也对自己产生着重大影响的世界。而且,人们宁愿在这个世界面前保持无知。无知是人们在世界面前应有的一种谦卑,一切都知道,一切都明晰,那么,便要因此承担责任。为世界担责,为自己担责,而有些责任却不是自己愿意或能够担当的。重要的是,自己无力担当。现在有了无知作为挡箭牌,以此为护佑之盾,种种的推脱、延宕、顺从,乃至顺其自然,似乎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原宥的。人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无比强大,甚至无法无天,眼里看见眼前某些完全自然,也并未对自己造成什么不便的事物,心中油然而生的,往往是征服、改变。而有些征服改变行为,纯属损人不利己,纯粹是为了满足内心某种不可告人的欲望。这是一种恶念,根深蒂固,带有原罪意味的恶念。正是一个个这样的恶念,倾覆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态,从而也毁灭了自己原本和谐的生存环境。鸣沙山脚下的月牙泉,便曾遭遇过出自人们的恶念而带来的厄运。在人定胜天的口号如摇滚乐般达到癫狂状态时,曾有那么一批自小生活在月牙泉边的人,当他们得知,在这流沙千里地界,所有旺盛的生命,所有清澈的水流,所有坚固的城堡,都在流沙的侵袭下湮没无存,而月牙泉却在洪水、干旱、沙尘暴的频频肆虐下,亿万斯年,从未发生过任何改变,小小的一汪清泉,从不曾因为洪水而增一分,亦不曾因为干旱和沙尘暴而减一分。这让那些立志征服整个世界的人心下很是不爽。他们调来几台大型抽水机。他们胜利了,月牙泉水位下降了,没有足够水量护佑的沙堤崩塌了,从那以后,月牙泉再也没有恢复到先前的规模,而无数类似的疯狂行为,让亿万斯年独力撑持着方圆千里地界生命平台的敦煌绿洲,缩身为茫茫沙海中的一叶孤舟。
人是需要约束自己的能力的,为了别的生命,更为了自己。在当下的生命界,人已成为绝对的主宰。可是,人有能力主宰别的生命的命运,却唯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当一种生命强大到不受任何生命的制约时,毁灭是必然的。自己毁灭自己。人什么时候在字典中,在内心里,彻底抹去征服的字眼,那才是拯救,或自救的态度。在敦煌,自从汉武开阜、乐僔开窟,千百年来,在反复的盛衰荣辱中,人们已经知道了该怎样善待敦煌。不是征服,亦非改变,而是改良。过了几年,又来敦煌。那是一个第二天便要进入冬天的秋夜。黄昏抵达,穿过城区,尚未来得及观摩敦煌的变化。车子出了城区,直接往鸣沙山方向而去。夜色朦胧中,恍然惊觉,城区与鸣沙山之间原来的空旷被什么东西填充了。原来的戈壁滩里成长着大片大片的树木,有果树,有各色沙地草木。在树林中,赫然矗起一座辉煌的古典式建筑。这就是今夜要下榻的酒店,位于城区和鸣沙山的正中间。饭后,来到马路上闲走,原来的空旷被填充后,变成真的空旷。原来的空旷是无物之空旷,人可以把自己以往在生活中存储过多的杂物,一一卸载在这空旷之地,趁便歇歇肩,喘口气。可现在没有空旷了,负载着的还得继续负载。在来敦煌的路上,我已经给朋友讲了夜行敦煌的高妙。
正是淡季,这个季节敦煌本地人许多已离开敦煌去外地度假了,而外地人像外国人那样稀少。我和朋友决定夜游鸣沙山。两边是草木,秋风扫落叶,万木萧疏,秋风在草木林中任意穿梭,沙粒被草木禁锢了,秋风便拾起枯叶,随手挥洒,仿佛整个敦煌城都被秋风抬起,悬浮在虚空中。草木夹持的宽阔的马路上,只有我俩。秋风把我俩当成了莫名其妙的人,在一个不适合的节令和时间造访敦煌,而我俩也将敦煌的秋风当成莫名其妙的风,一叶落而知秋,在这条空寂无人的马路上,并没有人需要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到了山门前,铁闸门关闭着,却留下大狗可以出入的空隙。凡是门,要不完全关闭,要不大开大门,半开半闭,显得有些暧昧,甚或有故意招徕的嫌疑。我俩钻了进去。秋尽冬来,月亮不知何时已然挂在半空。像是一张血色耗尽的女人脸,苍白,寡白,僵死的那种白,月光洒在地上,仍是那种铅灰色的没有生命迹象的灰白。灰白的月色,灰白的沙色,灰白的遥远,灰白的切近。返身看看我俩洒在沙地上的身影,竟如同传说中的鬼魅,过度地膨胀,虚浮飘渺,有时候,影子距离身体过于远了,好似不是我俩的身影,有时候影子却与身体过度贴近,好似还有另外的人,另外的影子。我俩同时发现了这个机密,几乎同时毛发直竖。而蜗居在山坳的月牙泉,在灰白的月光下,似乎变成一条巨大的发射着幽光的怪物,沙丘折射出来的阴影,则堆砌为一座座倒立的黑色的金字塔。
