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近代文学名著遇见电影
2016-07-18王兆华阅读 5023
思 - 刘晓庆相思 - 刘晓庆自从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出现一部《诗经》以来,中国文学就一直朝着健康发展的态势走了下来。但凡有一点文化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文学的发展之路,那就是诗经、楚辞、汉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而到了近代,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又掀起了“白话文运动”,于是白话文写作便成了文学写作的主流,并且诞生了极其成功的一帮作家群。这批作家全都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坐标性人物,如鲁迅、老舍、茅盾、巴金、郭沫若、曹禺和沈从文等等。 在我看来,写白话文小说,当代的作家是骑马都追不上这批做兴起白话文写作的近代作家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批近代作家皆受过严格的古文写作训练,古文功底相当深厚,现在一旦写起白话文来,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小菜一碟。 新文化运动掀起于1915年,而在10年之前,在北京的一家名叫丰泰的照相馆里,拍出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是,中国电影宣布诞生。 在中国电影刚诞生之初,它毕竟还只是提供给国人一个看西洋玩意的手段,难登大雅之堂。不过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终于从一个身份卑贱的小丫头变身为一个高贵典雅的大小姐,千人捧万人追起来。它成了最受瞩目的大众传媒,有着无数的受众。 现在我的命题来了:当这批中国近代作家写出来的文学名著遇上了电影,它们会发生什么事儿?它们能否像北京遇见西雅图那样,迸发出耀眼夺目的“爱情火花”吗? 答案是显然是肯定的。

由于年代久远,我无法考证出到底是哪位作家的作品最早与电影结缘,但我此次的盘点必定是要从大文豪鲁迅说起,这不仅是因为鲁迅是近代写白话文小说第一人,而且他还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近代作家。你们说,打小学到中学,语文课本里收录了多少篇鲁迅的文章?估计你们都不一定能数得过来。所以,近代文学名著遇见电影,就先从鲁迅开始。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学课本有收录。记得当年我曾无数次阅读,无数次哀伤祥林嫂的命运,尤其是她的阿毛被狼叼走后,她第二次到鲁镇帮佣,她逢人就诉说她的苦情,最后因为她说多别人听烦了,她的苦楚反而成了人家的笑话。每每看到此,我都觉得人性真正是一样很可怕的东西。 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它就是根据这篇《祝福》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编剧夏衍,导演桑弧,主演白杨。以上两幅都是该电影的海报。

这是该电影的经典剧照。主演白杨成功塑造了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江南妇女形象。 白杨是三四十年代的明星,她演过的《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都是经典之作。她也是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

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也拍过一版越剧版《祝福》,拍成后改名为《祥林嫂》公映,主演为越剧名旦袁雪芬。 袁雪芬在解放前就将《祝福》改编成越剧搬上舞台,但在演出期间却遭到恶势力的阻挠,袁雪芬甚至还遭泼粪。但袁雪芬并不屈服,继续冒险演出。这一情况后来在谢晋导演的电影《舞台姐妹》里有所描述。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舞台姐妹》里主角竺春花的原型就是袁雪芬。

198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因此这一年电影界共拍出了三部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捷足先登,首先推出了《药》。 《药》也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也是无数次阅读过它。而且就是听了语文老师对《药》的讲解后,我才知道了其中的三个“奥秘”:一、鲁迅把一家人设计姓华,一家人姓夏,合起来就是“华夏”,隐喻中国。二、革命志士夏瑜的原型是女革命家秋瑾,秋瑾因起义失败被杀害于古轩亭口,而她就义时果真是有人拿馒头蘸血吃,但人血馒头是医治不了中国千年来之病症的。三、小说的最后,夏奶奶发现夏瑜的坟头上有一圈黄色的花环,它寓意着“革命自有后来人”,是一个光明的尾巴。 我就是从《药》中感受到了文学的神奇,而且对鲁迅先生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这是《药》的剧照。华老栓(梁音饰演)和华大妈(曲云饰演)。梁音就是《冰山上的来客》中叫阿米尔“冲”的杨排长,而曲云则是《奇袭》里的朝鲜阿妈尼。

《伤逝》是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爱情小说,但鲁迅写它时,重点则是放在男主角涓生和女主角子君相结合后遭到了黑暗社会和冷漠家庭的压迫,最后导致他们的爱情幻灭上。子君在爱情幻灭后,在旁人的冷眼下死亡,而涓生在悲哀和悔恨中自责并坚定地走上了新的道路。

