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竺青 | 温暖的记忆:孙逊先生与《文学遗产》


[编者按]

2021年11月20日,上海师范大学逊先生与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先生曾任《文学遗产》杂志编委为刊物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过大力支持。兹表本刊发言稿,以表达编辑部同仁的纪念之意。

大会合影

孙逊学术文集》书

孙逊先生驾鹤西行已近周年,然而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实难忘怀。孙先生与《文学遗产》编辑部交往39年,始于1981年,终于2020年。

1981年春夏之交,《文学遗产》编辑部卢兴基先生为新近复刊的杂志赴南方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组稿。据孙先生回忆,卢先生到家中约稿,令当时身居筒子楼的三十七岁讲师孙先生感到“受宠若惊”,遂勉力为文,在《文学遗产》1981年第4期发表《我国古典小说评点派的传统美学观》一文。孙先生认为这是他“与《文学遗产》的第一次结缘”,并认为发表此文“其实也是我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孙逊《发现和培养新人是学术期刊的职责和使命——纪念〈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载《文学遗产六十年·纪念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页)。因此,卢先生组稿之日就成为孙先生与《文学遗产》编辑部正式交往的标志。

回顾孙先生与《文学遗产》近四十年的学术交谊,对编辑部而言他既是作者,也是挚友;对青年编辑来说,则是亦师亦友。

首先,孙先生是本刊的优秀作者。从1981年至2019年的38年间,孙先生共发表古代小说论文12篇。篇目如下:

1.《我国古典小说评点派的传统美学观》,《文学遗产》1981年第4期。

2.《古代的小说理论对艺术和生活关系的论述》,《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3.《西门庆:我国封建经济和早期商品经济杂交而生的畸形儿》,《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4.《释道“转世”“谪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5.《唐传奇文体考辨》(与潘建国合作),《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6.《古代小说中的民间宗教及其认识价值——以白莲教、八卦教为主要考察对象》(与周君文合作),《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7.《西人所编汉语教材与中国古代小说——以英人禧在明〈中文学习指南〉为例》(与林彬晖合作),《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8.《期待突破: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思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9.《〈红楼梦〉人物与回目关系之探究》,《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

10.《近代英文期刊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与宋丽娟合作),《文学遗产》2011年第4期。

11.《〈玄空经〉作者郭友松生平交游及著述考论》,《文学遗产》2015年第3期。

12.《韩国汉文小说的“剑侠”书写及其渊源特色》,《文学遗产》2019年第3期。

从孙先生文章的选题来看,研究视域开阔,研究方法全面:既重视对经典的研究,也不忽视对其他作品的考查;既重视对作品文化价值的开掘,又重视对小说理论的探索;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微观的抉剔;既关注古代小说的国外传播,又关注域外汉文小说的创作;既有阐释性的研究,又有实证性的研究。其中,孙先生与潘建国合作的《唐传奇文体考辨》一文,曾获得1998—1999年度“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文学研究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文学遗产》发表的12篇论文,仅是孙先生学术成果之一斑,尚不足以窥全貌;本刊今年第5期发表的潘建国教授的文章对孙先生的学术成就则有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潘建国《开疆拓土研稗史,三生无悔梦红楼——孙逊教授的古代小说研究》),谨请学界同仁参阅,兹不赘述。

其次,孙先生是本刊的挚友,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支持办刊。

第一,支持本刊主办或参与筹办的重要学术活动。例如,2000年至2004年,孙先生受聘为《文学遗产》编委。2001年5月10日至11日,《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评论》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同时召开了《文学遗产》的新一届编委会。这也是本刊在新世纪之初召开的一次比较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另以孙先生支持本刊主办及参与筹办的古代小说研究学术会议为例。2002年11月15日至17日,文学所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在国内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刊编辑部亦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工作。2004年9月14日至15日,文学所古代小说研究中心、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小说文献与小说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以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本刊编辑部同样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孙先生不仅在担任本刊编委期间鼎力支持本刊主办或参与筹办的学术活动,在卸任编委之后也一如既往,不改初衷。2013年11月7日,《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前沿问题青年学者研讨会”,为本专业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2018《文学遗产》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坛”。这也是孙先生生前与本刊联合主办的最后一次学术会议。本刊编辑部与其他单位联合主办的古代小说学术会议,孙先生也多有参与,并予以支持。例如,2011年本刊与暨南大学古代小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孙先生应邀做闭幕式总结发言;2017年本刊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古代小说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孙先生应邀担任评议专家,等等。孙先生对本刊主办和参与筹办的学术活动的支持不遗余力,同时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学科的领军人物,孙先生与包括《文学遗产》编辑部在内的学术界的积极交往,为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学科特别是古代小说研究专业方向的建设积累了丰厚的学术资源,为学科的不断发展开拓了学术空间。

