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画报》特稿:新农人时代,万物生长



褚橙、柳桃和潘苹果的热卖再次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也引发无数热议,说炒作有之,说情怀有之。在话题此起彼伏之间,农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调姿态回归到民众的视线当中。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出召唤,提出要求——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当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踊跃进军三农领域。

 

2015年2月7日,阿里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仅狭义概念上新农人就已突破100万人。

 

何谓新农人?

 

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流通者,跨界投资者——致力于生产和流动安全食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新农人。不同领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因为对土地的情感汇入同一条河流。有人说,这是一群行走在中国土地上的追梦人和创业者,是传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颠覆者和升级版。

 

立志打造透明溯源的茶产品供应链的乡土乡亲创始人赵翼,搭建新农人的学习交流平台的新农堂创始人钟文彬,构建理想乡村的太阳公社社长老C,坚持自然农法的阿朗,热衷回老家种地的媒体人周华诚……

 

他们的故事不约而同地有些慢,有些呆,在这个讲究高效高产,连新闻都呼啸而过的时代,略有几分特别。

 

陈卫:黑猪,理想与公社



陈卫和他的太阳公社一夕爆红,是因为一百头黑猪和一个猪舍。

 

在杭州市西部的双庙村,这座由著名建筑师陈浩如设计的,酷似巴厘岛度假屋的猪舍里,一百多头黑猪享受着游泳池和后花园,吃的是农场自产的有机大麦,听的是久石让的轻音乐。

 

这个被称为“最具设计感”的猪舍还被选为中国环保建筑代表作品之一,选送到威尼斯双年展参展,搭建猪舍用的青竹、鹅卵石、稻草、黄土都是就地取材。

 

这里的猪,听得懂口哨,喜欢游泳,每天在专属果园散步,伺候它们的“管家”是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据说用这种近乎“宠溺”方式培育的猪肉肉质紧实、肥而不腻,在当天的饭桌上,最快被抢光的,正是这样一盘白切肉。













重现稻米香

 

就在猪舍的不远处,沿着山道向上走去三五分钟,山谷中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正中央,如出一辙的度假风小木屋,那是鸡舍,趾高气扬的贵妃鸡正漫山遍野地任性撒欢。

 

腔调十足的养猪养鸡并不是陈卫的终极目标,事实上,他花了一年时间寻找心目中理想的村庄,为的是种地。

陈卫出生在一个农业世家,父母都是农大教授,母亲专注于大麦种植研究,姐夫则是水稻博士。虽然学的是经济管理,但他的理想始终是做有机农场。

 

花了一年的时间泡在临安和安吉的农村里,翻了好几次车,陈卫和他的伙伴终于决定在临安的太阳镇开始建立他们理想中的农场。

 

在陈卫口中,“永续农业”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永续农业推崇原生态农耕方式和可持续循环农业经验的农业发展模式而让土地生生不息。


“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大米不好吃,没味道,我就是要让大家尝到久违了的米香。”

 

陈卫说,太阳公社的水稻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施有机肥,公社自有一套病虫害防治方法。“亩产虽然不高,但质量有保障,安全,美味。”

 

重建家园

 

太阳公社所在的临安双庙村,有140个农户。租下近500亩土地后,陈卫将土地按农作物品种区分开,分成小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位农民认领和打理。丰收时,陈卫会以比市面价高出一倍的价格收购农产品。

 

200多亩的稻田在公路两旁铺展;猪舍、鸡舍、羊谷,分布在不同的小山谷里;大麦、水果、蔬菜也都分成小区域分开种植。最醒目的是,每块田地上都插着写有负责人的座右铭、贴有他海报的标语。

 

“太阳公社”是陈卫和他的伙伴正在努力描绘的梦想蓝图,他们从农户中租赁土地,再按照土地特点和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同时投资改造农户和配套设施,发展民宿和休闲旅游。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永续农业,还有在此基础上培育起来的一个城市居民与农民和谐共处的社区。在这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回归自然。农民可以用喜欢的方式耕作,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获得不错的收入。”

按照陈卫的设想,太阳公社将建成一个理想社区,社区里面会有两类社员,一类是农民这样的生产型社员,还有一类是城市居民这样的消费型社员。生产型社员和消费型社员结成对子,开展互动,就好像一家人一样。公社会以第三方物流冷链配送方式将大米、猪肉、蔬菜、鸡蛋、水果等公社自己生产的食物送到社员家中。

 

在陈卫的口中,太阳公社的未来有无限可能,近一些的,是兔子谷、鸭谷、草莓谷,远一些的有民宿、酒店、垂钓水库、餐厅;再远一些,或许就人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家园和故乡吧。

