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夜思君不见君,只愿君心似我心---《卜算子》

日夜思君不见君,只愿君心似我心

嘉州布衣/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一首被人传诵千古的名作《卜算子》词,是北宋.李之仪写的。这首《卜算子》,音调爽利,宛如流水,毛晋以为颇得“古乐府俊语”,毫不矫揉造作,确如民谣般清新。

   .李之仪这个人不是特别有名,但他却留下了几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在上彊村民编的《宋词三百首》里选了他两首词,《卜算子》是其中之一。    
      
  妹住长江的源头,哥住长江之尾。日夜思念哥却总不能见哥,尽管和哥哥共饮一江水。
  李之仪的这句诗是化用前人的句子而来。唐人姚合有诗《送薛二十三郎中赴婺州》云:“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日日心来往,不畏江东风。”
  这江水啥时候停止流淌呢?这幽怨何时不再?惟愿哥心像妹的心那般情比石坚,妹绝对不会辜负相思的情意。
  同在江畔住,却空有思念意,相思情,只见江水而不能见人。江水悠悠如刀,情丝脉脉如水,不能断思念。
  历史上始乱终弃的故事都已经老套到不能引起人的关注兴趣了。什么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古今中外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一直在重复上演。“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比山盟海誓还狠,可纵然有这样的誓言,女子也不能保证不恐惧不担忧。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真的,这位相思女子最朴实的愿望就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忆君心似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人的感情世界原本就复杂,爱情反覆无常的事情更是司空见惯,有时候,爱得越深,伤得越重,忧得也越深。
  这首爱情小词吸取了民歌写作的营养,写得浅显易懂,广为人们所喜爱,是宋词中的名篇。一个住在江头,一个住在江尾,相思一定会通过之水传递给对方。在这首词里,两个相爱的人,虽然不能彼此拥抱、倾听对方的心跳,但看到江水就相看到了对方,江水成了他们爱情的明证。江水悠悠,思恋不停。长江之水中漾着一个女子千年不息的相思。女子对着江水发誓要永远忠诚于爱情。
  在《卜算子》里,李之仪看似淡淡的叙述,却藏着深情,李之仪说,这叫“意尽而情不尽”。
  李之仪的《卜算子》写得好,情真意切,除了作者的非凡才华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李之仪本人正是词中的让女子牵恋的情郎,也就是说,这是他本人的爱情故事,难怪。有个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如此思念自己,能不幸福到心疼吗?
  那么,有人一定和我一样好奇了,到底《卜算子》里的发誓要永远忠诚于爱情的女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女子叫杨姝,是一名歌妓,而且,他们的爱情是一见钟情。
  有人更好奇了,歌妓?一见钟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事情是这样的。李之仪是个文人,词人。文人和骚客是同义词吧,李之仪也比较骚,很多情的。这方面多少有点像那个喜欢暴露自己苦闷的郁达夫,虽然口头上说“曾因酒醉鞭名马,也恐情多累美人。”但,多情是命,改不了的。李之仪本来和歌妓董九相恋,难舍难分,结果最终还是黄了,在最苦恼的时候,遇到更漂亮更有才华的歌妓杨姝,从而一见钟情。
  
  李之仪在贵州相识的一位营妓,名字就叫董九。李之仪和董九的绯闻当时闹得满城风雨,寻死觅活的。李之仪受到苏东坡一党的牵连,也被贬到当涂,政治上遭遇排挤,和董九的事又刚刚分手,痛苦不堪,寂寞难耐,于是,就经常到姑溪河边散步,借以缓解心中的忧郁和烦恼。
  也许李之仪太多情,也许是他命中总有女人缘,就在姑溪河边,她遇到一个更美的歌妓——绝色女子杨姝。
  原来,黄庭坚和一帮文人在喝酒,让杨姝来唱《履霜歌》助兴。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的鼻祖,李之仪早就想认识,如今有缘相见,自然喝了不少酒。虽然半醉,他还是注意到了杨姝,杨姝也注意到了他,目光对视的一刹那,两个人都没有自己。
  李之仪与杨姝一见钟情。从此,忘记了烦恼,天天和杨姝一起散步,作诗,绘画,唱曲。杨姝很解风情,在一个微风吹得人心痒的傍晚,杨姝深情为李之仪弹起《履霜歌》,李之仪听后,兴奋得几乎晕倒,挥毫作了小词《清平乐》:
    
  殷勤仙友。劝我千年酒。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
  坐来休叹尘劳。相逢难似今朝。不待亲移玉指,自然痒处都消。
  
