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薛绍彭书法编年与相关问题

北宋  薛绍彭  草书得告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薛绍彭书法编年与相关问题


卢慧纹


北宋书家薛绍彭在古代法书鉴藏及书法创作方面与米芾齐名,当时人称“米薛”或“薛米”,两人亦是交情至深的好友。然薛绍彭流传的书迹极少,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颇为简略。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在熙宁年间发现定武兰亭刻石,并翻刻一石的传说。近人谈及薛绍彭多集中在他与定武兰亭的关系,还有他曾收藏、摹刻的其他重要前代法书,如《唐拓硬黄本兰亭》及唐代孙过庭的《书谱》。至于薛绍彭的活动与交游,先有徐邦达为现存的七件薛绍彭墨迹做考证,近年则有曹宝麟致力于北宋书家的研究,对厘清薛绍彭的生卒年、晚年至四川任官的时间,及他与米芾、黄庭坚之间的书信往来极有贡献。薛绍彭与米芾的关系尤其密切,美国学者石慢(Peter Sturman)在其1997年论米芾的专书中,特别讨论了米芾在涟水任官时期与薛绍彭的书信往来内容,具体生动地勾勒出薛与米在法书鉴藏与艺术理念上相依相发的关系。刘小铃完成于2003年的硕士论文《北宋薛绍彭研究》搜罗广泛,涉及薛绍彭的家世、刻帖、书迹、收藏与交游,是首次完整探讨薛绍彭的尝试。近年来的这些研究大幅增进了我们对薛绍彭的了解,然在薛绍彭的书法风格方面着墨仍嫌不足,尤其编年方面进展有限。薛绍彭的书风发展与其宦游经历有何关联?本文立基于前人研究,由相关文献、书迹与石刻入手,试图进一步廓清薛绍彭的活动轨迹及书风发展。


史上关于薛绍彭的生平记载不多,我们无从得知其详细的任官经历,然从石刻材料、书迹年款、署名,及他与同时代人的书信往来等零散数据,我们仍能为他的活动拼凑出一大摡面貌。根据薛绍彭因官迁徙的轨迹,笔者将他的生平分为早中晚三期:(一)早期:终南山。宋哲宗元祐初年间,约当11世纪80年代后半,薛绍彭年约三十至四十岁以前,他在陕西西安附近的终南山监上清太平宫,在附近留存有许多活动遗迹。(二)中期:汴京。宋哲宗元祐后期到绍圣、元符年间,约当11世纪90年代,薛绍彭年约四十至四十九岁,在汴京任官。(三)晚期:四川与汴京。宋哲宗元符末至徽宗崇宁、大观初年,约当12世纪初,是薛最后的大约十年光阴。在此期间,他在四川任官三年又回到汴京。由于身处环境、交游对象以及心境的转变,薛绍彭的书法风格在早、中、晚三期亦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将顺序讨论薛绍彭在此三个时期的活动和书风,希望能较完整地勾勒薛绍彭其人其书的样貌。



早期:终南山(约11世纪80年代后半)


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别署河东三凤后人。河中万泉(今山西万荣南)人,寄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根据曹宝麟、刘小铃等人考证,薛绍彭大约生于1051年以后不久,卒于1107—1109年之间,生卒年皆与米芾相去不远,略较米年少,卒于米之后。关于薛绍彭的早年活动历来少见讨论,他在西安附近留存有数件题刻,提供了他在当地活动的重要资料。


北宋  薛绍彭  楷书留题楼观诗拓片  陕西省周至楼观台藏


明末赵子函《石墨镌华》记载,他曾见终南山楼观薛绍彭诗刻五纸:


今中(终)南楼观有薛绍彭书诗刻,余凡得五纸。其一书唐人玉真公主庄玉真观诸诗,小楷法出入黄庭、洛神,无一毫渗漏。其一书苏子瞻诗。其一书其叔薛周诗。其一书王工部诗。其一书一绝句,字稍大。


今天仅能见到后三纸“其叔薛周诗”“书王工部诗”“书一绝句”,“中研院史语所”的傅斯年图书馆藏有拓本,标题分别为:正书《薛周留题楼观诗》、正书《大中题楼观南楼诗》及正书《王工部题楼观诗》。三者纪年皆为宋元祐元年(1086),由薛绍彭在这三段诗刻后的自署职衔,知其当时为“承事郎勾当上清太平宫兼兵马监押”,又自简称为“承事郎勾当上清太平宫”及“监上清太平宫”。


