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课议课问答(十):名师的课如何观察、讨论和借鉴
观课议课问答(十):名师的课如何观察、讨论和借鉴
这是一组涉及如何观察名优教师、有经验教师的课的问题。A6组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新教师往往认真听了一节课,都觉得上的很好,发现不了问题,怎么办?”
我的意见:
为什么一定要去发现别人的问题、找出别人的问题,能够发现别人的好,从中学到东西不是也很好吗?我以为,最好先抱着学习、理解的态度去观察和研究,尽量避免带着“你是名优教师,但我要证明我比名优教师还名优教师”、“找不出问题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我一定要找一些问题”的想法去找问题。注意:一定是先要自己学到东西,然后才去发现课堂上有哪些自己不明白的、自己认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如果一定要发现问题,也不是去发现上课老师教学的问题,你可以把眼睛放在学生身上,看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学生是否了解、掌握所学知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否充分并有实际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方式是否合理?等等。眼睛在学生身上,议课的时候不是用“能发现别人的问题”去证明自己有水平,而是用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学习中困难和问题证明自己很用心,以表达期望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来和大家讨论的愿望、以学论教的想法,这就够了。
A7组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名师的课如何议课?”
我的意见:
不论是谁的课,在议课的时候,我们都主张,应该实事求是地先说一说自己学到的东西,从中获得的启示,可能引起的自己的哪些方面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议言语的对象是“我”自己,而不是上课的教师“你如何如何”。
在和上课教师对话的时候,针对效果理想的行为,可以用“你有过什么样的思考”“做过哪些准备”,从中了解效果理想的原因,找到达成某种效果的条件,为自己追求某种效果发现可能、奠定基础。对于自己不明白和存在疑惑的问题,也不是用“我认为……”的句式去评点,而是用“我注意到课堂上有这样的现象……”,然后再用“我想请问你是怎样思考的……”等问句方式去询问。采取这种先说现象,然后请教的方式对话,这是议课与评课、辩课的主要区别,评课多用句号表达自己的意见做评判,辩课是想证明一些东西更有价值,议课不评价、也不争议,而是围绕现象引起对话和讨论,理解教学的实践,发现教学的可能。我们主张对所有老师的课都要先定位理解,先定为学习
,还因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尽管这是一个难以证实的故事,但它告诉我们,总有我们不了解的现象、总有我们不熟悉的东西;在评点和纠正别人之前,最好先问一问,问清楚了再说自己的意见不迟。需要提醒的是,名师所以称为名师,大多是因为他们对教学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拿出来的课又大多深思熟虑、精雕细刻,蕴涵着更为丰富的教育意义。对于他们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持有更多的学习态度,需要更仔细的理解方式。我想,这也是我们看待名师的课,可能应该有所不同的地方。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不仅仅是有改造教学的理性需要,而且有自我认同和获得他人认同的情感需要。因此,议课的时候,不能一味地从理性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去理直气壮地去评价、去争辩,而是要关注和关心参与者(特别是上课教师)的情感需要和情绪表现。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教研的时候要研究接受者的心态和感受,在最合适的时候采取别人愿意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有更好的交流效果。不然说了等于白说,有的时候反而不如不说。就我个人的实践来说,议课时,我要看他是否愿意听,然后决定说不说;要比较是现场说还是私下说效果更好。
A8小组许娟娟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观察一堂公开课的时候,经常会拿这堂课与名师上过的公开课去比较,所以经常会觉得这堂课就没有名师上得那么生动扎实,如何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公正公平地去评价一堂课呢?”
我的意见:
在回答上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说,名师的课堂教学选择更需要理解和尊重。但尊重名师需要站着尊重,而不是跪着尊重。名师的教学处理只是提供了实现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必须承认任何一个教学材料都可以有不同的教学选择,何况学生是不一样的,上课教师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一定不能以此为标准。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理》中说:“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我们不能屈从名师的标准,完全以名师微参照,我们不能自我贬低,要有“我可以上得更好”,我能上得更好的暗示,然后为此努力和进步。
在网易公开课中,我看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内尔·韦斯特教授这样说(在录像翻译基础上整理):“事实上,我必须前进,在前进中我不仅必须重新审视我在哪里,在干什么,还要审视我是谁。蒙田说进行哲学讨论就是学习如何去死。你内心的某些东西必须死去,另外一些东西才能重生,如果一些狭隘的想法使你蒙蔽,这些东西就该死亡,从而让一些更开阔、更深刻、更具世界性的东西重生。……这就是教育的真正含义。我总是告诉新生,当你们在阅读卡夫卡、契科夫的政治剧作遇到困难时,你们要思考如何死,你们到我的课上要学习如何死。他们说‘你在说什么呢’?正是这样,你必须先知道如何死,再开始学习,并思考谁会教会我们生活。”可以说,真正的名师,他本人也在不断“死去”,也在不断更新。说不定你刚学会别人的东西时候,他自己已经让这种教学方法“死去”。我们要学习要借鉴,但又一定要做自己!
另外,在观课议课中,可以采取现象学的“悬搁”方法。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现象学就是想让我们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将我们的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让我们首先直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它们作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对教育的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运用现象学方法观课,要求我们“搁置”既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把它们用括号括起来,以赤子之心投身课堂,去获得课堂现象朴素而真实的感受,形成对课堂事实和现象的直观。也就是在走进教室之前,抛掉一切先见,走进教室重新开始,重新观察和思考,这才能帮助我们学到东西。
陈大伟写于2015年5月2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名师们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个民办教师的教育突围
关注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wang
为什么“骨干教师”“名师”的教学成绩反而不如普通教师?
什么叫理答?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