该片导演为水华。水华对导演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情有独钟,他导过茅盾的《林家铺子》和根据《红岩》改编的《烈火中永生》,但《伤逝》却是马前失蹄,不太成功,公映后观众反应不佳。原因是整部片子都运用散文叙述风格,观众不太好理解。

该片还有一个失败之处是演员年龄偏老。王心刚有名是有名矣,但已经是四十多接近五十岁的人,怎么样都无法将一个年轻人的朝气演出来。同样,那位叫林盈的女演员也是“文革”前就出道的,完全就不是一个少女,而是一个熟妇。

不知道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本是否还收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节选),我在上世纪80年代末读高中时是有的。由于当年高中生普遍缺乏课外读物,所以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是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我觉得这也很不错,起码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体会。 《阿Q正传》语言风趣幽默,人物刻画非常活泼生动,故事背景的隐喻也相当到位。它充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就是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像阿Q这样最底层的群众有革命的愿望,但却被抛弃,最后还莫名其妙被杀了头,反而像假洋鬼子和赵太爷这样的投机革命分子倒得了势。 鲁迅先生的文章素来被称为能“一针见血”,《阿Q正传》显然就是最能说明这一特点的一篇。

《阿Q正传》是当年三部根据鲁迅先生作品改编的电影中最成功的。有两因素:一、剧本改编为著名的剧作家陈白尘,他将鲁迅先生的一部不太长的小说改为内容丰富的电影剧本,可见功底非凡。二、阿Q的扮演者为滑稽戏演员严顺开,他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物,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提起阿Q就想到了严顺开的形象。这对一个演员来说,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说到鲁迅,不得不说“龙华五烈士”中的柔石。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收有鲁迅先生为他们写的一篇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在文章中,柔石被鲁迅喻为像方孝孺一般的人。的确,最后柔石和方孝孺一样死得都很壮烈。但相比之下,柔石之死更是令人扼腕叹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作家竟然被无端杀害。如果柔石不遭到如此不测,相信他还会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出来。 《二月》就是柔石的代表作,它如同江南烟雨一般迷离,又如水乡垂柳一样飘逸,缠绵悱恻,哀愁幽怨。我真的好喜欢读它。

电影《早春二月》拍摄于1963年,但这部电影的思想意义在“文革”前夕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显得有些小资情调,与革命的激情相比有些“另类”。因此,它一度曾作为受批判的对象而被尘封,直到“文革”过后才重见天日。 该片的编导为著名的谢铁骊,主演有孙道临、谢芳和上官云珠。这部戏是上官的绝作,在戏中,上官云珠扮演的文嫂因绝望上吊自杀。在现实中,上官云珠也因不堪迫害跳楼自杀身亡。 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在近代的著名作家中,老舍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他的作品和鲁迅的一样,是被改编为电影较多的一位。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个也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是从一开始就拒绝被提名,而老舍则是在某一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来就决定颁给他,但不幸的是不久后得知老舍已经在不久前离世。按诺贝尔奖规定,诺贝尔奖必须颁给尚在人世的人。于是,诺贝尔文学奖就这么与中国擦肩而过,直至2012年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的名篇,同名电影拍摄于1950年,本片发挥了原作平凡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的长处,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变迁。

该电影相当精彩,我觉得老舍先生的作品戏剧性很强,最适合搬上银幕。加上本片主演是早年蜚声上海滩的“话剧皇帝”石挥,两者相得益彰,使得本片精彩非凡。 前几年,张国立也拍了一部电视剧版,但远不如旧的黑白版。我觉得中国的男演员都应该从石挥的表演上学到一些东西才行。

《方珍珠》是老舍先生的另一名篇,它的故事背景也设在老北京。如果一座城只能由一位作家的作品做代言的话,老舍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不二之选。

这是电影《方珍珠》的剧照,拍摄于1952年,是由当年的私营影业大光明公司出品的,导演是陶金。1953年,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如火如荼进行,这些私营影业公司都并入到国营当中,而之前由私营公司拍摄的电影也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至今想起,我还挺怀念当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因为里面还收录一篇老舍先生的话剧剧本选段,这个剧本就是《龙须沟》。我不知道老舍为何对老北京的最底层百姓了解如此之深,他好像是曾经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过似的,因而刻画起这些人物来,只能用入木三分来形容。所以看过老舍先生的所有作品,我觉得上苍真的是欠他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龙须沟》拍摄于195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演程疯子的演员于是之,他真的把这个角色给演绝了,他的演技可以和石挥有得一拼。我看了他俩的演技,真说不出到底是“人养戏”?还是“戏养人”? 也许老舍先生的小说或剧本本身就提供给扮演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凌子风也是一位爱将近代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导演,1981年,他将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拍成了电影。大获成功。这是《骆驼祥子》电影海报,很有京味儿。