宋太宗(976—997在位)尊道教,在凤翔府终南山上建上清太平宫,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完成,并“命常参官一人主宫事”,后来常设“监”宫观实际执掌宫观事务。薛绍彭职称“承事郎勾当上清太平宫兼兵马监押”中的“承事郎”是决定俸禄的寄禄官名(正九品),监上清太平宫则是薛绍彭的主要职掌。由此职称并知他同时还兼兵马监押,掌辖处屯驻、兵甲、训练、差役之事。楼观即楼观台,在终南山上,传说是老子李耳修炼得道后传授弟子的地方,历来为道教圣地,并吸引许多文人游观、留下题咏的诗文。上清太平宫与楼观台彼此邻近,由当地留存的历代诗刻来看,监太平宫者往往留题楼观。


北宋 薛绍彭 楷书王工部题楼观诗原石蒙拓 陕西省周至楼观台现场


正书《薛周留题楼观诗》、正书《大中题楼观南楼诗》及正书《王工部题楼观诗》三件楼观台题刻是薛绍彭监上清太平宫任内抄录他人题楼观的诗作。王工部与大中身份无考,薛周则是薛绍彭的叔父。薛周此首题楼观五言律诗作于宋至和二年(1055),时任“国子博士监上清太平宫”。“国子博士”是阶官名(五品上),“监上清太平宫”则是实掌职位。叔侄二人时隔三十余年俱监上清太平宫,可能与其家族寄籍京兆万年(今西安)并世居于此有关。


薛绍彭在监上清太平宫任内积极访查附近的道教名迹,搜罗前代与当代名人题咏刻于石上。《石墨镌华》中著录五段薛绍彭书楼观诗刻,除了前述三段,已佚失的两段包括一段书苏轼题诗及一段书唐人玉真公主庄玉真观诸诗。苏轼尚道教,年轻时曾想入山林学仙道,他二十六岁至二十八岁时(1062—1064)在凤翔节度任判官,因地利之便曾访终南山上多处道教圣地,在上清太平宫认真读道藏,还在附近竹林深处筑避世堂静坐。苏轼这时期留下了许多题咏文字记录他在终南山上的足迹,其中包括数首题楼观的诗,然现已无从判断薛绍彭所书者为何。除此之外,薛绍彭还在元祐二年(1087),请苏轼自书其二十多年前的旧作《上清宫词》刻于上清太平宫。苏轼自识:


嘉祐八年冬(1063),轼佐凤翔幕,以事上清太平宫,屡谒真君,敬撰此词,仍邀家弟辙同赋。其后廿四年(1087)承事郎薛君绍彭为监宫,请书此二篇,将刻之石。元祐二年(1087)二月廿八日记。


薛绍彭搜罗题咏诗文的对象还包括前代人,其《书唐人玉真公主庄玉真观诸诗》即录唐人题咏玉真公主山庄及玉真观的诗。《石墨镌华》关于这段题刻的记述极简略,元人朱象玄所集楼观名贤题咏中,则记载了薛绍彭说明书录这些诗的题文。由于这段文字能显现出薛绍彭整理当地史料的意图,所以完整录于下:


唐玉真公主字持盈,睿宗第九女,始封崇昌。景云元年与金仙公主俱入道,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今楼观南山之麓有玉真公主祠堂存焉,俗传其地曰郎(即)宫,以为主家别馆之遗址也。然碑志湮没,图经废舛,始终兴革无以考究。惟开元中戴璇楼观碑有玉真公主师心此地之语。而王维、储光羲皆有玉真公主山庄山居之诗,则玉真祠堂为观之别馆审矣。因尽录唐人题咏,刻之祠中。元祐二年,岁在丁卯(1087)秋七月望日,河东薛绍彭题。


薛绍彭首先描述唐睿宗女儿玉真公主入山求道的故事,感叹楼观南山麓的玉真公主祠堂碑志湮灭,无以考究其兴革。他进一步由戴璇、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碑文与诗推测,残存的玉真祠堂遗迹即当年玉真公主的山庄、山居,与当地传说相符。他于是搜集唐人的相关题咏,书刻于玉真祠中。可惜今不见薛绍彭所书刻各唐人诗拓片,但由朱象玄的记录可知,薛绍彭所书唐人诗包括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名壁之作》、储光羲《玉真公主山居》、卢纶《过玉真公主景殿》及李群玉《玉真观》等四首。连同前述书刻于楼观的宋人诗,显见薛绍彭在监上清太平宫任内积极整理当地史迹史料。


