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射书简要目录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弓箭最早的国家之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射学”,产生了许多关于射箭的理论和著述。中国射书内容丰富,史料与文化价值很高,是一宗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可惜重文轻武的文化偏颇使射书长期遭受冷遇,不被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所重视,有的失传了,有的则被搁置一边,无人问津。——《中国古代射书考》马明达


我们现在能找到的中国射书,主要可分为两部分线索:一部分是根据前文引用的马教授的文章中提供的书目,历代存世的射书共有59部,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只有其中的20部,还有一部分有待搜寻。第二部分是民国时期的作品,共有7部。

这两部分,刨去弹弓、弩射、射礼、投壶等内容,纯粹讲射箭技术的书目、再去掉一些抄袭雷同的书目,所剩总计不过十七八部。

这十几部射书,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射箭爱好者应该有所了解的内容。下面就简要介绍这十几部射书,并提供下载资源供各位同好参考。


《射经》一卷,唐王琚撰,存。

王琚《射经》是现存最早的射箭专着,唐以后被射家奉为射学圭臬,历代射书多有引述。现存版本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唐杜佑《通典》本、宋《太平御览》本、元《说郛》本、明《武编》本、《稗编》本、清《图书集成》本等。书名也有不同,《通典》、《太平御览》、《武编》作《教射经》,《文献通考》作《射法注》,而多数称之为《射经》。各本多作一卷,唯宋志别有“王琚《射经》二卷”,清周中孚以为“重出而又误其卷数。”见《郑堂读书记补逸》卷24。
  王琚,怀州河内人,是盛唐时期的名臣,以协助唐玄宗夺取皇位而受封为赵国公等,曾经大受宠信,权倾一时,后遭李林甫构罪而被杀。《旧唐书》有传。(52)《射经》凡总诀、步射总法、马射总法、弓有六善等四章,每章下又有若干小节,如步射总法下有步射病色、前后手法二节;马射总法下有持弓审固、举把按弦、抹羽取箭等八条,合起来一共是十四篇。总的比例是马射文字多于步射,亦见唐代重骑射而轻步射。其总诀云:“凡射,必中席而坐,一膝正当垛,一膝横顺席。执弓必中,在把之中,且欲当其弦心也。”这正是唐代跪射姿势,我们在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到这种射姿,与后来的立射大不相同。古人对《射经》评价也不尽相同,茅元仪《武备志》卷84《阵练志·教艺一·弓》中说:“唐王琚《射法》二篇,曾宣靖谓其多言射之容止,非战阵所急。斯言也,知所务矣。”曾宣靖,即宋代《武经总要》的编纂者曾亮。总的来说,《射经》流传千载,版本复杂,而始终未见有人做过校订工作,是故现存各种版本差别甚大,不仅多有鲁鱼之讹,而且疑有唐以后的射书内容滥入其中。在中国射书史上,《射经》是一部珍贵资料,应该对之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

txt格式(版本未校)http://pan.baidu.com/s/1eQBzN14


《射法篇》一卷,明戚继光辑,存。

戚继光《纪效新书》18卷本第13卷是《射法篇》,凡三十五条。《纪效新书》另有14卷本,是戚继光晚年在18卷本基础上重加删订增加补而成的,内容更较18卷本精炼充实。14卷本中,射法一篇被改置于卷3的《手足篇》,内容有所调整。如,原三十五条删去最末的“凡马”一条,剩三十四条;弓矢以外增加了《火箭解》、《弩解》、《耕戈解》等。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所著录的是18卷本,其云:“日人平山潜刻《纪效新书》,尝以《正气堂集》、王琚《射经》、高颖《学射正宗》三书校之。查戚书第一至第十六条,出《正气堂集》;第十七条出王琚《射经》。则其余十八条当出《射学正宗》。”于此可见戚氏《射法》是一部辑录之书,并非戚氏自已的著作,但高颖《射学正宗》比戚书晚出,戚氏不可能取材于高书,唐说有误。但戚氏在选择材料上确实显出过人之处,这正是《纪效新书》的特点之一。明代射书不一而足,而多是辗转稗贩之作,捃拾古义古训而并无多少切实可行的内容。俞大猷《射法》应是明射书中之精粹,是真正属于明代人自己的的著作。