剧中饰演祥子的是刚刚出道的张丰毅,他把一个愣头愣脑的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演得恰到好处。但悲催的是跟他演对手戏的斯琴高娃更是厉害,可以说,她演的虎妞完全将张丰毅的风头给盖了。

但凡看过此片的人都说,这部片子应该叫作《骆驼虎妞》,因为斯琴高娃的演技棒得爆棚。我很难想象一个蒙古族姑娘是怎么把一个生活在旧北京的,而且长着一口大虎牙的老姑娘刻画得如此出色的。 好令人佩服。

其实老舍先生还有一部话剧代表作,那就是现北京人艺的保留节目《茶馆》。 该剧本讲述的是清王朝即将灭亡直到国民党即将败退这四十年间,老北京的一家茶馆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他们的最后命运展现,也极具老北京味儿。所以我还是再强调上面说过的:写老北京的作家中,老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

在该片中,我们又可以欣赏到于是之的精彩表演,甚至可以同时欣赏到所有老人艺演员的精彩表演。下面请允许我向以下老艺术家致敬,他们是: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童超、胡宗温、英若诚、黄宗洛和童第等。

198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还将老舍的一部不是很出名的小说搬上银幕,它就是《月牙儿》。该电影拍得中规中矩,不是很出彩,但两主演却很著名,其中一位是斯琴高娃,她出演月牙儿的母亲。

另一位是谁?大家在剧照中认出来了吗? 宋丹丹!中国第一女谐星! 从剧照上看,当年的宋丹丹走的是清纯路线,但已经充分展示了她高超的演技。她也是北京人艺出身。 看来,北京人艺真正是出大腕儿的地方。

说完老舍,咱们该说说茅盾。我个人觉得茅盾的写作风格很像法国的左拉。左拉的作品我不太喜欢,晦涩难懂。所以茅盾的几部长篇小说我也只是囫囵看过,印象并不深。 《腐蚀》是茅盾比较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位叫作赵惠明的女青年是如何沉沦,最后变身为女特务而走向灭亡的过程。

该片拍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导演黄佐临,是女导演黄蜀芹的父亲。黄佐临当年在上海时曾经关照过著名作家钱钟书,后来钱钟书投桃报李,将自己《围城》一书的改编拍摄权给了黄蜀芹。 这是该片的剧照,扮演赵惠明的是当年的红星丹尼。

说到茅盾,不得不提他的《林家铺子》,该小说反映了国难当头之时,一些小资本家之间如何相互倾轧,如何“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不管如何选择,最终都难逃一个悲惨结局。

该剧编剧还是夏衍,他写的《包身工》一文可以说家喻户晓。导演水华,主演谢添。 这部电影我印象深刻,我小时候在露天电影院不止一次看过,都是黑白的。但后来在电影台看,它竟然是彩色的。原来当年因物质紧缺,彩色胶片都需进口,所以很多电影拍成后都制作两个版本的拷贝,一个黑白,一个彩色。我很不幸,小时候看到的都是黑白版的。“杯具”啊!

其实说起茅盾的代表作,应该是这部《子夜》,我看过,很长的一部小说。1981年茅盾去世,于是这部小说也迅速改编成了电影。这是该电影的海报。

这部电影云集了当年的很多明星,可以说是星光璀璨。但再多的明星也难逃它失败的命运。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在此介绍的所有近代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当中最失败的一部。而难以置信的是该电影的失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导演选错了主演。 该片主演李仁堂,大名鼎鼎,在之前的很多电影中成功扮演过县委书记。这回到了《子夜》中,扮演的是一个旧上海的资本家。后来凡是看过此片的人都认为,怎么一个县委书记竟然混迹在上海滩跟人家谈起生意来了? 看来,一部电影如果是用人不当,后果很严重。

说到茅盾,必须说巴金。好像他们是并列的一样。巴金的代表作就是“激流三部曲”。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家》。《家》很多次搬上过银幕或银屏。其中拍摄于1956年的这一版是最成功的。

该片演员阵容超豪华,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扮演瑞珏,黄宗英扮演梅表姐,王丹凤扮演鸣凤。 可惜的是该电影是黑白片,没有彩色,所以现在看,视觉效果不是很好。