1086至1088年间,薛绍彭还有两件在上清太平宫附近的题刻。一件是《太平宫碑阴》正书题名,著录于清代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题名内容为:“薛绍彭道祖、弟嗣昌亢宗,丁卯重阳后一日侍亲游。”丁卯应为1087年,薛绍彭与弟嗣昌侍母亲到此处游览。另一件是题《唐圭峰定慧禅师碑》碑侧,又称《草堂寺题名》。清代王昶《金石萃编》著录此件,记薛绍彭正书:“薛绍彭同曹朴游,元祐□年五月初一日。”年份漫漶不清,但后有绍彭子纲1109年的题记,称绍彭题于二十二年前,可推知绍彭应题于元祐三年(1088)。


由这些题刻可知,薛绍彭的家族居京兆长安,在邻近的终南山活动频繁,他本人及叔父薛周先后监上清太平宫可能有地缘关系。薛绍彭和家族是不是道教信徒难以论断,但他早年在此地区的活动对他有深远的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薛绍彭号翠微居士,“翠微”两字与终南山关系极密切。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有“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句。这诗中的“翠微”两字多解作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然亦可能指涉终南山上的“翠微宫”。翠微宫是唐太宗为避暑所设,诏阎立德修葺太和宫而成。贞观二十一年(648)完成后,太宗经常临幸,在此处理政事,最后亦在此驾崩。元和年间(806—820)改作“翠微寺”,历代多有文人墨客登临赋诗,是终南山极重要的史迹。薛绍彭以“翠微”为号,应该与指涉其故乡的这些典故有直接关系。


<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北宋  薛绍彭  楷书王工部题楼观诗拓片


另外,终南山中的繁茂竹林也成为薛绍彭后来宦游汴京时思慕的对象。广义的终南山由西至东横跨今陕西省周至、户县、长安、蓝田一带,北面有渭水流过,盛产竹。《史记》《货殖列传》即有“渭川千亩竹”的说法,汉朝以来各代在周至县都设有掌管种植、进贡竹子的官职,或称“司竹长”“司竹丞”“司竹都尉”或“司竹监”。苏轼在其游历终南山各处所写的诗文记游中,也经常提到当地绵延苍翠的竹林。薛绍彭到汴京任官后,在居所中庭种植茂密的竹丛,营造清森秘邃的脱俗环境,题为“清秘阁”。南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著录有薛绍彭所书自作《清秘阁诗帖》,内容为一首七言古诗并长序,说明清秘阁的来历、环境,还有他与知音好友在其中赏玩书画的活动。薛绍彭在序中自述“清秘”典出韩愈《新竹》诗“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秘”句;《清秘阁诗帖》的最后两句“百寻砌下日相亲,千亩渭川空自翠”则用了《史记》“渭川千亩竹”的典。以薛绍彭出身京兆,并曾在终南山任官的背景来判断,这个典故应该对他有实质意义。在京城寓舍与园中高大的竹丛日日相亲,渭川滨徒有千亩翠竹却失去了欣赏者,薛绍彭系念故乡的心情不言而喻。除此之外,竹对道教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陶弘景《真诰》中所记之竹有裨益于“继嗣”“保孕”“寿考”“利贞”;竹并有解毒效能,可缓和服食丹药后的“热狂烦闷”现象。王羲之子徽之(子猷)好竹,即使暂住他人空宅,也必种竹,并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极可能与其信奉道教有关。薛绍彭在京城寓舍种竹或许亦与其道教渊源相关。


另一方面,长安为唐代故都,附近留有许多唐代遗迹,成长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对薛绍彭的书学有没有影响?现在让我们回头来检视他此时期的书法刻石。前文提及的薛绍彭《书唐人玉真公主庄玉真观诸诗》(1087)为小楷书,赵子函在《石墨镌华》中描述其书风为“小楷法出入黄庭、洛神,无一毫渗漏。”可惜今天无由得见。由现今留存的书法刻石来看,薛绍彭此时期主要学习唐人书法。


现存薛绍彭最早的书刻是在陕西华阴的《题华岳庙碑》,元丰六年(1083)。王昶《金石萃编》及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皆著录《华岳庙碑》上有“乐安薛绍彭”题名,元丰六年(1083)六月十六日。“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有此刻拓片。此题名书法用笔结字皆极端谨,使转间颇似北宋初范仲淹(989—1052)的《道服赞卷》一类受颜真卿影响的正书。