 

阿郎:和大自然讲和



安吉县山川乡续目,背靠海拔1134米的赤豆洋,2000亩竹海环绕,3条小溪穿村而过,将百亩良田一分为二,汇聚成一道瀑布从竹海中倾流直下。

 

阿郎的自然农法农场就在村落当中,百亩良田采用自然农法的耕作方式,不施肥,不打药,不除草,地连作,自留种,天生天养的瓜果蔬菜依靠土地的力量缓慢而有力地生长着。

 

不一样的农作物

 

续目的自然环境远胜一般村落,空气中没有化肥或有机肥的气息,蜻蜓与蝴蝶肆意飞舞,入夜后萤火虫错落闪烁,颇有几分野趣。

 

“任何菜籽、稻种、白茶苗撒下去或栽下去,浇过水后,就不去施肥,不用除虫,平时用爱心去照顾它们,让它们在大自然赋予的环境里自由生长。”

 

这种“慢且笨”的耕作方式是阿郎自然农法的基本理念:尊重和顺应大自然,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平共生,有效地使用自然的力量。

 

阿郎本名蒋俊钦,江苏人,9年前,他跑遍了全国很多农村,最后选择了安吉,租下几十亩的地种白茶、果蔬、水稻。

 

最初,阿郎是打算种茶的,开始研究了自然农法之后,他想吃到更安全的米、蔬菜、水果,于是就有了稻田、菜园和果园。

 

在阿郎的的菜园子里,土豆、大蒜、青菜、四季豆这些蔬菜看起来比普通百姓家的消瘦许多。

 

“其实土地的承受力从来没有变过,是人心在变,寄希望产量越多越好,所以研发出各种化肥农药。”

 

阿郎的水稻田每亩产量500斤,是普通稻田的四分之一,他并不在意产量,做精品农业才是他的目标,说起自家的稻米、土豆、蓝莓,甚至是自制的酱油、豆瓣酱、姜粉,“无论拿到哪个国家,按照全世界各地的指标去测试,都是极好的。”

 

阿郎用自然农法种植出的农作物在业内早已传遍,在外界也有了稳定规模的粉丝,每逢周末,上山的小路满是来自北京、上海、苏杭的车子,有陌生人慕名而来,有老友喝茶吃饭,那些貌不惊人的农作物们吸引来越来越多的人。

 

阿郎说,自己的产品从来不愁销路,只愁产量,日本、台湾等地也纷纷投来橄榄枝。







人与自然的和谐

 

早在1930年,“自然农法”就在日本推行开来,而其中的理念,追根朔源,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自然界中人、地、天的关系。

 

人的许多方面是由他赖以生存的“地”的条件所决定的,地的许多条件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决定的,植被的多少、土壤的酸碱度和肥沃程度是由降雨量、气温、光照等气候条件决定,而气候遵循自然规律,即道法自然,在人,地,天这三个因素中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自然农法。

 

阿郎说,现代农业科技因为要得更多,追求产量,所以造成了土地的不平衡。他推行的自然农法通常选择杂草丛生的荒地作为实行对象。

 

杂草深扎地下,吸附出土壤下面的各种农药与化肥残留物,并将其运送到叶面,经由阳光的作用分解;同时杂草强健的根系能打破已经中毒的土壤下板结部分,疏松土壤。杂草死去又长出多年后,地表与地下都增加丰富的腐殖质——这样的过程循环多年之后,非自然的物质慢慢背分解排出,土壤才能恢复活力。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阿郎成立了“自然农法合作社”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学习,他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志同道合的农人们合作,“我们团队辅导了许多农场,免费提供种子,因为种子公司买的种子早已丧失了自主发芽的能力,而种子亦是自然农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阿郎说,自然农法虽然短期内收效甚微,但从长远看,环保、成本低,其实非常值得推广。

 

譬如与他们合作的山东孔子学院,2000亩地,用自然农法耕种,只需要12个人;1500亩的水果园只需要6个人管理就行,不用套袋、修枝,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我们在三清山下的两个农场,一个人管理一个农场就够了。”

 

他对这些农场唯一的要求是,三五年后,希望能得到他们最初赠与的同样数量的健康种子。“我们在有意识地留种,从全国各地合作的农场,目前已经留了几百个种,水果品种超过50个。”

 

阿郎说,人必须学会尊重土地的特质,与他合作的农场,都是按照地域种植,“每个农场做一件事,做一辈子,做到极致,也就够了。”