PDF格式:

http://pan.baidu.com/s/1GND0q


《武经射学正宗》三卷,明高颖撰,存。

《武经射学正宗》有日本武德会大正十五年(1927)汉日对照刻本,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捷径门》,中卷为《辨惑门》,下卷为《择物门》。“捷径门”专讲审、彀、匀、轻、注五法,高颖以为以此五法为入门之径,“近不过百日,远不过期年,命中可几矣,其功最捷,故名其门曰捷径云”。“辨惑门”讲种种不正确的射姿和心态,讲习射者应有的心理修养,所见亦多有独到处。“择物”则专讲弓矢的制作、选材和射者对器物的调试选择等,这也是一般射书所不讲的。高书的确是一部内容明晰而讲求实效的书,是明代众多射书中难得的佳作。
高颖的《射学正宗》得以传存,与日本江户中期著名学者荻生徂徕有关。荻生徂徕(1666-1728)熟读汉籍,崇尚儒学,后来又热衷于《韩非子》的研究和韩非思想的复兴,终于形成具有“新法家”特点的“徂徕学派”,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前期的重要思想准备之一。(101)荻生徂徕还对中国的射箭书深有兴趣,平生收集了不少中国射书,编成《射书类聚国字解》。(图三)这是一部中国明代多种射书的汇编本,徂徕通过对大量中国射书的阅读分析,认为中国流行的射书,特别是明代射书,其实大都出自几部射书,是几部古代射书的辗转稗贩而已,没有多少切实可用的内容。相比之下,高颖的书是少数几部内容实在而确有见地的书。这是它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荻生徂徕的崇高名望,使他所编选的《射书类聚国字解》同样受到日本射箭者的推崇,高颖的《射学正宗》也受到日本武士的喜爱,以至这部在中国悄然无闻的射书,对日本的“弓道”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高颖生平不详。书的首页题“ 城高颖叔英父着,茂苑江起龙靖侯点次”,据之,知道高颖字叔英,嘉定人( 城是嘉定代称)。另据谢肃方《中国射术》提供的资料,高序作于崇祯10年(1637),序中自称已经老了,谢认为“这可以说明作者当时可能已经六十开外,而且他可能曾经活跃于十六世纪的抗倭斗争中。”谢还认为:“他的射学风格与其它人有一个有趣的差别,就是他不像其它人那样使用左手、右手这个词,而是用“持弦手”和“持弓手”来区分前后手。”由此推断高可能是一个左撇子。高颖是射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我们期待着更多史料的发现。

PDF格式:http://pan.baidu.com/s/1ntCx2x7



《射经》二卷,明李呈芬著,存。

曹文称李呈芬“力能举重,射能决拾,智能审机。然此犹武弁所易能者也。乃其忠信节义,非礼不行,雅慕圣贤,竭赤军国。闻江西有道学,裹粮求之,得李储山而师之,笃行不怠。此亦今时所仅见者也。”颇疑即《射经》作者李呈芬。但《千倾堂书目》说他是灵壁人,灵壁县明属安徽凤阳府,颍州则在河南,地望不符。疑《千倾堂书目》有误。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引李呈芬总序云:“倭虏矢重弓劲,中之者必毙。彼近而始发,发必中人,乃华人徒畏之而不知用其所长也。故以所尝试师友之法,分篇十三,系之以歌诀,而射仪附焉。俟同仇者共力之。”据此,周中孚认为李呈芬此书“当成于嘉靖时,盖有慨于当时御倭而作也。”
李氏《射经》有总论一篇,以下凡十三篇,起于《利器》,终于《考工》,每篇之末的歌诀浅显易诵。如第一篇《利器》,诀曰:“弓用轻,箭用长,搭箭得弦意怒强。开弓势,前后分阴阳;箭出门时一点功,平准狠去何用忙。”第九篇《审固》称戚继光为“南塘子”,引《纪效新书》卷13《射法篇》“射法中‘审’字,与《大学》‘虑而后能得虑字同。’”孰不知戚氏此篇全录俞大猷之《射法》,并非戚氏自已的著述。