北宋  薛绍彭  楷书题楼观南楼诗拓片  陕西省周至楼观台藏


《薛周留题楼观诗》《大中题楼观南楼诗》及《王工部题楼观诗》三件楼观台题刻分别书于元祐元年(1086)的三月廿一日、廿九日及卅日,彼此仅相去数天,然书法风格同中带异,显示出薛绍彭书学对象的多样化。《薛周留题楼观诗》以褚遂良的风格为宗,若将之与《雁塔圣教序》比较,可发现二者在结字、用笔上有极多的相似处。薛书中婉转流美的使转,从容延缓的运笔,以及笔下丰富的提按变化皆来自褚遂良,几乎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薛在八天后所书的《大中题楼观南楼诗》虽偶然流露出学习《雁塔圣教序》的痕迹,但结字趋于宽博,竖笔明显加重,与细横画形成对比,褚书中的装饰性用笔与和缓的长弧线条皆大量减少,整篇呈现出较为朴质劲利的效果。这与颜真卿的楷书样貌有相似之处,但在气质上较为柔和温婉,其实更近宋初书家蔡襄的风格。最后,《王工部题楼观诗》的书风又与前两件有差异。这件书法融和了欧阳询、虞世南及褚遂良等多家风格,又与陕西当地的其他唐碑,如郭俨的《陆让碑》,有近似的表现。


整体观之,薛绍彭早年学书对象广泛,他对唐人楷书下过很深的功夫,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及鲜为人知的陕西当地唐碑都是他学习的典范。他应该也对北宋初范仲淹、蔡襄等承继唐人书风的书家风格颇为熟悉。薛绍彭如此致力于楷书的学习,并且直承唐代传统,在北宋中晚期的书家中显得十分特别。这与他成长在西安,周围有丰富的唐人碑刻应该有颇为密切的关系。


中期:汴京(约11世纪90年代)


薛绍彭年少时即开始法书的鉴藏活动。明代郁逢庆的《书画题跋记》记载,薛绍彭于熙宁九年(1076)曾跋宋初开封曹用家藏怀素《客舍》等帖,当时薛绍彭尚未满三十岁。往后他在汴京与米芾、刘泾、赵令穰等同好来往,更是积极参与书画鉴藏的活动,而其书法风格也经历转变。接下来笔者将讨论薛绍彭到京城任官后与米芾等人的往来,及其书风发展。此时期薛的书法作品多无纪年,笔者将结合风格分析与文献解读,尝试为这些作品分期。


文献未明载,薛绍彭何时结束在上清太平宫的监宫职务。然他最晚在元祐六年(1091)应已抵汴京,与米芾相识。米芾在《致景文隰公尺牍》中,提及薛绍彭一见其收藏的怀素帖,便认出来历。米芾此札又称《箧中帖》,据曹宝麟考证书年为元祐六年(1091)年底,米芾时在汴京。据此当时薛绍彭已到京城。薛绍彭初到汴京时任什么官职并不清楚。据其《清秘阁诗帖》,他在京城寓所园中植丛竹,题为清秘阁,“逍遥其间,小冠散襟,左图右书”,招待知音欣赏所藏,生活似乎十分愉快。


薛绍彭曾将家藏的古代法书刊刻成《清秘堂帖》,今天并无拓本传世,仅能从历代著录及翻刻本中寻得其踪迹。北京故宫现藏有薛绍彭刻《唐拓硬黄本兰亭》的拓本,自南宋至明清流传有序,或许原来亦是《清秘堂帖》中一帖。此帖后有薛绍彭小楷题赞十一行,赞许此唐拓本保留原迹形象,更胜石刻本:


文陵不启载,古刻石已残。锋铓久自灭,如出撅笔端。临池几人误,讵识笔意完。正观赐榻(拓)本,尚或传衣冠。兹实兵火余,分派非殊源。妙用无隐迹,神明当复还。秘藏惧不广,模勒金石刊。庶几将坠法,可续后世观。来者傥护持,何止敌玙璠?河东薛绍彭勒唐榻(拓)硬黄兰亭于石,以赞其后。


薛绍彭此处小楷书结字宽扁古拙,在笔画的起始与结尾处掺杂了带有隶书意味的笔法,明显学自锺繇的小楷。前文提及《石墨镌华》曾描述薛绍彭题刻终南山楼观的《书唐人玉真公主庄玉真观诸诗》书法“出入黄庭、洛神,无一毫渗漏。”六朝小楷无疑是薛绍彭学书的重要典范之一。


北宋  薛绍彭  草书裹鮓帖跋拓片  上海市图书馆藏


《清秘堂帖》中所刻另一重要古代法书为王羲之的《裹鲊帖》,薛绍彭亦有题赞系于后,语句格式与前件类同:


右军为书,暮年更妙。裹鲊既出,众帖咸少。盖其暮年,纵心所造。开元珍藏,洪文秘奥。崇嗣与钦,鉴赏同好。龙凤腾仪,日星垂曜。陈雷不嗣,隐如雾豹。清秘于归,是则是效。河东薛绍彭以晋王逸少裹鲊帖刻石,题赞其后,清秘堂书。


