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称兄道弟”说称谓(二):子虚乌有“刘皇叔”,合情合理“玄德弟” | 冯子礼


1

刘备的名头很多,汉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等,正史中常称“刘豫州”“刘使君”,但在《三国演义》中点击率最好却是“刘皇叔”。这个小说家虚构的名头却以最优胜出,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也。
刘备(161年-223年),蜀汉昭烈帝,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之子刘贞封涿县陆城亭侯,因为给太庙贡献的金子成色不足而被剥夺了侯爵,就是史书上说的“坐酎金失侯”。刘贞的后代也就流落在涿州。经过三百多年的变迁,子孙多数败落。刘备少孤,靠跟母亲“贩履织席”为生,所以他的对手羞辱他时常称他是“贩履织席小儿”——你是个卖草鞋的!正史有根据的只有祖父刘雄和父亲刘弘。
这位中山靖王刘胜就是满城出土过名闻天下的金缕玉衣的主儿。汉代王侯养尊处优特腐败,刘胜生了一百多个儿子,其流落各地的子孙数以万计,世系实在难于稽考。
《三国演义》为刘备凭空打造个皇叔的身份。
为了显得真实,还说得有板有眼。

汉献帝当即命“去宗族世谱来验看,令宗正卿宣读”: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乃帝之皇叔也。”

献帝千里播迁经历大灾大难,哪来的“宗族世谱”,何况刘备家族早已败落二三百年。虚构的世系除了首末四人,连官名都经不起推敲。更为关键的是,根据这个族谱的记载刘备是汉景帝的19代后人,而汉献帝的世系是十分明确的,刘协乃景帝的14代孙,按以上世次续起来,刘备的辈分比起汉献帝小五代——玄孙辈,还什么皇叔!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结局是孔明完全胜出,若就历史而言,东吴“怀橘陆郎”陆绩说的倒是实事求是之言:“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
小说不是历史,刘备的皇叔名头虽然经不起推敲,但这一艺术虚构却十分成功。刘备一生闯荡江湖历尽艰辛,他的政治资本除了“仁义播于天下”,就是靠这个“皇叔”。正统观念还深入人心时代,作为蜀汉的创业帝王,这个牌子是不可或缺的。

2

刘表与“贤弟”商量立嗣问题

刘备与刘璋“称兄道弟”
罗贯中给刘皇叔的续错了辈分,是艺术上成功的虚构。
后来写刘备与刘表刘璋不续辈分,让他们直接以“兄弟”相称,同样十分成功。
《三国演义》33回“玄德荆州依刘表”,刘备大败不得已投奔刘表,先派孙乾打前站摸摸底。刘表闻之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今日惠顾,实不可得!”从此展开了包括“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在内刘备一生创业最精彩的故事。刘表与刘备并未续过世次,未曾见面就称“玄德吾弟”,是合情合理的,它也理所当然地为对方接受,并得到读者的认可。
就是说,泛泛同姓不好序也不必序辈分的本家,如果年龄资望等相近,也可“称兄道弟”,不必拘泥于世次,除“本家”外无法相称。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生于141年 ,身份是荆州牧、镇南将军、成武侯。刘备的身份是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闯荡江湖声望很高,生于161年。二人身份相当,刘表比刘表小19岁,所以以兄弟相称是合情合理的。
后来刘璋邀刘备去益州帮助自己对付张鲁,致信刘备称:“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玄德兄将军麾下”,也是同一道理。刘璋生年不详,单从经历看应较刘备小,益州牧,镇威将军,二人身份相当。故称玄德为兄,也是合情合理的。

3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金陵乌衣巷
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初山西移民图

同姓之间如何称呼,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
同宗同一支派本家,特别是五服以内的,能够续清辈分的称谓比较简单,不同支派的就得具体分析:
一,不同支派,不能简单看“行辈字派”(人们常说的起名用字)来续辈分,因为各支各派字派用字不同,即使同一地区同一支派各分支用字也不尽一致。
二,也不能简单以世次续辈分。因为依据排序的始祖不同,比如青州、代州和邳州授贤虽然同出自“一云九公”,但续谱排序,青州以裕组为一世,代州以盛祖为一世,授贤是以思孝祖为一世,三祖并不同世。
至于不同或不明支派的泛泛同姓大本家间称呼,也不必太囿于世次辈分,可以根据世俗按普通人之间的关系随机称呼,有些大姓分布广泛远离世系宗派,同姓结婚的也不为人见怪。因为姓氏和宗派形成演变的历史十分复杂,很难也没有必要追寻世次。

几千年治乱交替,特别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都是经历百年乃至数百年大乱,“出门无所见,白骨露平原”,生灵涂炭百不遗一,历劫之后,哪里寻觅家族世系!即使为时较短的元末战乱,入明后还有过全国性大移民,以致今天修谱许多家族寻根溯源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山西洪洞大槐树,其实不少家族并非来自洪洞,至于大槐树之前那就更难于说清了。
六百年尚且如此,更何况要追溯到魏晋之前!
吴姓修谱追溯到吴太伯,太伯是周文王的大爷,本姓姬,为让贤避位逃避断发文身之地,成为吴国的始祖,迄今一百多世。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有着百余年的积累,以举国之力发掘考证,至今仍有争论,何况一个家族的历史!

4

家谱修撰的历史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甲骨金文时代,断简残篇中仅限于王侯断续的简明世系,太史公书的“本纪”和“世家”,就是皇帝和诸侯家谱的放大。
第二是世族垄断阶段。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家大族垄断统治权,国家设立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编修和保管工作。族谱是组织部门使用和提拔干部的依据,军功出身的寒族人想找到门路攀附王谢高门都难于上青天。南齐时,王泰宝通过行贿企图以篡改方式加入琅琊王氏族谱,被人举报后当事人被捕入狱差点处死。
李唐统一后修《氏族志》,高士廉依然把已经败落的清河崔氏列入一等,受到太宗批评才从现实出发,将关陇贵族列为一等。科举制度慢慢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武则天修《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入流。这做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将《姓氏录》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时代变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门阀意识依然根深蒂固。
宋明以后进入第三阶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经黄巢起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遍公卿骨”,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一过程中,士族谱牒多荡然无存,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宋代以后修谱突破士族垄断,寻常家族主要是庶族地主也开始修谱。这时族谱的功能由做官的依据变成“尊祖敬宗”的伦理教化,历史名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过家谱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修谱体例,因为世系难追,他们采取五世为基础的“小宗之法”,取代过去动辄追叙十数代到“大宗之法”。
明代大移民后族谱修撰才真正普及,多数家族的世系也从明代开始。封建时代地主豪绅是统治的依靠力量,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官方对以地主豪绅为基础的家族统治非常支持,所以对修家谱也大力提倡。“神权、政权、族权、父权”是旧时代维系统治的四根支柱,彼时族长有权处置违背国法家规的族人,妇女不能进祠堂,失节者可以沉湖处死,所以追求恋爱自由会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重大主题。鲁迅的名著《祥林嫂》,就是反映这精神枷锁对妇女的毒害的。我们今天修谱建祠,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备世系传承图,打假“刘皇叔”!
从辈分上讲,刘备其实比汉献帝还要低5辈,为何还敢自称为皇叔?
南朝宋、齐皇帝世系表(传承、辈分、头像、追尊)及其特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如何给刘备“刘皇叔”算错了辈分?
我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戏精
寒门庶族的悲哀:蜀汉因此而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