文字帖:http://www.ckta.cn/showtopic-181.aspx


《射学指南》一卷,明杨惟明辑,邵元植参阅。存。

书首题“兰陵许鼎臣论定,同社杨惟明编辑、邵元植参阅。”有许鼎臣《小引》云:“余以骨脆筋驽,未能挽强,间与友人杨远孺、邵培之偶一习之,始信省铦之术,具含精义,所谓躁静运而正邪立判。良有以也。远孺貌恬神定,似有道者。凝静之余自能致远;洞犀贯虱,特其剩技耳。经史之暇,复辑射家要法以为囗中司南,此亦吾夫子相圃之遗教也。”又有杨维明(远孺)的后跋。全书分“步射法”和“马射法”两部分,但重点是步射,马射不过一笔带过而已。步射所述各法,有些是沿袭之谈,有些则颇有心得,如眼法云:“凡射六十步举对把子中心;七十步拳对把子头颈;八十步拳对把子头上。务用目力谛视。”杨惟明、邵元植事迹无考。许鼎臣,江苏武进人,万历丁未进士(35年,1607),崇祯6年出任山西巡抚,在镇压山、陕农民军的战争中颇有战功。后调河南,因阉党干扰而不得其用。四库本雍正修《江南通志》卷142有传。

文字帖:http://www.ckta.cn/showtopic-182.aspx


《射书》四卷、《卷首》一卷,明顾煜撰,存。

《射书》为四库所收,《四库全书总目·射书提要》称:“明顾煜撰。煜字铭栢,自题曰西神矍圃,案无锡有西神山,则无锡人也。其仕履无考。”又称:“是编掇拾群书论射之言汇为一书,卷首载明代武科制诏疏议数条,次射法,次射式,次马射,次射礼,其射法射式中所引之书多注‘秘授’二字,而不详所从来。”乾隆《大清一统志》卷61《常州府》有顾煜小传云:“字铭栢,无锡人。顺治已丑(六年,1649)进士。知象山县,清勤自饬,邑以大治。失上官意,罢归。邑人歌思之。所著有《尚书讲议》、《经济巨文》、《古文粹》诸书。”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0《宦望》顾煜传载,顾煜知象山县,“民戴其德,为立生祠。擢兵部主事事,以强项不能俯仰,自劾归。”据之,顾煜是由明入清的江南文人,《射书》是他崇祯十年左右的作品,故《四库》定为明人著作。明末战乱中,江南士人多有究心兵学武艺者,如黄宗羲、黄百家父子及陆桴亭、吴修龄等,顾煜亦其同类。故其序云:“艰虞洊至,功令聿新,有不起图一发再发之业,实可耻恨!先儒陆九渊之言曰:‘今人高居优游,乃怀安非怀义也。’余是惴惴,不遑宁处。诸君子曰:‘召公秘籍,尚落人间,谋集射书,爰付梓氏,以率天下先。’余曰:‘可。’遂平成之。”序作于崇祯丁丑,即崇祯十年(1637)。然则,明亡不久,顾煜于顺治六年(已丑,1649)考取进士,出仕新朝,其出处大节与黄氏父子及陆桴亭、吴修龄等便大不相同了。