薛绍彭自述“清秘于归,是则是效。”显然《裹鲊帖》为薛绍彭所收是在他到汴京以后。这段书法端整严谨,较《题赞唐拓硬黄本兰亭》更近王羲之《黄庭经》与王献之《洛神赋》。薛绍彭这两件题赞皆不见早年学唐人楷书碑刻的痕迹,其书风的多变令人印象深刻。


北宋  薛绍彭  草书元章召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往后薛绍彭少作楷书,作品以行书与草书为主。台北故宫所藏《元章召饭帖》为此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于厚粉花笺上,神采奕奕。薛绍彭书道:


元章召饭,吾人可同行否?偶得密云、小龙团,当携往试之。晋帖不惜俱行。若欲得黄荃雀竹,甚不敢吝。巨济不可使辞。绍彭又上。


此札的受信人不详,内容谈到元章(米芾)约人吃饭,薛绍彭询问自己与友人能否同行,并要对方力邀巨济(刘泾,四川人)出席。徐邦达将此帖定为1106年以后。然笔者认为其字体大小错落,用笔极为灵活,提按粗细变化丰富,与薛绍彭晚年较为平淡率直的书风绝不相类,时代应该较早。薛在帖中提到将携带“密云”“小龙团”赴宴。这两种是北宋珍贵的供茶,其中“密云”是“密云龙”的简称,尤其难得。“密云”产地为福建建州,自熙宁年间开始制造,元祐年间(1086—1093)高太后与哲宗将之赐予臣下,后来也赐予殿试成绩卓越者,一时间官绅纷纷探求,在元祐年间最为风行。因此此札最可能书于元祐年间或稍后不久。


元祐年间米芾多在汴京,即使曾出任地方也经常短期赴京,薛绍彭札中所说“元章召饭”即这段时间米芾约汴京朋友相聚的场合。除了好茶,薛绍彭还提到将不惜带自己收藏的晋人帖出席,以换得看黄荃雀竹画的机会。由此札优美的书风亦可看出此时期薛绍彭对晋人书法的喜爱与学习,这种牵丝连绵却字字独立的草书,即与《裹鲊帖》一类的王羲之草书风格相近。现藏台北故宫的薛绍彭《诗帖》与《元章召饭帖》书风相近,可能书于同时。


清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薛绍彭  元章召饭帖  国家图书馆藏


薛绍彭在汴京来往的对象除了米芾与刘泾外,还包括赵氏宋宗室,现存即有薛绍彭书与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五世孙,活动于约1070—1100)与赵叔盎(字伯充,宋太宗之弟赵廷美四世孙)的书信。现存北京故宫的《晴和帖》是薛绍彭写给赵大年的信,内容提到彼此交换欣赏绘画、法书与砚、墨。通篇以草书写成,风格是优雅的二王行草体。原与《晴和帖》装裱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件给赵令穰的信札:《二像帖》《随事吟》,这两件信札的内容皆是薛绍彭向赵令穰借观绘画、古绫、古绢等的事项。


清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薛绍彭  与伯克太尉书  国家图书馆藏


清  快雪堂法书  薛绍彭  与伯克太尉书  国家图书馆藏


薛绍彭的《致伯充太尉尺牍》则是写寄赵叔盎的,内容亦是关于书画藏品交换欣赏。薛绍彭在信中谈及赵叔盎所藏黄居寀画:“居寀若是长帧即不愿看,横卷即略视之。幸甚。别有奇观,无外。”据内容看,薛绍彭随信并奉还一件方壶,并呈上一件芙蓉画与赵叔盎。此件书法较快速潦草,但其草书“绍彭再拜”的签款与《晴和帖》上的非常接近,书写时间应相去不远。由这几件尺牍看来,薛绍彭在汴京与赵令穰、赵叔盎等爱好艺术的宗室密切往来,由之得观许多古书画,对其视野的开展势必有很大的帮助。


薛绍彭  草书晴和帖页 故宫博物院藏


与《晴和帖》书风接近的还有台北故宫所藏《杂书卷》中的《上清连年帖》。《上清连年帖》共有三纸,是一封长信札,上款已失,收信人无考。薛绍彭在信札开头道:


上清、连年、实享、清适、绝尘、物外,皆自制亭名也。录示诗句,未见佳处,想难逃老鉴也。旧稿不存,尚可记忆。


他接着凭记忆录下数首旧诗中的零散诗句,并在幅末记道:


