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忆趣】70年前我在岠山放牛 | 散文 顾勤功

  童年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趣的事很多很多,诸如:养鸟、养蜂、种果树……而最有趣的当属上山放牛。

  1950年秋,当地土改工作结束后,翻了身的农民分得了土地,一些新发户①大都添置了农具,购买了牲口。大户人家买些大牛、大驴,而小户人家再难也得买个毛驴蛋好和人家合(ge)犋②。借助人家的大牲口,也把自家的二亩地种种。因此,村子里的牲口逐渐多了起来。

  春耕、秋种等农忙时节,为了使活,各家各户在家精草细料喂养牲口,而到了夏季农闲时,为了节省人工、草料,将牛驴赶上大山去放牧。在那个小农经济的农耕时代,牲口是耕种土地,拉车、打场的主要动力,庄户人的家底子,大可马虎不得。放牧时,是需要有人看管,否则牲口会打架,会走丢,会下山糟蹋人家的庄稼,惹来麻烦。若家中有个十岁、八岁的男孩子去放牛最为合适,一是可替代大人做事,二是放牲口也是小孩子力所能及和较为喜欢的事。

  想当年山上放牛,饿食林中果,渴饮山间泉,石盆里洗澡,石床上睡眠那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日子,至今难忘,回味无穷。

  注释:

  ①新发户: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昔日那些无土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牲口、农具,这样的农户被称作新发户。

  ②合(ge)犋:解放初还是小农经济的农耕时代,一家一户多数只喂一头牲口,多了养不起。但一头牲口是拉不动犁耙的,需两至三户人家的牲口合在一起用,才能耕种,这叫合犋。

   ——题记

  听说上山放牛,匆匆地吃完早饭,便手提小鞭,高高兴兴地一溜小跑来到家后的大沟沿。大人们饮好牛驴,将其牵到家后的大沟底,等几家的牲口都到齐了,再解下缰绳,让牛驴沿着大沟里的羊路①上山。在堂兄敏哥的带领下,我们几个有说有笑地走在牲口的后头。

  说起敏哥,他是我们这群放牛娃中年龄最大的,属兔,十三岁。他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暑假一到,他们家中的两牛(一老牛,一小牛)一驴便交由他和二正哥弟兄俩管。上山放牛的除了他俩,还有精哥、良哥、保哥和我共六人。六人中我年龄最小,时年七岁,其余的一个八岁,三个九岁。

  敏哥是个很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我们几个都非常乐意听他的安排,他交代的事情我们都能很好地去完成。他不是光指挥我们干,有时候他身先士卒,专干那些大事、险事。用他的话说,作为大哥,保护我们的安全是他的责任。

  那时山上没有树,漫山遍野长满了没膝深的白茅草、毛谷莜②、掐不齐、翻白草、鬼圪针、毛爪秧、何首乌、狗噶子③等野草。牛到了山上,见到了鲜嫩的青草,张开大口,头也不抬地啃了起来。我们则在一旁拔起山草来,这是临上山时,大人们的交代:除了放牛,还得拾捆山草,挖把山小蒜,说是山草好烧,烟不大,留第二天中午好给我们沓菜煎饼烧火用,小蒜则作为沓煎饼的馅子。

  到了中午,我们把吃饱的牛儿赶到四面来风的大山头上去歇晌。此时,事先被安排回家拿煎饼的小伙伴也返回来了。大伙在平石板上围成一圈,打开煎饼包先比一比谁的菜煎饼油多,看看谁的煎饼菜馅好,(为了省事,且达到饭菜兼备,因此,家长每天中午都给沓上一卷菜煎饼。)如果被大家认可的菜煎饼,须让每人咬上一口尝尝。吃完煎饼后,大家一块儿到大石楼西边的泉眼去喝水。这泉眼深藏在一块巨石之下,涓涓细流,源自石壁上一孔细若麦秸杆的泉眼。山上没有舀水工具,只好双膝着地趴下去,伸着头直接去泉眼下的小坑里喝水。那甘甜清凉的泉水喝起来,使人感到十分爽口。大家排着队依次喝过水后,各自掏出一颗自带的蒜瓣儿吃了下去。这是二大娘多年来上山拾柴得出的经验:说是喝生水,蒜瓣儿可以消毒,能防肚疼。为了饮水方便,我们轮流着用手在坚硬的泉眼下方掏了个大一点的储水坑,这样饮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别看这泉眼虽小,但常年水流不断,足够上山之人饮用。

  注释:

  ①羊路:放羊人赶羊上山走的路。

  ②毛谷莜:一种野草,样子像谷子,但籽粒太小。

  ③狗嘎子:一种多年生野蔓藤,有韧性,可供编织筐、篮、椟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耕牛墒
关于立夏节气的谚语大全(动物饲养篇) >> 短信居
农村老话“年看驴,月看马,十天看老牛”,到底看的是什么?
【半亩方塘】想起那头红犍牛
曹永亮·散文‖父亲的“骡子”情结
烟台街·民俗采风 | 牲口市上的驴经纪,袖藏乾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