PDF格式:http://pan.baidu.com/s/1ntwsxCX


《征南射法》一卷,清黄百家撰,存。(以下四篇汇为一处资源)
王征南,明末清初东南遗民武艺家,曾参加抗清战争,后退隐闾巷,以“内家拳”闻名。事迹见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据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说,王征南有两种绝技,一是拳,二是射。黄百家先从之学拳,又学其射,并将其内容写入《王征南先生传》中,世传所谓《内家拳法》、《征南射法》实际都出自《王征南先生传》中析出而稍加剪裁而已。《征南射法》文字不多,所谈射法之基本训练亦见于各家射书,并无特别之处。惟独斗室习射之法是其“熟久智生,划焉心开而独创者也。”其法:“卷席作垛,以凳仰置桌上,将席搁之使极平正。以矢镞对席心,离一尺,满彀正体射之。矢着席,看其矢镞偏向,或平或右,即时救正之。上下亦然。必使其矢从席罅无声而过,则出而射镞,但以左足尖对之,信手而发,自然无失。”显然这是民间箭师们的一种经验性的训练方法,未见于各家射书。《征南射法》曾传到日本,被荻生徂徕收入《射书类聚国字解》一书中。卷席为垛之法对日本射手产生了影响,至今日本弓道犹保存这一练习方法。黄百家,字主一,余姚人,黄宗羲之子。曾参修《明史》。本人有《学箕初稿》,附在四部丛刊初编的《南雷集》后。另有《王刘异同》5卷、《体独私钞》4 卷、《勾股矩测解原》2卷、《幸趺草》3卷等,有的被收入四库全书。


《学射录》二卷,清李塨撰,存。

清初著名学者颜元(习斋)的弟子,与颜并称“颜李学派”。颜、李主张文武并重,文武缺一非道。是故学派代表人物颜、李及王源(昆绳)等都研习兵学武艺,并且有实践有著述,李塨《学射录》即其一种。李序有云:“予自幼习射。力既薄脃,学复贪多,遂半废,不克有成。然以射为六艺之一,虽奔走四方,依依不能忘。凡遇能射人无不问,遇射书无不览也。郭子坚任桐乡,曾开雕《射法》一帙,予为序之,而辞义未之尽善。迄今欲教我后进,不能了然于心手间。正在踌躇,无从质问,一日,忽有叟杖而见过。衣冠甚伟,瞻视非凡。拜而问道,叩其姓名,不答。但自称异叟。言曾学道貌岸然深山,技击皆精。夜半,为我解衣击剑,因传射法。听而观之,豁然于心。叹昔所见闻者,皆一知半解,蔓语卮言也。无保黎明,飘然而去,不知所之。因录其射法,约略所讲授者为注。或天之欲明六艺乎,何幸也。”序中所言郭子坚者,曾在桐乡开雕《射法》一书,李塨为之作序。按,郭子坚名金汤,其弟名金城字子固,北京人,世宦子弟出身,均与李恕谷有厚交。子坚于康熙三十四年任桐乡县知县,延揽李恕谷到县讲学,以非常之礼相待,恕谷十分感念。后二郭先后去世,恕谷撰有《郭令小传》、《郭御史传》记二人生平学行事,并言“予尝语诸子曰:而世世不忘郭氏二公也。”《学射录》内容基本以抄撮先秦射学资料为主,又从各家射书中有所撷取,如节引高颖《射学正宗》二条等,但总的说来并无多少真正切实可用的内容。所谓“异叟”传授之说,应是托辞,自不可信。


《绣像科场射法指南车》无卷数,清刘奇撰,存。

刘奇字作周,事迹无考,“銮江”地望亦不详。书末有“康熙壬寅年夏月望日义庄较录”的题识,唐豪在卷首题语中说:“查康熙壬寅凡两见,一为元年,一为末年,此书之刊当在此两岁内。”我以为应是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这是抄录者的题语,而非作者本人。按,乾隆四十九年(1784)举办千叟宴,并编刻了《钦定千叟宴诗》,参加者有七十七岁的步军校刘奇,是否其人?待考。书分步骑射两大部分,步射又分内法八条,外法二十八条,附有练习法四条。骑射有“骑射说”为纲,以下又有分义十二条,总结为“胆欲大,心欲小;气欲闭,力欲窕;眼欲疾,手欲巧。”十八个字。末附马步图说十三势,每势有文字相配,其中步射十图,马射三图,绘制精美,文字解说浅近易懂,讲求实效。看得出作者是一位有着丰富戎马经验的射家,不同与一般侈谈射礼的文人。其书是专门供参加武举考试的武生员们读的,故十三式中有“低射地球势”,因为这是清代武举考试的必考项目。作者说:“此势宜看他跪膝斜胯,让弦取准处。乃满洲家之熟中生巧式也。学之亦易,但右足不可跳镫,两膝不放鞍头,此要紧法则。”在清代众多的射书中,刘奇此书允称上乘。