第二,支持本刊培养青年作者。《文学遗产》创刊至今,一向重视培养古代文学研究界的青年学者,并将其作为刊物的重要使命之一。孙先生十分认同本刊的办刊理念,他认为:“发现和培养新人应该是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文学遗产》走过的一个甲子,为我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希望所有的学术期刊都能这样,希望我们的学术生态环境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孙逊《发现和培养新人是学术期刊的职责和使命——纪念〈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载《文学遗产六十年·纪念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7页)。孙先生知行合一,1996年即开始向本刊推荐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推荐下,上海师范大学古代小说研究专业方向当年的博士研究生潘建国、宋莉华、宋丽娟等青年研究者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不断在本刊发表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如今均已成为古代小说研究界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某些专业领域的著名专家。这些学者不仅成为本刊的活跃作者,其中有些学者已被聘为本刊的匿名评审专家。这也是孙先生对《文学遗产》办刊的又一有力支持。

再次,孙逊先生是本刊青年编辑的老师和朋友。孙先生在学术界广结善缘,与本刊编辑部的徐公持、卢兴基、陶文鹏等前辈学者交谊深厚,与青年编辑则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兹以本人与孙先生的27年交往为例。1992年我调任《文学遗产》编辑,1993年开始负责编辑古代小说论文。1993年9月文学所在香山举办首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得与孙先生结识,虽然交谈不多,但却印象深刻。1994年之后与孙先生时有书信往来,主要是谈稿件修改,而孙先生对我这个青年编辑所持的尊重与谦逊的态度,令我至今难忘。特此移录早期两信,以见一斑:

竺青同志:

因放假之故,拙稿及大札刚刚拿到。三月十日之前是修改不好的了,特先给你一信,容过些时间再将修改稿寄上。不知可否?

所提几点意见均很中肯,我将尽力遵照这些意见去改;只是时间较紧,只怕一时难以修改得满意,我只能尽力试着去改。删短是不成问题的,主要是加强理论深度的问题,只怕一时难以如愿。

今年春节过得好吧?上海多是阴雨天气,令人讨厌。北京的冬天总该明朗多吧。

以后来信可寄家里,地址及邮码详信封。

匆此     祝

新春快乐

                              孙逊   94.2.15

这是孙先生与我的第一封通信,当时本刊尚未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所谓稿件的修改意见也就是我这个青年责编的意见。

竺青同志:

大札及稿子均收到,谢谢您提的宝贵意见,所言均很中肯。有些概念当时是为避免词语重复,故而掉换了使用,没想到又带来概念混用之弊病。第三部分理论色彩嫌薄弱自己也有同感。我当遵嘱先看一些有关叙事学理论方面的书,尽力把它改好。如果顺当,估计五月份能改毕寄上。

再一次谢谢您的不吝指教。以后多联系。匆此。

即颂

大安

                              孙逊   96.4.25

在我担任责任编辑期间,与孙先生类似的通信还有不少。孙先生不以专家自居,对稿件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即使是被我退稿,也无怨怼之语。可谓改稿不烦,退稿不怨,内行豁达,真诚相待,堪称君子之风。

多年来,本刊有关古代小说研究方面的活动,包括文学所古代小说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一般均由本人参与策划并负责具体执行。在与孙先生的合作中,他的足智多谋、观察敏锐、思考缜密、执行力强、办事周到细致,不仅令我深深佩服,而且使我深受教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先生对本刊工作的支持,同时也是对我个人工作的支持。此外,孙先生在生活中的儒雅风度和清雅情趣,早已是学界佳话,对我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曾欲东施效颦,然因资质愚钝,只能心向往之而已。二十余年来,我视孙先生为老师,孙先生待我如朋友,这样的缘分令我倍加珍视。

2020年春节期间,孙先生给我打电话,希望我支持《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东亚唐诗学研讨会。这是孙先生第一次手术之后,身体恢复状况良好,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与平常无异,使我颇感安慰。我们相约在春天重聚。不料,这是孙先生与我的最后一次联系,也是与《文学遗产》编辑部的最后一次工作交往。每念及此,心绪难平。

孙逊先生与《文学遗产》编辑部近四十年的学术交谊,开始于春夏之交,结束在冬末春初。这或许是一种象征:孙先生留给我们的记忆,始终都是温暖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寅|我心中的《文学遗产》——《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纪念
孙逊:我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古代小说研究
社科院文学所的六位学者
本月20日,国内一流古典文学学者将齐聚上海师大,共同纪念这位学人
怀念孙楷第先生
《文学遗产》和学术争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