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事如烟:我在农村放电影(刘夫胜)

很长时间没有看过电影了。

最近,有幸和朋友一起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场电影。电影内容我一概不记得了,眼前晃动的竟是那宽阔的银幕、舒适的座椅、震撼的立体声音响、铺着地毯的大厅、开着空调的房间和那变幻莫测的灯光......简直把我带到童话世界一般。

作为一个老电影放映员,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一九七五年高中毕业之后,我有幸被公社(镇)水利站抽去做了一名测量员。工作不累不说生产队还能照计工分,水利站还免费供应一日三餐。一九七六年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各单位都要写悼念他老人家的标语,那时会写美术字的人不多,正好我在学校美工组学的本领就派上了用场。本单位写完就到社属各单位去给书写,打那以后我在我们这个较为偏远的公社就成了能写会画的“文人”了。

那时公社电影队刚组建不久,正好想招一名美工,所以我也就如愿以偿进了公社电影队,通过两个月的放映技术培训,成了一名美工兼电影放映员。

按照县文化局和电影管理站的要求,在正式放映前都要利用幻灯机作映前宣传。编写幻灯脚本、绘制幻灯片是每个美工人员必做的工作之一。幻灯片有线描、彩绘、烟熏、单刻等多种形式,单刻是最容易做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在玻璃上涂上广告色待干了之后,用铁笔或竹签削尖在上面刻写文字或图案。再配上底色投射到银幕上就成了颜色鲜艳的画面。再一种是移花接木,选用小人书中的画面用细毛笔沾墨汁描在透明胶片上,着上颜色也是省工省时又省脑的办法之一。

幻灯内容主要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包括农业科技、安全生产、治安管理、防火防盗、好人好事、防洪抗灾、公粮征收、征兵动员、节假日欢庆等等均在宣传之列。宣传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说、唱、相声、快板、莲花落、朗诵.....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有各村干部也喜欢利用放电影开社员会,个别能说的有时一讲就是个把钟头,直讲的观众起哄谩骂才算完。记得我们文化局的一位领导曾说过:电影放映员就是一个万金油,放在哪里都是一把好手。

我们放映队一共四个人,配有一辆平车一辆公用长征牌自行车。平车上除了装运发电机、放映机、影片等放映器材外,还装运着我们四个人的铺盖行李。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提前联系好放映点,剩下三个人拉着平车(转点)从前一个放映点转到下一个放映点,基本上吃住都在村里,因此我们也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

那时一个自然村平均得两三个月、有的要四五个月才能轮到放一场电影。当然乡驻地放的要多很多,因为这里乡机关企事业单位比较集中,一些有钱的单位每个月也要放一场电影。一开始放映8.75毫米影片是每部影片收9元放映费,换了16毫米每部收16元,每场平均放两部故事片,另加一个短片(也叫加映片),个别村还嫌不过瘾,非要放三部故事片,放完电影都到了清晨四五点钟。听着发电机那有节奏的“嘟嘟”声和放映机那“啪啪啪”声,犹如美妙的交响乐在耳旁回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电影就像过节一样。为了看一场电影,人们不惜跑个七八里路甚至十几里路也不嫌远,像过节一样蜂拥而至。每到一个村子,我们在调试机器、修整、倒影片时,大人小孩就把我们围个水泄不通。太阳还老高我们就把银幕挂了起来,银幕前那些老人、孩子都忙着搬凳子、木棍,秫秸捆、有的干脆就在地上画圈等护地方,不然晚了连站的地方都找不到。放映时,旁边的墙头上、树上、草垛上、屋顶上、银幕的后面到处挤满了人。后边来晚的人被前边的人挡住看不到,就拼命往前挤,呼呼啦啦的有时一挤挤倒一大片。这时每个村都会安排两三个不怕得罪人的人,手里分别拿着一根长竹竿在人群中,看哪里有站着的、起哄的,就用竹竿往下捂(抽打)。第二天在电影放映场地随处可见人们挤掉的扎头绳、手帕还有老头的烟袋嘴、打火机、围巾、小孩鞋、帽等......

我们乡电影队是1972年成立的。使用的是8.75毫米放映机,白炽灯光源,银幕小、光线弱、画面模糊,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到了1975年换了南京产的长江F16-4型放映机,改用溴钨灯做光源,放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乡里建起了第一个有1200个座位的电影场,而后又建了影剧院。放映机也换了氙灯光源放映机,再加上宽银幕电影、折幅式电影的出现,放映质量更上一步。1982年全乡相继有五个村成立了电影队,乡电影队也变成了电影管理站,我有幸被选为电影管理站的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站长。

电影在那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少林寺》《白蛇传》《人生》《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都连续上映五天之多场场爆满。大幅的电影海报醒目又撩人,电影橱窗里不断更新着新片的彩页和内容介绍,高音喇叭还有新片情节的同步录音......电影,几乎成了那时人们娱乐生活的全部和中心。为了管好电影场,派出所每晚都要派干警亲自参与维持秩序。

有时一部新影片来了之后,大家都想争着先放,那时拷贝少不能满足要求只有跑片放映,一晚上最多要有五家同时放映一部影片。在放电影《人生》时,我就到地处运河南的赵墩去跑片,邹庄和赵墩之间隔着运河和县城相距上百里,可为了放映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远。那会乡里很支持电影事业,书记特批将乡里刚买的、仅有的一辆“拉达”牌轿车给我们跑片用。晚上九点钟我们到达赵墩的一个村子,谁知我们开着小车在漫湖里迷了路,分不清哪是哪、也找不着放映点。我们只好把车停下来,静听哪里有放电影的声音,然后看哪里有光亮的地方,判断放映地点。好不容易找到赵墩电影站的徐中善站长,是他领着我们找到了放电影的村子及时取到了影片。

这一时期,我们还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农民影评协会,自己刻(油)印了影评小报《鹿鸣影苑》,吸收会员一百多人。还吸引了北京、上海及省里的一些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大众电影》《江苏影剧》等刊物还分别刊登了我们的作品和介绍,江苏省电影工作现场会也在我们这里召开。

1987年县里在我们乡搞试点,把文化站和电影站合并成立文化中心,我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文化中心站的站长。后来,电影站的个别人担心文化站要花电影站的钱,死活不同意合并,成立了电影公司,文化中心合并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于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电视机、CD机、投影仪等的出现和普及,电影这个曾经令老百姓最喜爱的娱乐形式逐渐地被人遗忘,以至于消失的全市乡镇几乎没有一家可营业的专业电影院。虽然现在省里专门拨了经费和补贴、为乡镇配备了数字电影放映机,可是看电影还是寥寥无几,有时竟出现没有一个观众的尴尬局面——我们那就出现过这样一个笑话:电影还在放映中可全场的观众都走光了,就剩一个观众还没走。放映员就问:“你怎么还没走?”那个人一指放着放映机的桌子回答:“我在等着收拾桌子呢!”

.......

如今再次走进电影院,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看着那铺着地毯的大厅、开着空调的房间、喝着可口的饮料、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震撼的画面和音响、还有那几十元一张的电影票......无一不在昭示着时代的进步、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生活的提高和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

想想以前,看看现在,我的眼睛湿润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石文坛]石功锦的散文《看电影》
李中军 | 露天电影
往事如烟:露天电影
难忘的露天电影
20年前的夜生活,是短视频给不了的快乐
乡愁回忆(场院上放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