 

赵翼:理想派“死磕”



乡土乡亲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茶叶铺子。

 

2012年成立初始,店里只有6款茶;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再去店里逛逛,发现还是只有6款茶。当然,茶的品类有所变化。比如最近,乡土乡亲的粉丝都收到一则题为《严苛是最好的守护》微信推送,告知将终止2015年盛叔家的安吉白茶新茶上市,原因简单直接:这款茶没有通过欧盟标准。

 

透明溯源:把刀尖向着自己

 

“在盛叔家的安吉白茶2015年春茶上市前,乡土乡亲负责品控的同事前往浙江安吉对茶叶进行风险评估和抽样送检,并委托全球最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SGS,按照欧盟标准218项重金属和农残进行检测分析。历时17天,我们终于在昨天下午收到了SGS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结果显示:218项检测中发现杀虫剂“啶虫脒”残留量为2.37mg/kg,欧盟标准为0.05mg/kg,严重超出欧盟标准近50倍,因此,我们决定终止这款产品的上市。”

 

这并不是乡土乡亲叫停的第一款茶,在这之前,凤凰单枞、台湾冻顶乌龙和梨山茶等多款茶都卡在了最后一关:因为过不了欧盟标准而被淘汰。

 

然而,盛叔家的安吉白茶又略有不同,这是乡土乡亲推出的第一款茶品,也曾是赵翼推广“透明溯源”先锋农业品牌的第一个代表作。







曾经与日本最大的有机农业机构——日本守护大地协会几年的合作经历,令他能够近距离观察日本整个的品控体系,赵翼决定做茶之后,把整个品控体系复制了过来,一丝不苟地执行起来。

 

第一个动作是生产者实名制,将农人的姓名和头像印制在作品包装上为自己代言。

 

通过地毯式搜索,赵翼找到的第一个生产者是安吉茶农盛善学,他的儿子小盛颇为担心:我父亲的头像印在你们的包装上面,万一出点事可怎么办。

 

赵翼坚持:透明很重要,我们希望我们在阳光下,首先你得敢为自己代言,出了问题你兜着,用整个家族的信誉为这个产品做背书。

 

赵翼的第二个动作在国内第一家建立了农人档案(源自日本)、生长履历(源自日本)、61项风险评估(源自美国)、218项欧盟标准重金属和农残检测(源自欧洲),并且全部公开——这也正是透明溯源的开始,是赵翼设计的整个品控体系的1.0版本:包括生产者实名制与透明供应链。

 

“披露更多信息带来的后果就是容易让更多人来监督我们。透明溯源的价值就是把刀尖向着自己,把刀把向着消费者,你可以来质疑我,给消费者合法伤害我们的权利。”

 

用商业的力量推动改变

 

合作了三年后,小盛的顾虑变成了现实,自家白茶的品质真的出了事。

 

赵翼和他的团队公布了检测结果,对预购了2015年春茶的用户们全额退款,并准备了礼物表达歉意。

 

决定终止这款产品的上市,赵翼称之为幸运,“我们一直以来坚持,不追求时令和高价,所有产品在上市前必须通过218项检测,所以乡土乡亲没有任何一位用户遭受了这款茶叶的农残侵害和欺瞒。”

 

赵翼仍然在寻茶,他的团队依旧有条不紊地执行着“8296计划”。

 

“我们计划用接下来的3年时间,走访中国所有QS(生产许可)认证的8296家茶叶加工厂。”

 

乡土乡亲成立至今的3年多时间里,赵翼的团队就足足坚持了36个月的寻茶苦旅,“我们走遍了13个省市的中国茶主产区,探访1000家茶叶加工厂,只找到了六款茶。”

 

促使赵翼寻茶的原因,是2012年4月《绿色和平》发布的一个报告:当时中国茶业的一线品牌都检出了农药残留,几乎被一网打尽。当时,他意识到,这里大有可为。在拿到第一笔融资后,便果断投身其中。

 

身在泱泱茶叶大国,赵翼却说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茶园,他的要求近乎于苛刻:既要生产者对茶有足够的经验,也要当地的品种、空气、土壤等条件达标,最重要的茶园还要能保持相对传统的种植方式。绝大多数茶园都被卡在了218项检测结果上。

 

“中国茶叶的检测标准是25项,我们提出218项欧盟标准重金属和农残检测,而且由全世界最有名的检测机构SGS来做检测。”

 

为了这杯没有农药的茶,赵翼说,他们付出了很多代价。

 

一是产品少。“跟同行动辄几百款产品相比,我们只有六款茶。”