已上虽粗记,然全章皆忘矣。语固未佳,要之亦平生经心一事。老友必怜其散落,便风早以为寄也。绍彭再拜。


后接四行草书,要收信人代搜寻旧诗稿并寄回己处:


更有第三编亦不见,来信不言及,必不在彼,不知失去何处。如何,如何。


徐邦达将《杂书卷》中的四帖皆订为薛晚期到四川任官后所书,后来的学者多承袭这个说法。然此四帖的纸张材质、大小不一,用印不同,更重要的是书风差异颇大,完成时间应不在一时。《上清连年帖》的三纸接缝上有朱文方印“清秘阁书”共两处,在署款“绍彭再拜”处亦押有同样一印。这个印与《晴和帖》纸末的“清秘阁书”完全一样,二者的“绍彭再拜”签款亦风格一致,应同书于元祐、绍圣年间,也就是11世纪90年代在汴京时。


<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北宋  薛绍彭  行草书杂书卷(部分)  上清帖


《上清连年帖》起始处是行书,愈写愈快,到了签款前十行左右已成草书。行书部分的结字、用笔皆与王羲之《兰亭序》非常接近,牵丝带笔及直接在错字上修改的做法更是全法《兰亭序》。草书部分亦步趋王羲之,然薛绍彭通篇写来流畅自然,显然对王的各种风格都已了然于胸。


北宋  薛绍彭  行草书杂书卷(部分)  上清帖局部放大


都已了然于胸。薛绍彭此时期在汴京的任官可能主要在少府监,主掌百工技巧的政令。元符元年(1098)工部有令,命薛绍彭以少府监丞(从八品)兼职文思院,辅助修立管理金银珠玉象牙玳瑁各种工料的规定。米芾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至元符二年(1099)间在涟水任官,由当时给薛绍彭信札上的称谓推知薛亦曾任“主客郎中”(从六品)。元符二年(1099)中薛被外派至四川任“梓路使者”(从六品),至此才离开汴京。米芾在涟水时期与在京城的薛绍彭、刘泾、赵叔盎等友人有书信往来,与薛尤其密切,曾寄长诗表达他在涟水孤单的心情。米芾此时对古代法书的兴趣不增反减,可能借此逃避困难的处境。他不但鼓励薛绍彭尽全力搜购二王及以前的法书,自己亦重新学习古代典范。米芾在这时期的书法多草书,台北故宫所藏《书论书》是代表作之一,风格典雅,学王羲之《游目帖》一类草书,与南朝智永、唐代孙过庭一脉相承。薛绍彭曾收藏《游目帖》,其上有他的“绍彭寓意”“道祖”及“河东薛氏”用印,而其《杂书卷》的最后一帖《通泉帖》书风也是从《游目帖》出。米、薛的这两件作品书风非常接近,或许是两位好友在这个时期相知相惜的表现。


<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宋拓薛绍彭重摹兰亭序卷  故宫博物院藏


薛绍彭在汴京广收古代法书,并与米芾等鉴藏家互相切磋,眼界大开;下笔则抛却早期所习唐人楷书,全法六朝,尤其在行草书上多有进展,《兰亭序》《裹鲊帖》《游目帖》等的王羲之典范皆是他努力仿效的对象。


宋拓薛绍彭重摹兰亭序卷局部放大  故宫博物院藏


晚期:四川与汴京(约12世纪初)


元符二年(1099)薛绍彭被外派至四川梓州路任“梓路使者”(全名为“提举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亦简称“提举常平”),大约任至崇宁元年至二年间(1102—1103)。因为米芾书于1103年3月的王羲之《王略帖》赞中称薛绍彭为“承议郎”,此时薛应该已经回汴京了。据学者考证薛卒于1107至1109年之间。他的书风在1099年外派四川至去世的最后大约十年时间延续中期的特色,但用笔、结字都趋简,呈现出较为朴质的样貌。


曹宝麟曾撰文考证薛出任“梓路使者”的确切时间为哲宗元符二年(1099)重阳前不久。南宋岳珂的《宝真斋法书赞》著录一件薛绍彭的书札,谈到初到四川时的艰难情况:


绍彭远官,良非所堪。奉亲到此累月,诸幸粗遣。手足在北,音问不继,朝夕耿耿。


手足在北,音问不继,朝夕耿耿。清吴荣光的《辛丑销夏记》著录有薛绍彭《重阳日寄上都两舍弟》诗帖一件,是一首七言绝句,最后两句道:“都城遍插茱萸日,郪县涪江正异乡。”亦说尽人在他乡,无法与远在都城汴京的手足相聚的遗憾。郪县(今四川三台县)为宋代梓州州治,应即薛绍彭任官之处。



