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理解分析

  寒假一过,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考生进入到关键的第二轮复习,对于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在二轮复习中,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应试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最重要是讲究复习效率。

  以2012年浙江卷为例,我们来看看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如何联系全文理解一句话。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改)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立足于句子本身,并结合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进行分析和探究。

  结合着文章的内容,从句子的角度看,作者以“中药”喻“母亲”,生动地揭示了母亲无私奉献、慰藉了我的身心的特点。

  从主题的角度看,文章通过“中药”,展现了母亲博大、宽容、慈爱的特点。该句将母亲和中药形象融合,可知母亲精神力量对我的影响,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从结构的角度看,与文章的标题“母亲的中药铺”相照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母亲是我身心的一剂良药,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美德滋养了我;该句以“中药”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考生甲没有深入挖掘句子本身的内涵,而考生乙解读的角度和层面不全面,致使不能得满分。

  【答案】 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一、掌握语句解读的“6种方法”

  1.该句有无关键词,尤其是指代性很强的代词出现。如果有,只要把这一个或几个词语的含义解释出来,句意也就出来了。

  2.该句有无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如果有,把这个意象的象征含义答出来,就等于答出了一半句子含意。

  3.该句有无使用修辞方法。如果有,则要分析其使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该句的内部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如果是单句,则要抓住主干(个别句子会涉及枝叶);如果是复句,则要看有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答出几个要点。

  5.该句的位置特点。如果是段首句,则要分析下文来解释;如果是段尾句,则要联系上文来解释;如果是文末,则可能要联系全文来解释。

  6.另外,对于一些文意直白、又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等的句子,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不妨自设问题,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解答提出的问题,就是句子含意的答案。对于那些涉及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理解固然要顾及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更要注意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探究的层面和角度

  1.品味文题。文章的题目,往往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意,或者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提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或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提示思路,往往会鲜明地传达或暗示文本的主旨,或为文本传达思想提供一个方向,所以要重点关注。

  2.抓中心句。作品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帮助我们把握探究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是抓“文眼”,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阐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

  3.划分层次,利用“形散神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确作品的写作顺序,作品的顺序安排往往会服从于文章整体情感表达的需要,理清顺序和思路便于理清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对于理解作者表达出的意蕴有帮助。

  4.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产生总要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写作动机、人生态度、秉性气质、写作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知人论世可为我们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

  5.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由物到人;由个人到集体等。

  6.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便于探究文章的意蕴。譬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是:勤劳俭朴,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谦和持中;家庭为重,亲疏有别;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是:爱国爱家,关心社会;义利兼顾,礼貌文明;勤奋朴实,勇敢谦和;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三、意蕴探究题的“3个注意点”

  1.善于选择探究切入角度

  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准确地选择切入的角度:是从主题的角度,还是从表达的角度;是从作者的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是做深层探究,还是做广度视角探究;是从内容的角度,还是从结构的角度。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字面上的浅层面解读;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3.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交叉时,可以分别表述。而且不管哪个“角度”和“层面”,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排列,这样就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的中药铺》原作者甘典江试做2012浙江卷高考阅读题
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赏析画线句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和古诗题,有什么解题方法?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6——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解读高考真题,搞定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八大高频题型解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