 

二是上市慢。“别人3月底绿茶上市,我们偏偏要等到4月25日,因为SGS第三方检测需要14个工作日的时间才能出具安全报告。”

 

三是不便宜。“我们没有几十块钱一斤的西湖龙井,也没有几十块钱一斤的金骏眉,我们的茶货真价实,价格范围在500-1600左右一斤。”

 

他最骄傲的一点:在这颗星球上,乡土乡亲是第一家透明溯源的茶叶品牌。

 

乡土乡亲也会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通过微电影展现的农耕景象朴素动人。“别人讲文化我们讲常识,别人感性我们理性。”一杯茶的体验有35项的关键因子,乡土乡亲用理性化的方式去解构;产品上市前要求几百位消费者进行封测,试喝,然后填报告;前段时间发布了茶园的微信视频直播……

 

万水千山走遍,乡土乡亲签约的茶庄数字依然没有增长,店里的茶品也没有增加,对于赵翼和乡土乡亲来说,却是收获满满——20万的用户粉丝,破千万的销售额,最重要的,是唤醒越来越多人的意识和觉醒。

 

2015年,赵翼计划将茶品增加到15-18款,并在北京开出首家线下体验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仍然是寻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无农药残留好茶,这个终极目标始终不会改变。

 

钟文彬:相亲才会赢



农业是个技术活,钟文彬曾经是农业体系里的一个技术人员。如今,越来越多人记住他是因为“农业媒婆”这个身份。

 

打造农业TED

 

几年前,钟文彬在浙江大学做农业服务,业务范畴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调研,他调研了全国两千个品牌,经过层层评估,转化成量化指标,做出农产品里的“福布斯排行榜”。

 

这段工作经历,让他了解到农业的盲区:为什么农业赚钱难,成熟度最低,因为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企业多且小,上市公司里做农产品的几乎没有;农产品企业的很多需求极少被市场关注、对接。

 

也因为这段工作的原因,钟文彬经常走进村落与农场主、企业主聊天,他把自己在走访调研中遇到的见闻记录成文,发表在自己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上,这些与农产品生产运营有关的故事,有启发,有总结,粉丝数急速增加,应粉丝要求有了落地的活动,开启了农业TED,招商,对接销售渠道——钟文彬说,一直以来多亏粉丝们推动着他一步步发展。

 

钟文彬试图把“新农堂”打造成为“专注于培养新农人、新农企,为其提供新知识、新方法、新价值观的学习型平台”。

 

他说,自己的10万粉丝大部分集中在两处,一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销售地域,另一处就是农产品的核心产区,比如东北(粮食粮油),海南(水果),云南,西北,新疆。

 

在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中,钟文彬在做的是一个极其微小却又很有意义的环节,他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邀请精英农企、投资人、渠道商等共聚一堂,10场讲座跨越北京、河北、青岛、上海、杭州、成都、厦门、深圳、安徽,他集合了所有参与者的故事和经历众筹了一本书,记录下,从迷惑到成熟,新农人们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换一种方式叫卖

 

钟文彬觉得,把一个真正好的产品推向市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2014年,第一期新农堂的落地活动结束后,宁夏人张中亮找到钟文彬。

 

张中亮是一个枣农,宁夏的灵武长枣是当地的招牌,也是地理标志产品,过去几年在东部、北京、浙江,做过许多销售活动,却一直不理想。

 

钟文彬去了张中亮的枣地,才发现他不只是枣农,还是治荒英雄——张中亮和他的伙伴花了15年的时间治理出12000亩沙漠,固沙,堆土,种草,再种植枣树,用一个个的草方格,硬是把西北的一片沙漠变成了绿荫果园。

张中亮说,2012、2013年随着枣子产量逐渐增大,批发市场压价越来越厉害,又因为同区域内枣子上市时间集中,批发商便大肆压价,他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大漠的皓月当空下,钟文彬和张中亮边走边聊,钟文彬建议换一个外地人更能记住的名字,换了一个概念来打市场,比如,由灵武长枣改名叫沙漠好汉枣,更生动形象;比如说告诉大家,治理1.2万亩沙漠填下的土,用来铺路的话,从银川到北京,1.5米宽的路可以一个来回。

 

钟文彬邀请张中亮参加了之后的每一场新农堂讲座,让更多的人知道沙漠好汉枣的故事。2014年,通过新农堂体系,许多人被这个故事感动,被枣子吸引,主动来帮他卖枣,从枣农一步到了零售,张中亮基地里200吨枣,卖掉了70%。