北宋  薛绍彭  行草书危途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所藏《危途帖》为薛绍彭初到四川不久,请示当地官员税役法的信札,内容亦描述了当时任官之处山地偏远、异地风俗难以融入,加之天气阴惨的窘况:


绍彭将母至此,行已一季。穷山僻陋,日苦阴雨。异俗愁挹,想其同之。


札中称“行已一季”,因此曹宝麟将其书写时间定在元符二年(1099)深秋。此札锋芒收敛,用笔率直,起收笔皆不回锋,并多侧扁的笔画;结字少姿态;行间章法亦无出奇变化,幅尾甚至显得潦草求快。想必薛绍彭在劳烦之际无心经营翰墨,与汴京时期的《元章召饭帖》《晴和帖》《上清连年帖》等作品中较留心笔画粗细、大小行列变化的表现并不相类。传世薛绍彭在四川时期的作品尚有《杂书卷》中的第一帖《云顶山诗》及第三帖《左绵帖》。


<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北宋  薛绍彭  行草书杂书卷(部分)  云顶山诗


《云顶山诗》为薛绍彭自作五言古诗,内容描述登云顶山(在今四川省金堂县龙泉山脉中段,北宋时属梓州路怀安军)观胜景,最后六句道:“客行弊帑垢,到此凡虑屏。暂时方外游,聊惬素心静。明朝武江路,拘窘逐炎景。”显然是借着游历山水,来暂时屏却仕途忧烦。此幅款题:“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廿四日翠微居士题。”为薛绍彭书法中极少数有纪年的作品之一。当时薛仍在四川任官。此件作品以行楷书抄录自作诗,其运笔使转少回锋,结字平正,行列规整,显现出与前述《危途帖》近似的特点。


北宋  薛绍彭  行草书杂书卷(部分)  云顶山诗局部放大


《左绵帖》为一封信札,内容描述距薛绍彭任官的东川(梓州旧名)数百里外的绵州(今四川绵阳市)盛产青松,当地人只将之作为柴薪使用,薛却爱其姿态,于是请通守晋伯沿河水(涪江)运送至下游的东川种植,结果“至此皆活”,薛绍彭于是作诗述谢:


越王楼下种成行,濯濯分来一苇航。偃盖可须千岁干,封条已傲九秋霜。


含风便有笙竽韵,带雨偏垂玉露光。免作爨烟茅屋底,华轩自在拂云长。


诗中将青松的迎风声响比作音乐,带雨垂枝比作玉露,并欣慰它们能自在生长,免于成为柴薪,珍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也令人联想起薛绍彭在汴京寓所种植竹丛的旧事。


<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北宋  薛绍彭  行草书杂书卷(部分)  左绵帖


《左绵帖》与前述两件相较,用笔结字皆特别用心经营,是晚期作品中最为突出者。个别结字稍向右弯弧,具姿态变化;起笔不回锋,刻意保留笔锋直接落在纸面上所形成的方折形状,但同时笔画使转却极圆顺流畅;丰富的提按则造成笔画的粗细变化。此种方圆并陈、粗细交替的做法实为王羲之行草书的特色,前面提及的《游目帖》即为一例,近似的表现并见于《孔侍中帖》《丧乱帖》等作品。《左绵帖》中许多个别字体的结字与用笔皆可于王羲之的作品中寻得来源,如“九秋”的“九”字与《孔侍中帖》首字“九”相近,而“带”字则与《兰亭序》的“映带左右”句中的“带”字近似。薛绍彭显然对王羲之的各种风格表现皆十分熟悉,并融合为一。然在薛绍彭的笔下,王羲之作品中富于视觉跳跃性的复杂笔法被简化、收敛,而变得较为规整一致,形成他的个人特色。


薛绍彭1102至1103年间回到汴京,米芾在题赞王羲之的《王略帖》(1103年3月)中称薛为“承议郎”,除此之外我们对于他在此时期的官职与活动并不清楚。然从著录与零星留存的书迹可知,文学艺术是薛绍彭的终生爱好,他晚年在汴京仍与米芾等好友来往,对古书画的热情不减,并可能曾在秘阁中任职,有机会观摩宫廷所藏历代法书。