  李之仪谈真爱的感觉时说,“不待亲移玉指,自然痒处都消”,爱情就像一副神奇的药,手到之处,病马上解除。
  沐浴在爱河里的李之仪,从此淡出政治斗争的旋涡,在《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道骨仙风云外侣,烟环雾鬓月边人,何妨沉醉到如今。”

  
  也许有人说了,李之仪见一个爱一个,那么多情,而且总爱上妓女,这样的人,和家里老婆的关系一定不恩爱吧?老婆估计也不能原谅的吧?事实恰恰相反。
  李之仪和爱妻文柔,感情很好,夫妻恩爱,而且互为知己。那么,问题就来了:和老婆关系这么好,杨姝的位置往哪儿摆呢?
  这得历史地看。在北宋那个时代,蓄姬与蓄妾那是很正常,很流行的,那当时的时尚,这在士大夫生活中司空见惯,那个时代提倡这个。李之仪纵然和杨姝感情再深,也只能纳为妾。作为夫人,文柔既不会吃醋,也不反对。
  要说李之仪和爱妻文柔的四十年伉俪情,那还得从两个人一生追随苏东坡开始说起。
  苏东坡的诗《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专门提到李之仪和他的“三三”:“须知李居士,重说后三三”。那么,苏东坡和李之仪很熟?
  没错。李之仪一直追慕东坡,虽然他没有成为苏门学士,但一直把苏东坡看成自己最亲密最佩服的老师。苏东坡也比较欣赏李之仪的才学和人品。苏东坡曾经赞赏李之仪的诗时这样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证明,据苏门弟子张耒在《送李子端赴定州幕府》中记载,元佑八年,东坡知定州府时,朝中愿从东坡者诸多,但是都不敢有请于学士。后东坡向朝廷奏明愿以李之仪佐幕府。
  如果不是赏识李之仪,苏东坡又怎么从众人中独独推荐了李之仪呢?苏东坡没有看错人,李之仪不仅有才,德也过人,有情有义。
  北宋时期,党争不断。一会新党被重用,排斥了旧党,一会旧党重新被起用,新党的人又倒霉,总之各领风骚三五年。
  苏东坡当时被称为元佑党人。宋徽宗重用了蔡京,新党上来了,开始清算旧党人。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元佑党人成为蔡京的眼中盯肉中刺,非除之不可。蔡京下令,凡是被朝廷认为是元佑党人的,其本人官位一律罢免、职务取消,其子女发配充军,子女已经成家的也必须被逐出京都。
  