《射说》一卷,清顾镐撰,存。

《射说》凡内功、外功、用功等十二篇,其中艾萨克放、弓与力配等篇内容充实,多是经验之谈。书尾附长篇自跋讲平生习射心得,批评多射不如勤拉弓之说云:“尝见空拉有至极佳,一扣箭而全体迥别矣,射不数围而手战力疲矣。及勉强之而气冲神散,毫无把握矣。凡此皆空拉不射之误。”他主张“若已能发箭,即宜多射,务从射时考证全体。”他讲自已习射的经历:“每射必五百根或四百根,最少亦二三百根。或精神充足,便可终日,且继之夜。初亦勉强,后乃不倦。凡射后,即能作小楷,手不疲战。”显然,顾镐不是空谈“射以观德”的迂儒之类,乃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射家。康熙《万寿盛典初集》卷115收有顾镐的《万寿诗》一首,署“生员顾镐”,亦见这位文武兼长的江南才子是一位科场的失意者。又,《说射》首页有“长洲沈曾同天协父阅”题字,据查乾隆《江南通志》卷136《选举志》荐辟二,沈曾同是吴县附监生出身,雍正八年(1730)任广东河源知县。

以上四篇均被收录与此:

文字帖:http://www.ckta.cn/showtopic-180.aspx

PDF格式:http://pan.baidu.com/s/1dcb6Y


《射法秘传攻瑕》一卷,清朱墉辑注,撰者佚名,存。

末卷凡收射书四种,即《射法秘传攻瑕》、《射学问答》、《射经》、《射义》,各书均未署作者名氏。按,如上所举,清代有多种《武经三书汇解》或《武经七书汇解》,大抵都是坊间为参加武科考试者编印的读物,翻刻甚多,质量不一,尚须深入检读。这类读物一般在其末尾都附有射法书,有的是翻刻古书,有的则是摘取各家射书要点掇联而成。《射法秘传攻瑕》一卷,作者不详,其内容分站、前手病、后手病、心谈十四要、射法约言、马射法等,大都言之浅近易懂,中规中矩。马射法一节,最是切实有用,关于马射地球的具体方法,言之唯恐不详,大有益于初学者。所有内容显然都是专门写给习射的武学生们读的。文中两处引用射家尤尺威、程子衡的论述,不详二人为何许人也,可能是明清之际民间有影响的射家。

扫描版:http://pan.baidu.com/s/1sjo8JAt


《射学问答》一卷,清朱墉辑注,撰者佚名,存。
  收在前揭朱墉辑注的《武经七书汇解》附《武经汇解末卷》中,未署作者之名。《射学问答》主要以“或问”形式表述学射的基本技术,凡六十三个问题,涉及到步骑射箭的各个方面——从基本姿势到弓矢的选择,都有所解答。语言浅显,条理清晰,易于诵读。虽然有些内容是从其它射书中摘取来的,但总的来说编排有序,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亦见清代初期武科考试质量比较高,不只是默写武经、刀弓石虚应故事而已。
《射义》无卷数,清朱墉辑注,撰者佚名,存。
未署作者之名。内容分射法引端、褒愚篇、正谬篇三部分。“射法引端”是古代射书中常见的一审二彀三匀四轻五注之说,属老生常谈之类。“褒愚”是指贪平、握固、引满、低昂四愚;“正谬”指撇绝、指知镞、矢摇、弱弓猛力、缓引、舍辔六个“之谬”,大致都是射家经验之谈,对习射者来说确有参考之价值。