被介绍为“农业媒婆”的钟文彬,用他的能量连接起一线的农家和市场,对接农业合作社和水果零售门店,企业。在他看来,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下游的消费者信任度问题和上游的产品标准化问题。

 

“可持续农法种植的,成本比普通产品高,如何让消费者为这个买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组建了文创团队,图文并茂+拍纪录片,用生动的方式去呈现我们传统印象中很土的农业。”

 

“针对上游的产品标准化问题,农产品的品类太多,个头、口感、品种的把控应该做到量化,需要找最专业的标准化公司合作,完成产品的包装、分级。”

 

周华诚:父亲的水稻田



2014年,周华诚在众筹网上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包括水稻耕作记录和众筹两部分,他邀请城市人一起种田,挽留最后的农耕。

 

种田,这一门古老的手艺活,正在逐渐地消失。只有乡下的父亲,仍然固执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2013年12月的一个晚上,周华诚没睡着,他想在家乡——衢州常山县天马街道五联村,和父亲一起,用最朴素的耕种办法,种上一小片田。

 

这是他连日来不断迸发的想法,一周后,开车回家,当他跟父亲讲述自己这个伟大的计划时,父亲只是笑笑。

回去后,他立即在网上发起了一个叫“父亲的水稻田”的“众筹”项目。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项目赢得了630多人点赞或支持,上线2个月,限量500公斤的大米就被订完了。当他把这个数字告诉父亲时,父亲的“不屑”变成了将信将疑——田还没种就有人买米了?

 

种田,就这样开始了。

 

2014年5月11日,父亲浸种、保温、催芽。3天后嫩芽冒出,然后播种到秧田。一个月后,秧苗长齐了,就可以插秧了。

 

6月14日,从杭州、衢州、常山等地来了三四十位朋友聚集到常山县这个叫“溪口”的小村子,大家卷起裤腿,兴高采烈地下田,一起扛出沉重的打稻机,一起用镰刀割稻。

 

朋友的儿子扭头对妈妈说:“原来,稻米不是超市里长出来的。”

 

耕田、备种、催芽、播种,到插秧、灌溉、除草、抽穗、扬花,再到成熟、收割,离开弄事将近三十年的周华诚买了十来本《中国水稻研究》,只要有时间,就会从杭州回到老家,和父亲一起劳作,同时在田间观察与记录。

那是个没有苦夏的2014年,却在7月下了一场大雨,整个稻田都被淹。人在杭州的周华诚每天早晚都给父亲去一个电话,他说这是农人对土地的天然情感,无关乎金钱。

 

回过头想想,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其实每天都在经受这样的困难。今天是涝,明天是旱。还好,大水3天后就退得差不多了,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前来,他们举着话筒要父亲说说水稻田。

 

大米没有抛过光,看起来很朴素,但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米的营养。1000斤大米喜获丰收,虽然30元一斤的价格高于市场价,但用周华诚的话说“这样的价格,能让这个项目正常持续,也能让你真正吃到生态的大米,同时让种植者从中得到经济上的回报。”

 

有朋友收到大米后反馈:米饭真香!一口菜都没吃,光吃了一碗米饭,是小时候的味道。

 

在田间一辈子的父亲很欣慰,他说:“嘴巴和胃不会说谎。”

 

这种欣慰引来了其他农民的羡慕,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种田也可以这么光荣,既能把荒废的田地利用起来,还能上电视,能挣钱,这是一种对劳动的认可。

 

周华诚在思考,能不能让他们也加入到“父亲的水稻田”来,他们也是留守在自家土地上的父亲们。

 

很快,两位农民父亲加入到“父亲的水稻田”中来,一位是67岁的凌云法,一位是44岁的黄仁良,周华诚与他们达成协议:用比普通农药贵十倍的生物农药;水稻种子按照市场价2-3倍的价格来收购,并请来中国水稻研究所提供技术指导——这些投入都由周华诚,对他而言,农民只要劳作即可。今年预计能产出2000斤大米。

时下现在流行的“乡愁”多多少少只是心理上的需求,少有人真正为乡村做些什么。

 

周华诚看来,新农人除了能下地劳作外,更应该运用新思维为城市和乡村之间驾一座桥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土乡亲赵翼自述:茶,一个窄类品牌怎么玩转社群?
乡土乡亲:关于茶的理想主义商业实验
水稻与农人
张国彬种地7000亩,繁育优良种子,“订单农业”带动乡亲致富-今日头条
引用 创业者谈实战新农业:生产!品牌!渠道!营销!
[原创]农产品电商三大纪律之互联网从关系网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