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研组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二.解题;1.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2.辞赋(幻灯片);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

2.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 辞赋(幻灯片)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 朗读课文

1. 放录音(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

2. 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放录音,学生跟读

四. 研习课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

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1.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

A.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

B.思考:

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颺 ,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五.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六.品读课文

1.指导背诵技巧:学生根据背诵提纲自由诵读。

2.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清新淡雅的轻音乐中齐声美读课文。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形象。

配音范读

(多媒体展示《归去来兮辞》全文,音乐响起,教师伴随音乐朗读《归去来兮辞》全文) (朗读结束,教师并未停止音乐播放,而是让学生继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重难点鉴赏

教师:读完全文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那时什么?

学生:——归去来兮辞

教师:那诗人要“归”哪里去?

学生:乡间(家乡)

教师:陶渊明当时在哪里?

学生:彭泽,在彭泽县做县令

教师:对!本文是他将要辞官是的表达心志是想象之作。作者的归隐的决心是通过自然美来表现的,本文有关自然美的描绘主要集中在哪几段?

学生: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就二三自然段提出疑问,我们在共同解疑中理解课文,鉴赏课文。

学生1:(提问)“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前路”是否在写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写生2:我认为这里的“前路”是指回家的路。与后文的恨天还未亮相照应,表现了作者急于回家的心情。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清晨在陆路行进的情景。那么前文“舟遥遥以清扬,风飘飘而吹衣”写的又是什么景象呢?

学生:这里写的是在船上的情景。

学生1:我认为这里表现的是作者超脱的形象。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作者归家时是由水路再到陆路,而由水路再到陆路的切换为什么这么快速呢?

学生1:展现了陶渊明的归心似箭。

学生2:“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句中陶渊明为什么会有童仆呢?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解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家境贫寒,为谋生曾经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

就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写于他辞官之初。)通过注解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会有“童仆”而且我们还看到家人也希望他归来。

学生:文中大量出现虚词“以”、“而”例如“倚南窗以寄傲”,那么“以”、“而”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这位同学从虚词用法的角度,提出了“以”、“而”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文中大量出现了这两个词语,而其主要起了连词的作用,表示承接和递进的关系。这是从语法的角度理解这两个词语,大家认为从鉴赏的角度看“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指的是作者“傲”的什么? 学生1:傲世

学生2:不屑于繁华的都市,厌恶龌龊的官场。

教师:前面通过大家的提问我们鉴赏了有关归家途中以及到家门口的诗句,那么作者回到家中做了什么呢?

学生1:“引壶觞以自酌”表明其回到家中是自斟自饮。

学生2:在饮酒中展现他在家生活的自由自在。

学生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我认为借“松菊”傲寒飘香表现诗人品格,具体来说就是自己归隐后,精神留存的一丝欣慰之情。但“三径就荒”又包含怎样的情感呢?

教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准确的分析了“松菊犹存”这句诗歌的含义,而“三径就荒”描摹出的是院子里的小路就要荒芜了。隐含着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人交往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三径就荒”实际表现的是诗人渴望远离城市,向往宁静生活的愿望,即通过自然美展现人格美。

学生1: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松代表高风亮节。??在“抚孤松而盘桓”中,我认为松象征诗人的高尚气节。但“盘桓”该怎样理解呢?是否表现的是诗人的迷茫?

(面对学生精彩的回答,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上文中的诗句“景翳翳以将入”以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思考这三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否能由此回答出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学生1:我认为倦飞的鸟儿表达的诗人叶落归根的情感。

学生2:我认为“景翳翳以将入”交待了当时已经是傍晚的光景了。

学生3:“云无心以出岫”表现了诗人的清高与厌俗。

教师:“无心”表现了云彩自然而然的飘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自然美中渗透了人生哲理。联系刚刚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看出“盘桓”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学生:傍晚时,留恋园中美景不忍离去。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中学教育、教研组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61等内容。

12

 


 

  【Top

最新搜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逐字稿/教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写能力的提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一曲崇尚身心自由的颂歌(上)--时寅敦的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