《射艺心传》一卷,清朱墉辑注,撰者佚名,存。
《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收在朱墉辑注的《武经七书汇解》之卷末,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此《汇解》与上列曹、黎、夏三人的《汇解》应属同类书,都是武科考试的备考参考书。朱墉字鹿冈,青溪人(贵州青溪县),事迹不详。清初有多种署名“青溪朱鹿冈先生辑”的《武经七书汇解》,推想此人应是一位专门编刻此类武科考试用书的书商。谢肃方《中国射术》说,朱墉另有《重刊武经汇编》,其第一卷在“射义”的标题之下,实际是对高颖《射学正宗指迷集》的翻印而已,此书笔者未之见。据《中国兵书知见录》,朱墉在《汇解》、《汇编》外,还有《汇纂》、《讲义全汇合参》、《合纂》等,其书自康熙到光绪间,刊本甚多,亦见有些是书商以朱氏名义刻印的应时书。

以上三本:http://pan.baidu.com/s/1sjBJqVF


《贯虱心传》一卷,清纪鉴撰,存。

作者自署钱塘纪鉴字高山,书中人物的服饰不像是清装,作者应是明末清初间人,,其书可能成于晚明。暂未找到有关资料,留待后考。《贯虱心传》是明清间射书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卷首的“十要”和“劲节图”,是同类书中所不见的。尤其“劲节图”,将射箭的正确体位和力量传递用图文表达出来,耐人玩味,确有高明处。全书分弓矢、持固、正已养气、内省措宜、志彀、从容中道、勿怠、反求等篇,每篇配有图画,画亦颇佳。

PDF格式:http://pan.baidu.com/s/1kTl7jgj



转载自射道网 李军阳 整理


《清代射艺丛书》(民国二十九年),唐豪先生撰,分甲乙两集,甲集收录的古代射书有:〈顾镐射说〉、〈李塨学射录〉、〈黄百家征南射法〉、〈刘奇科场射法指南车〉;乙集收录有:〈史德威射艺津梁〉、〈纪鉴贯虱心传〉、〈徐亦射法〉、〈佚名氏射法大全〉。

http://pan.baidu.com/s/1dcb6Y


《成都弓箭制作调查报告》,谭旦冏先生撰,是一份难得的科学考察报告,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开始,直至四十年八月后才得以公诸于世。是现存唯一全面考察、测量、记录、研究中国传统弓、弦、箭的制作场所、工具、材料、工艺和流程的射学文献,加上图文并茂的传统射箭程序,更显得弥足珍贵。

http://pan.baidu.com/s/1c0FxERQ


《中国兵器史稿》,周纬先生(1884—1949)撰,对中国历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制作工艺等等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有大量论述历代弓箭的图文资料,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射学研究参考资料。

http://pan.baidu.com/s/1eQs2V7c


曾崧生,字鹏程,四川人。清光绪初期,读私塾时就喜欢射箭,十六岁师从同乡武生施承恩,学习马步、弓箭、刀石诸法,后来通过了<武童子试>。民国时期从军,后任都督俯军需课长,也一度致力于陆军学术研究。民国十九年,在成都居住时,因接触了当地的<射德会>而触发著书立说的愿望,欲力倡体育运动以为民族复兴之根本计,可惜国难日深,鲜有响应者。后任职地方税局,召集职工约二百人,每日工作之余练习拉弓射箭,并亲自教射,行之一年,得善射者数十人。民国二十五年,在得意门生的协助下,终于完成《国粹体育——拉弓射箭浅说》一书,共八千多字,文字浅显易懂,是先生的经验之言,也是一本难得的传统射艺实用图书,可惜现在尚不见原书的照片和绘图(书中<自序>中提到已拍照和绘图)。

http://www.ckta.cn/showtopic-16.aspx


以上书目仅供爱好者参考学术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祝各位同好射艺精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装系统不求人傻瓜式教材
超多资源下载
100集学国画视频教程,免费领取!
2014年省考面试网校视频课程分享
炒股三个公式就够.何必东找西找公式
紫微斗数资料汇总(整理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