岳珂的《宝真斋法书赞》著录有一件薛绍彭的《清秘阁诗帖》,长篇幅描述他有一次观览北宋宫廷所收古代法书的经验与激动心情。北宋时太宗皇帝于崇文院中设“秘阁”,藏善本书与字画,历任皇帝多有扩充,并编有藏书目录。薛绍彭在《清秘阁诗帖》中强调秘阁所收法书名帖世人难得见,他看到宝椟中装着晋唐法书层层排列在架上,从唐摹二王帖到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石碑拓本俱有,展观赞叹之余并“愿求精识重评诠,收遗去陋再刊勒”,以继宋初太宗时王著所编的《淳化阁帖》。宋徽宗因淳化阁帖的标题多误,且刻版已损裂,曾特出内府所藏真迹命蔡京模勒上石,成于大观三年(1109)左右,而称为“大观帖”。薛绍彭的《清秘阁诗帖》并无纪年,然由其语气恭敬,并祈愿重新刊勒法帖推断,最可能作于他晚年回到汴京以后,刊刻“大观帖”之前,而对象可能是宋徽宗。薛绍彭见到皇家收藏,心情激动难平,他在诗末说道:


归来欲说急记取,瀛洲回首情悁悁。心存默想尚可记,以指画被夜不眠。休论顽仙与才鬼,但得典掌甘终焉。


最后两句值得推敲。“顽仙”与“才鬼”或许指的是当时在徽宗皇帝身边的两位名望更高的书家:蔡京与米芾?而“但得典掌甘终焉”似乎指出了掌管秘阁收藏是薛绍彭最后的官职,或许此即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所称之薛绍彭“官至秘阁修撰”。然“秘阁修撰”一职创置于徽宗政和六年(1116),之前在秘阁下有“直阁”“校理”等,却无“修撰”一职。当政和六年设置秘阁修撰时薛绍彭早已去世,陶宗仪的记载或许有误,但据薛的《清秘阁诗帖》,他确可能曾在晚年任职秘阁。


米芾在崇宁五年(1106)因蔡京的推荐,获徽宗皇帝任命为“书画学博士”而重回汴京,并很快地擢升礼部员外郎,薛绍彭于大约同时任官秘阁,或许即因老友米芾的推荐?


北宋  薛绍彭  草书昨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薛绍彭在此时期书法作品仅见一件,为藏于台北故宫的《昨日帖》:


昨日得米老书,云欲来早率吾人过天宁素饭,饭罢阅古书,然后同访彦昭,想亦尝奉闻左右也。侵晨求见,庶可偕行,幸查照。绍彭再拜。


此札的收信人无考,内容提及米芾与彦昭(王汉之),笔者同意徐邦达的考证,此帖应该是薛、米、王三人同在汴京时所作,大约在1106年或稍后。此帖草书,可看出王羲之甚至更古的书风因子,然结字用笔皆圆转平淡,完全不求技巧上的炫耀。同时期米芾的书法,如台北故宫的《惠柑帖》、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虹县诗卷》等,亦舍去技巧的点饰,用笔直率,但霸气十足,性格鲜明,与薛绍彭的锋芒内敛大异其趣。薛米二人在书学的路上早年都曾追随唐人,在汴京相识后并结伴追求晋人典型,最后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清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薛绍彭  昨日帖  国家图书馆藏


薛的存世作品虽少,却在现存的这十数件作品中(参见现存薛绍彭书法编年)显现出多种风格,楷行草各体均擅,在反复临仿的过程中展现出对各家典范的深切兴趣。米芾作书以擅长的行书为主,少涉其他,并且擅以鲜明的个人色彩诠释古代经典。薛绍彭则对古代书法风格采取谨慎的学习态度,这在北宋尚意态、重个性的风尚下似乎引起较少的关注,然其态度和做法在后代书史上经常可以看到。元代赵孟頫虽曾批评薛绍彭的书法“微有按模脱堑之嫌”,但他复古的书学实践其实近于薛绍彭。北宋是书画艺术典范建立的关键时期,薛米的例子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两种重要的学古类型,一收一放、一追古一创新,往后随着时代风尚迁移而互有兴衰起伏。(原文刊于《中国书法》2015年第8期)


附录:

现存薛绍彭书法编年


北宋  薛绍彭  行草书桃李三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薛绍彭  楷书题华岳庙碑


北宋  薛绍彭  楷书光禄坂留题诗碑



新媒体编辑:黄诗洋



你可能还想看


1.《中国书法》:莫是龙家族的书法艺术

2.《中国书法》:祝世禄的书法与应酬

3.《中国书法》:南宋徐谓礼文书特辑

4.《中国书法》:北宋王诜的书画与鉴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薛绍彭《昨日帖》草书书法作品欣赏(高清图片)
一卷诗,见明清与唐宋的差距
薛绍彭《晴和帖》
薛绍彭 草书《大年帖》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宋元经典:薛绍彭书法选(高清图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