这是该片的经典剧照:大少爷觉新和大少奶奶瑞珏。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部巴金的名著被改编为电影,那就是《寒夜》,但拍完上映后却反映平平。原因是巴金的这一部小说本来知名度就不高,再加上电影被处理得黑沉沉的,所以观众不是特别买账。

该片两位主角的扮演者倒是很有名气的,男主角许还山,女主角潘虹。都是实力派演员。

说了巴金,该说谁了呢? 对了,该说一个叫作万家宝的年轻人了。大家是否注意到以上我罗列出来的近代作家,笔名都是两字两字蹦出来的,而且一个个朗朗上口,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总比周树人、舒庆春、沈雁冰和李尧棠要好听得多。但我现在要说到的万家宝也有一个两字笔名,这笔名叫曹禺。我想,当初如果他以万家宝的名字投稿,编辑是否会将他的稿件丢到废纸篓里面? 由此可见,一个好听的笔名真的很重要。这个万家宝以曹禺的笔名写就了话剧《雷雨》,从此一炮走红,而当年他才23岁。应了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雷雨》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比较知名的是1983年由孙道临任导演的这一版。 该片走的也是全明星阵容,唯一不足的是编剧本事不大,始终拘泥于话剧剧本,不懂运用电影语言来调度剧情,导致这部电影很像是话剧舞台纪录片,一点儿新鲜感没有。也算是失败之作。

其实在这一版《雷雨》拍摄之前,另一部曹禺的名作《原野》就已经拍摄完成。但中国观众却无缘观看,因为它遭到了封禁。原因据说是有一些不堪镜头。 这部电影一禁就是八年,直至1988年才解禁公映。我是在读大学时看的《原野》,拍得相当有水准,而且并没有不堪入目的镜头。 我觉得是不是一些人太小题大做了。

该片俩主演非常有著名,男主角杨在葆,高大挺拔,粗狂野性。女主角刘晓庆妩媚妖冶,美丽动人。他们配合默契,给此部电影增色不少。 这是该电影剧照:虎子哥和花金子。

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曹禺的另一名作《日出》搬上银幕。至此,曹禺的三部最著名的剧作都悉数拍成了电影,这个原名叫作万家宝的剧作家真正成了万家之宝。

这一部《日出》不算太成功,原因还是找错了人。陈白露是名噪一时的交际花,应该是美貌与妩媚兼备的才行。演员方舒(《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萝卜头)既不美貌,也不妩媚,规规矩矩的根本不像交际花,所以失败在所难免。 不过该电影还是有亮点,那就是老戏骨王馥荔扮演的妓女翠喜,她的演技完全盖住了女主角。

沈从文是我喜爱的近代作家,他的两部作品《边城》和《萧萧》也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拍成电影。我觉得都不错。但有人觉得不好看。也许他们无法了解沈从文描写的那个美丽天地。

《边城》剧照:翠翠(戴呐饰演)和爷爷(冯汉元饰演);导演凌子风。

《湘女萧萧》海报。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谢飞、乌兰。

《湘女萧萧》剧照:萧萧(娜仁花饰演)和她的小丈夫。

在我们当年的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叫作《落花生》的小短文,作者是许地山。 许地山也是近代中国作家群里比较著名的一位,原籍台湾。他写的一部叫《春桃》的小说在当年引起很大反响。

1988年,著名导演凌子风第三次将近代作家的作品搬上银幕,前两次分别是《骆驼祥子》和《边城》,这一次是《春桃》。主演刘晓庆、姜文。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产生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作家及其作品,它们永远在文学星河中流淌闪烁。 中国民族电影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我所列举的由近代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像是一朵朵美丽的小花,或者像是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流,它们构成一片片绚丽的花海,汇成一汪汪静美的湖泊。而这花海、这湖泊正是我们绚烂的文化根源所在。 感谢我们语文课本的编写者,是他们使我较早接触到中国近代文学;感谢所有的中国近代作家,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字写作之美;感谢所有的中国电影人,是他们给我们享受到文学之外的视听盛宴。 感谢!非常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文学“鲁郭茅巴老曹”为何有这个排序?
百科知识(45)
“去鲁迅化”去的究竟是什么?莫言、余华有什么见解?
周扬与丁玲的“历史碰撞”连载之十
原创 鲁迅、老舍、茅盾、巴金...这些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可谓人生必读!
读懂作家才懂文学——京城大语文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