没有人说出内心的惊悚,也没有人说返回的话,但两双脚同时改变了行走的方向。出了山门,回头再看刚才抵达的地方,月光清凉,沙山静谧,而月牙泉则隐身在沙丘之间。一切如常,一切如秋尽冬来之敦煌之常,只是先前没有在这个节令来过敦煌。已近子夜,秋风搜刮尽了体内储存的温暖,而此时,头顶正上方的虚空中突然传来人的说话声。细看,细听,却是一只高音喇叭。广播的内容是某个品牌的啤酒广告。突兀而滑稽。四顾无人,夏天的单衣已无法抵御秋杪之寒冷,仿佛谁真的将冰冷的啤酒兜头浇下,身心内外都是彻骨的冰冷。我说,这是专门给咱俩做的广告,这是多大的抬举,咱俩该领这份情。朋友是个着实人,郑重说,应该。沿着来时的大路返回,静夜的秋风如同失去管束的顽童,肆意地啸叫着,肆意地混闹着。大路边,树丛中,一豆灯火明灭,试着查看,果然是一间家庭杂货店。要了四瓶广告中的啤酒,一人两瓶,仰脖囫囵灌下,彻骨的冰冷,五脏六腑,连同骨头,似乎都被彻底清洗了一遍。都是在红尘中烦闷到崩溃地步的人,谁料想,一个自虐式的恶作剧,竟会生出如此神奇的结果。敦煌式的幽默,敦煌式的救赎,如同王道士打开并出卖的藏经洞经卷,以恶噱始,以善果终,因果如此相悖,因果却宛然互证。
东土之人西去的最后一站,西来东土之人的第一站,最初和最终在敦煌高度重合。鸠摩罗什被西凉大军劫持至敦煌时,他的坐骑,那匹将一代高僧从西域驮来的白马,耗尽了生命的最后气力。大师给爱马举行了隆重而悲怆的葬礼。党河边上,一代大师,一匹白马,西域东来的大师,注定了要为中土之人注入精神活力的大师,西域东来的白马,主人的体重不会超过同行的任何一个赳赳武夫,但它也许觉察出了主人的真正分量。七万大军,横渡千里流沙,专为它的主人而来,这是何等的世间盛事啊。无比的荣宠,无比的庄严,无比的荒诞。承载主人走完大地上最艰险的数千里路途,主人踏上了繁华东土的第一站,主人的演出开始了,仆从退居历史的幕后。无法猜度鸠摩罗什当时的心情,但,白马死于此时此地,又何尝不是对主人的某种暗示呢。鸠摩罗什还要继续东行,数千里征程还在等待着他的脚步去丈量,而此次东土之旅,于他,于他弘扬佛法的心中大愿,休咎吉凶,实在难以逆料。指令劫持他前往东土的中原王朝,在他艰难跋涉于茫茫沙海之际分崩离析了,当下统领大军劫持他的人,已经生出自立河西的王霸之心。大师在党河边择了一块闲地,安葬了与自己同生共死的伙伴。白马塔是后人修建的。鸠摩罗什羁留凉州十七年,在长安译经弘法十二年,佛法因为他而在东土的面貌为之一变,境遇也为之一变。追本溯源,白马与有荣焉。民间传说,那匹白马是西海小白龙的化身,专为鸠摩罗什的东行而幻变为马。人世间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公平,也因此传播众生平等的佛法得以弘扬。但,人世间又从来都是公平的,或在身前,或在死后,即便是一匹供人役使的马,后人同样会为之叙功记劳,铭石不朽。白马塔矗立在敦煌大地上,塔分九级,八角相轮为座,仰莲花瓣围绕塔身,六角坡刹秀盖顶,每只角悬挂一只风铃,有风叮铛,无风亦叮铛。
初夏的一个深夜,我前去膜拜白马塔。白天的敦煌是阳光之都,而夜晚则是佛光照耀之都。佛祖西来何意,这是历代佛徒都在冥思追询的问题,其中的深意从来无解,也许永远无解。但,西来弘法的路上,西去求法的路上,无尽的雪山大漠,无尽的艰难险阻,高僧们靠的是什么一次次只身穿越,一次次化险为夷?他们的双脚,他们骑乘的马匹,从来都是踏在坚实的大地上,千锤百炼的肉体,千磨万击的意志。我本俗人,有着俗人的懒惰。大街上出租车要有尽有,敦煌城不大,五块钱的起步价可以通向城区的每一个角落。但我要步行而去,不知道白马塔的所在,我要问路前行。即便如此,在古人那里,不过是饭后消食散步之劳。一条条通衢大道,一条条逼仄小巷,党河大桥横亘在月光树影下。当头明月朗照党河碧水清波,天上之月只有一轮,水中之月如空宇繁星,无风,河边旱柳枝条垂挂,而水中倒影却婆娑摇曳。桥那边便是乡村了。在敦煌,无水之地,砂石磊磊,寸草不生,只要有水,草木疯长,田园扰攘。静谧如远古的村庄,农舍掩映在高大树木之中,月光飘洒在树梢和屋顶上,而乡村道路完全处在浓荫下。偶尔有农家狗被脚步声惊动,它们只是例行公事吠叫几声,并无认真对待之意。在村庄的深处,一片用围墙转圈围拢的果园里,一塔兀然耸立,明月之下,树荫之中,风铃泠泠作声,一千六百年前的一个明月之夜,一代大师,一匹白马,曾于此诀别。