  所有和苏东坡关系密切的人尤其是门生们,都跟着倒了霉。李之仪因为一向敬重苏东坡,而且与苏东坡关系身密切,尽管他还不是苏门弟子,也跟着倒了霉。
  李之仪因为与苏门联系过密,也跟着屡遭贬谪,甚至在苏东坡身陷囹圄的时候,别人躲还都来不及呢,李之仪依然想方设法去找他的苏东坡老师,从不避嫌,冒着被陷害的危险,也在所不惜。赵鼎在《竹隐畸士集》中言:“东坡先生既谪,昔日门下之人惟恐人知之。如端叔之徒,始终不负公者,盖不过三人。”
  李之仪能有这般正直、舍命追随东坡,也和他的妻子文柔有点关系。他的妻子文柔曾对李之仪这样说:“子瞻名重一时,读其书,使人有舍身成人之志。君其善同之邂逅。”
  苏东坡非常信任李之仪,还专门到过李之仪的家中做客。文柔看过苏东坡的文章,今见其人,觉得更可敬佩,说他果真是一代豪杰。有一次,苏东坡被贬,文柔亲手缝衣,让自己的丈夫李之仪托人赠送东坡并附上一句话:“我一女子,能与此种人相识,我复何憾。”
  文柔实在不是一般的女子,那个写《梦溪笔谈》的沈括叹其妻说:“若为男子,我益友也。”
  文柔和李之仪夫妻恩爱,感情笃厚,两个人一生追随苏东坡。文柔去逝的时候,李之仪痛失知己,在其《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作悼亡词言:“与余伉俪四十年,胡氏上自六经,司马氏史,及诸篡修,多所综织。于修学则终一大藏。作小歌词禅讼,皆有师法,而尤精于算数。”
   李之仪早年师从范纯仁,后受知于苏轼,在他知定州时李之仪为他的幕僚,宾主唱酬甚欢。不过苏轼出任定州知州的时候正是朝廷新旧党交替的开始,很快元祐党人纷纷遭贬,苏轼在定州一年,接下来便又被迁谪黄州、转惠州。李之仪受到牵累,被停职。
    其实,李之仪官场失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老师范纯仁一直反对变法。范纯仁又和蔡京不合,范纯仁去世后,李之仪顶着新党的压力为老师做遗表,向朝廷大论新政,又被当时主政的蔡京嫉恨,就把李之仪下狱了,百般折磨之后,敕令废黜终身。
    李之仪遭废黜之后居于当涂之姑熟溪水之上,政治道路完全断绝,他的境遇已颇不堪,以填词为文消遣,集成《姑溪词》。诗人郭功甫也在当涂寓居。也许是因为,两个人志趣不同,也许是李之仪看不上郭功甫的为人,两个人几成仇敌。
    关于这诗人郭功甫和苏东坡之间还有一个著名的笑话,说:郭功甫经过杭州,拿了一轴诗稿去给苏东坡看,见东坡后就先吟诵起来,朗诵之声洪亮清晰,吟完后,问东坡:“我这诗能得几分?”
    东坡说:“十分。”
    郭功甫大喜,再向东坡询问得十分之由,东坡说:“七分是读得好,三分是诗好,加起来不正好是十分么?!”
    虽说只是个笑话,大约也能知道,这位诗人的作品和个性确实有点差强人意。
    李之仪曾在为好友写墓志铭的时候说:“姑熟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影射郭功甫污浊,郭功甫非常恼怒。
    李之仪孤寡无后,与当地一个美丽的女优杨姝相好。两人同居,杨姝竟为李之仪生了个儿子,适逢朝廷恩典,李之仪的儿子也得了朝廷的封荫。郭功甫竟然密意报复,利用蔡京记恨李之仪的阴私,唆使当地一个姓吉的土豪诬告李之仪,说杨姝所生的儿子是他的,李之仪厚颜冒受朝廷的恩典,蔡京对这件事情自然心领神会,兴风作浪,趁机把李之仪削籍了。
    这屎盆子扣在李之仪的头上,他是有口难辩,真乃奇耻大辱。
    李之仪被诬告获罪,杨姝也受了杖刑,郭功甫幸灾乐祸,当面嘲笑李之仪,文人刻毒,以至于此!所谓的幸运和不幸,同样令人深思。难能可贵的是李之仪在如此的遭遇之中还能写出清新如水的文字。
    他的心里应该是痛苦的,虽然自己也开脱自己,从忧愤中走出来,但是心里寒气到底还是难以释怀。它还有一阕长调《谢池春》:
 《谢池春(残寒消尽)》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残余的寒意已消尽,小雨刚刚下过,清明节已过去。小路上,被花瓣慢慢地铺满,风吹皱着池沼上的水面。乳燕在庭户间来往穿飞,飘飞的柳絮沾满了襟袖。春天的阳光正明媚,最好的时候,让人感到滋味真个浓如酒。
  
  消瘦后频频地移动衣带上的孔眼,衣带渐宽,白白地这样,被相思病折磨得无精打采的样子。不见吧又想,见面吧,最终还是得分手。忍不住对你发问:频频地相见,哪比得上长相守呢?苍天不老时,人却可以和另一半残忍地分开,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索性把这离别的愁与遗憾,交付给庭前的柳树。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怀念一个恋人。春天本来是美好的,尤其是清明节已过去,寒意快消尽,已不再是料峭春寒,何况老天刚刚下过一场雨,把空气都洗干净了,风尘又起,吹皱一池春水,真是“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不由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米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么好的春天,李之仪没有像李煜那样伤感这么美好的春天却要消失、留不住,他没有伤春,他乐得享受这么美好的春天,但是,自己却衣带渐宽,原来是“为伊憔悴”!想起了远方那个和自己相爱的人。渴望长相守,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可能。无可奈何。
  唐伯虎词里不是说了么,“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相思很伤人的,醉眼迷离的感觉不好受,相思总能让人瘦。
  李之仪果然是个有故事的人。
  这世上有故事的人怎么那么多呢?难怪人家说“相见不如怀念”呢。
  大才子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这样评价李之仪的词说:“小令尤清婉峭倩,殆不减秦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落纸写旧诗(44)---【宋】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落魄老翁与妙龄歌姬的千年相思!
调寄卜算子·同饮一江水
你也许读过李之仪的《卜算子》,但你知道背后的爱情故事吗?
苏东坡的“歌妓情缘”:喜欢和女人逢场作戏
《宋词演义》:最好看的古典诗词解读(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