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理论05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本单元为考试新加内容,考点主要集中在藏象学说的特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也有出题的可能,复习时应注意。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1)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5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象”,是这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2)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和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3)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2013年

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反应。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追溯藏象理论的形成之源,可发现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解剖学是比较粗浅的,对人体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还难以做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古人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功能。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可升华而形成理论。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1)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2013、2014年)。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唐·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

(3)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储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如《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4)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2014年)。

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

(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禀赋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有濡养和滋润作用,五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主要依靠其所藏之精的濡养而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功能的极细微物质。先、后天之精所化之气,加之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因此,五脏之气既有同源性,又有相对特异性。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五脏之阴阳: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则生虚热性病证;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则生虚寒性病证。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的不同表现。治疗五脏之阴虚和五脏之阳虚,除运用“阳病治阴”和“阴病治阳”外,也可兼以补气。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①五脏藏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饮食水谷之精相融合而生成的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精。其中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②精化为气:一身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分布到五脏则为五脏之气。因此,各脏之精是一身之精的分属,各脏之气是一身之气的分布。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生之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能体现。五脏之精贵在储藏于五脏之中而不妄泻,五脏之气贵在体内有序运行而不紊乱。

③气分阴阳:根据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概念,一身之气可分为阴阳二气,其所分化的五脏之气也皆有阴阳之别。五脏之阴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在正常情况下,五脏之阴气与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因而五脏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垣之腑的脏器是

A.膀胱

B.三焦

C.胆

D.脑

E.女子胞


答案: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 / 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五行学说临床意义)2.13概要
藏象(二)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艾灸前,必须要学习的中医基础知识总结,收藏起来慢慢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