继续往村庄的深处走去,那里还有敦煌古城的一截残垣。敦煌城始建于汉武时代,而最早的敦煌城早已复归于敦煌大地。这段城墙是西凉王李暠所建王城。李暠乃大唐李家天子先祖,二百年后,他的后代举起了华夏历史上最耀眼的大唐旗帜。这个家族肇兴于陇西,西行流沙之地,积聚数百年,又东行千里,在郡望所在的关陇大地,开辟了盛唐伟业。一头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一头是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延伸之地,河西走廊如同一根扁担,挑起了李唐家族的过去和未来。月光下的这段残垣,便是大唐李家的奠基之地。流沙湮没了多少曾经辉煌无比的城堡,漠风曾经摧折了多少纵横天下的英雄旗,而这段残垣,却残破了千百年,耸立了千百年,注定了,还要如此残破下去,如此耸立下去。
这就是历史啊,残破着,耸立着,耸立着,残破着。一位南方作家在游历了敦煌之后,沉默许久,然后写下三个字:圣敦煌。而另一位声名如日中天的南方诗人在游历河西走廊后,一行诗都不曾写出,他沮丧而又油然说:河西走廊让我感到自卑。三十年间,我踏上河西走廊的土地不下二十次,膜拜敦煌不下十次,我已从一个黑发扰扰的懵懂少年,变成一个如河西走廊般沧桑的人,而阳光下的河西走廊仍是那样的一览无余,月光下的敦煌仍是那样的高古幽远。最近的一个月间,连续三次河西之行,其中有两次抵达敦煌。初夏季节,我亲眼看见了河西走廊如何由冬季、春季到夏季的转换过程。一个月,三个季节于此辗转腾挪,立夏后的某一天,河西走廊的几个地方突降冬天的大雪,河西走廊的另外几个地方,则刮起了春季的沙尘暴,河西走廊还有几个地方,却正在宣告夏季的瓜果熟了。这就是河西走廊。流连敦煌的几天里,照旧夜访鸣沙山月牙泉,照旧夜访白马塔,走着去,走着回,深夜去,黎明回。最后一个夜晚,敦煌本土书法家张无草邀请去他的画室坐坐。敦煌是草圣张芝的故乡。张无草的画室在露天,那家距离鸣沙山最近的酒店的楼顶。三层楼,城堡式,三楼楼顶平台供游客喝茶聊天,另一栋楼房的二楼楼顶平台是表演敦煌歌舞的场所,坐在三楼看二楼,一切尽收眼底。尽收眼底的还有鸣沙山。月色下,几公里外的鸣沙山宛在目前,月光下的沙丘,沙丘间的阴影,山下的果园,共同构成一幅卷帙巨大的山水画。
敦煌古乐奏响,敦煌飞天舞翩跹,张无草展纸泼墨,应节挥笔,一个个佛字在乐舞中翩然宣纸上。这是他独创的字体,名为:一佛九写。无论谁的名字,无论笔画繁复简约,都可在一个“佛”字中一笔而成。不是牵强附会,而是妙合无垠,谁看了那个“佛”字,都会认出那就是自己的名字。而且,一个佛字,同时含有多才,多子,多福,多田,多寿,多龙,多祥,多喜,多多。有这九样,你还缺什么,你还需要什么?而这九样却是融汇在佛字的笔画中的,这一笔,一心向佛,这一笔,三千佛,这一笔,阿弥陀佛,这一笔,心中有佛。真个是,笔笔向佛,字成佛生,一字成佛,你在佛中。我也在佛中。单立人那一笔,是人身半跪,双手合十,一心向佛,而构成“步”字,其余二字,则尽在“弗”中。此前,我自学书法,曾反复练习三个字:弗,拂,佛。取义为:勿要拂了佛意。完全出乎随心随意,而今深文周纳,莫非真的会有什么来自冥冥之中的启示,或警示?佛都敦煌,阳光之下,一切昭昭然,月光之下,一切又昏昏然。
可是,追询自己不知道也不该自己知道的事物,既是人之天性,亦是人性幽暗之明证。佛祖西来何意?敦煌乃佛祖西来首站。问敦煌,敦煌曰: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佛者,万有无缺也。
(刊于天津《散文》2014年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敦煌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
除了莫高窟,敦煌还有什么值得大家游玩?
从青海湖到莫高窟(下)
绚丽甘肃等你来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七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